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包拯進諫為何把唾沫噴到皇帝臉上﹖

包拯進諫為何把唾沫噴到皇帝臉上﹖

  千百年來﹐人們都稱包拯為「包公」、「包青天」﹐對他不畏權貴﹐執法嚴明讚頌不已。而其中尤其為人稱道的就是包拯為了進諫﹐不畏權貴﹐不怕牽累﹐為了扳倒張貴妃的伯父﹐竟然拉住宋仁宗不讓走﹐甚至把唾沫噴到皇帝臉上。包拯行為﹐堪稱千古人臣之最﹐讓後世敬仰。
  包拯進諫如此激動﹐關鍵是因為宋仁宗提議﹐讓張貴妃伯父張堯佐擔任三司使一職。三司使是北宋初期國家最高財政長官﹐人稱「計相」﹐是僅次於參知政事(副宰相)的重要官職。設立之初是為了分宰相之權﹐而之後卻可以干涉各部事務、地方事務﹐連監察部門也受其審查﹐幾乎壟斷了宋朝的經濟命脈。當然﹐權力如此龐大的一個職務﹐必定會有很多人爭搶﹐自然也很容易遭人非議。
  而張堯佐是仁宗朝張貴妃的伯父﹐仁宗皇帝禁不住張貴妃的枕頭風﹐任命張堯佐為三司使。包拯在朝中力諫﹐認為張堯佐這樣的人﹐連州縣一級的官職都不配做﹐更何況是三司使這樣重要的官職。包拯說話的時候越走越前﹐唾沫星子都噴到皇帝臉上了﹐搞的皇帝很不高興。
  不過皇帝不高興之餘﹐並沒有責怪包拯。而是氣沖沖的回到宮廷﹐痛斥多番要求他給張堯佐加官進爵的張貴妃﹕「汝只知道問朕三司使﹐不知道朝廷有包拯。」從此可見﹐宋仁宗對包拯如何敬畏!
  不過﹐我們也要換個角度看看﹐張堯佐是不是就真的那麼不堪﹐包拯是不是就永遠那麼正確呢﹖
  歷史上的張堯佐﹐一方面是張貴妃的親戚﹐另一方面也是朝廷的一位少見的能臣。在張堯佐擔任推官的時候﹐縣裡有一位道士和商人飲酒﹐結果商人暴斃﹐道士逃走卻中途被巡邏官兵擒拿﹐當地官員草草審案﹐牽連入獄的一共有上百人﹐成為轟動一時的巨案。上級讓張堯佐重審案件﹐他很快發現疑點﹐查明冤情﹐讓很多人得到解救。在之後擔任犀浦縣令的時候﹐當地地少人多﹐很多鄉民因為田地疆界糾紛吵鬧不息﹐甚至發生大規模的械鬥﹐張堯佐在進行詳細調查後﹐重新界定全縣田畝的疆界﹐設立鄉規﹐教化百姓﹐從此訴訟大為減少。
  相比古代大多數空有德行﹐卻沒有治民之才的官員﹐張堯佐關心民生﹐體察民情﹐非常難得。那為什麼還會被參﹖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他是張貴妃的伯父。身為外戚﹐一方面讓人艷羨﹐另一方面卻會遭到所謂清流的抨擊。一些官員歷來厭惡外戚﹐深恐導致外戚亂政。即便張堯佐確實有些才華﹐也絕不能擔任左右朝廷的重要職務。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