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平原君欲封魯仲連﹐可惜滄海難追魯仲連_平原君欲封魯仲連

平原君欲封魯仲連﹐可惜滄海難追魯仲連_平原君欲封魯仲連

  晉人左思在《詠史》詩中說﹕「吾幕魯仲連﹐談笑卻秦軍。當世貴不羈﹐遭難能解紛。功成恥受賞﹐高節卓不群。」「詩仙」李白在其《古風》裡面也寫道﹕「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曜。卻秦振英聲﹐後世[www、t262、com)仰末照。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吾亦澹蕩人﹐拂衣可同調。」魯仲連是何許人也﹐竟讓2大文豪如此折腰欽佩﹖他又有什麼樣的功業讓後人敬仰呢﹖
  魯仲連﹐齊國人﹐又叫魯連子、魯仲子或者魯連﹐是戰國稷下學派後期的代表人物。此人善出奇謀而又持高節﹐不肯入仕當官﹐喜歡四處遊歷﹐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很有俠士風範。幼時的魯仲連在稷下學宮師從徐劫﹐專攻「勢數」之學﹐因為勤學善思﹐博聞強識﹐所以頗受老師喜愛。他思維敏捷﹐很小即以辯才聞名遐邇﹐當時的齊國人都津津樂道於他12歲駁倒田巴以及三次責難孟嘗君。
  田巴是稷下學宮赫赫有名的辯士﹐曾「毀五帝﹐罪三王﹐訾五伯﹐離堅白﹐合同異﹐一日服千人」﹐但12歲的魯仲連卻以「堂上之糞不除﹐郊草不芸﹔白刃交前﹐不救流矢」的例子闡明了「人應該先急後緩」的道理﹐告誡他「急者不救﹐則緩者非務」﹐「夫危不能為安﹐亡不能為存﹐則無為貴學士矣」﹐提醒他國家危機四伏﹐形勢緊急﹐那種為辯而辯﹐脫離實際的辯論毫無意義。最後﹐田巴心悅誠服﹐不但當著徐劫的面誇魯仲連「乃飛兔也﹐豈直千里駒」﹐而且終生閉嘴﹐不復辯論。
  孟嘗君在齊國當丞相的時候﹐久聞魯仲連大名﹐想要得到他。孟嘗君很愛端架子﹐只是派了1個人去請召魯仲連﹐結果被魯仲連一口回絕。孟嘗君不甘心﹐又派這人去﹐還對他說﹕「你告訴魯仲連﹐他來之後我將奉他為上賓。」魯仲連想﹐這個孟嘗君實在不知道我是個什麼樣的人﹐乾脆去一趟把話說明白﹐好讓他死了這份心﹐省得老是糾纏不清。於是﹐他就跟來人一起來到孟嘗君的相府。
  事也湊巧﹐這會兒孟嘗君正打算攆走一些在他看來沒什麼本事的食客。這件事還沒宣佈﹐消息卻已經走漏了﹐門客們覺得受到侮辱﹐都聚在門下大鬧﹐叫嚷著要走一塊走。這下孟嘗君著了慌﹐心想﹕「如果食客們都走了﹐我孟嘗君的一世英名可就只能掃地了。」。
  正手足無措的時候﹐魯仲連到了。孟嘗君連忙出迎﹐沒料到迎頭便遭到魯仲連的嚴詞指責。魯仲連認為孟嘗君驅逐合人是很不對的事情﹐他告訴孟嘗君人各有所長﹐各有其短﹐用人的關鍵在於用其長而不用其短﹔自己不會用人﹐反而說人家無才並遺棄之﹐這是「不肖」和「拙」﹐並指出遺棄人才會有樹敵招禍的危害。孟嘗君聽了很慚愧﹐不再考慮驅逐門客。魯仲連接著又向他陳明瞭自己不願為門客的想法﹐並趁機譏諷他並不是真的「好士」﹐批評孟嘗君薄士、賤士的做法﹐提醒孟嘗君應該平等真誠的對待士﹐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得到賢才。他的一席話說的孟嘗君啞口無言﹐孟嘗君見魯仲連實在沒有投奔之心﹐也就只好放棄了。
  在魯仲連的早期活動中﹐他是以口才超群、談鋒機警的「辯士」形象呈現在世人面前的﹐但他和一般的辯士又有著較為明顯的差別。
  長平戰役結束後﹐秦軍乘勝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魏國的安厘王差將軍晉鄙去解圍。但由於懼怕秦軍﹐晉鄙走到湯陰就按兵不進了。魏王又派客籍將軍辛垣衍化裝後從小路偷偷地進入邯鄲城﹐通過平原君向趙王傳達意見說﹕「秦國之所以要急迫地圍困趙國﹐是因為以前和齊閔王爭僭皇帝的稱號﹐後來秦國取消了皇帝稱號實因齊國的緣故﹐本心是不願取消的。現在齊國更加虛弱了﹐天下只有秦國實力最強。我看秦王不一定是貪圖貴國的邯鄲﹐他的意思是想要求做皇帝呢。趙國如果真能派使者去秦國﹐尊秦昭王為皇帝﹐他一定高興﹐就會把軍隊撤回去了。」平原君聽了﹐很是猶豫﹐一時拿不定主意。這時候﹐魯仲連正巧在趙國遊歷﹐他聽到消息後急忙來見平原君﹐問道﹕「這件事怎麼樣了﹖」平原君焦躁地說﹕「咳﹐我還敢說什麼事呢!百萬大軍折損在國外﹐現在邯鄲也被人包圍了﹐魏王派了辛垣衍來﹐要叫趙國去尊奉秦王做皇帝﹐這個人到現在都還在這裡沒走。我還敢說什麼事呢!」魯仲連責備平原君說﹕「我起初還以為您是天下的賢公子暱﹐到現在才知道您並不是!辛垣衍現在在哪兒﹖我請求代替您斥責他﹐把他打發回去。」。
  魯仲連見到辛垣衍後向他痛陳秦國稱帝的危害﹐說將來不但趙國會滅亡﹐魏國以及辛垣衍所在的梁國都會被秦國所滅﹐到那時後悔都來不及了。說得辛垣衍面紅耳赤﹐不敢再勸說秦國稱帝的事情。適會魏公子無忌奪晉鄙軍以救趙擊秦﹐秦軍遂引而退去。
  趙國得救後﹐平原君欲封賞魯仲連﹐魯仲連辭讓再三﹐終不肯受。後來平原君大擺酒席﹐在酒喝得很暢快的時候起身走到魯仲連面前﹐用千金祝魯仲連長壽。魯仲連笑著說﹕「所謂的賢士﹐為人排除憂患﹐消除災難﹐解開紛亂而不收報酬﹐假如要報酬的﹐則是商人。我不忍做那種人。」說罷即辭別平原君離開了﹐二人終身沒有再見面。
  魯仲連尤為世人稱道的是他「位卑未敢忘憂國」﹐從不把愛國掛在嘴上﹐言必行﹐行必果﹐將自己的辯才直接應用到幫助田單收復失地﹐光復齊國的鬥爭實踐中。
  燕昭王命上將軍樂毅率軍攻打齊國﹐侵佔72城。後來﹐燕王聽信讒言把樂毅罷官回鄉。齊將田單趁機反攻﹐以火牛陣取勝﹐一口氣收復71城。當最後反攻到燕國侵佔的齊國西界聊城時﹐燕將樂英防守甚嚴﹐負隅頑抗﹐齊國損兵折將﹐耗時一年多也沒能收復。而此時城中也糧草斷絕﹐大街小巷餓殍遍地﹐乞丐成群。
  無奈之下﹐齊將田單請來周遊列國的魯仲連商討對策﹐魯仲連分析道﹕「守城將領樂英是樂毅的侄兒﹐自幼跟叔叔長大﹐驍勇善戰﹐但燕王昏庸﹐樂英不受燕王信任﹐也不敢回燕國﹐想投降齊國﹐又怕落個不忠之名。齊軍以武力相逼他一定不服﹐若修書一封﹐射入城中﹐曉以利害﹐說不定能使他三思而行。」田單依計而行﹐書信一封說﹕「我聽說聰明的人不背時而棄利﹐勇敢的人不怕死而滅名﹐忠臣不先考慮自己而後考慮國君。但現在您逞一時的氣憤﹐不顧念燕王﹐是不忠﹔身亡於聊城而威名不揚﹐功敗名滅﹐後世無所稱頌﹐是不智。還是請您好好想想吧。」樂英收到信後再三閱讀﹐回帳大哭﹐三天不能決斷﹐因而仰天歎息道﹕「大丈夫處世實在難呀!與其人殺我﹐不如自殺。」說完他大吼一聲﹐拔劍自刎而死。因守城燕兵失帥﹐齊軍很快收復了聊城。
  一箭書救下聊城﹐齊王要封魯仲連官爵﹐魯仲連婉言謝絕。他為何辭封讓爵呢﹖原來田單攻破聊城之後大肆屠殺平民﹐魯仲連對人說﹕「吾與富貴而詘於人﹐寧貧賤而輕世肆志焉。」於是他「逃隱於海上」(今山東桓台縣境內的馬踏湖岸華溝村﹐古稱魯連陂﹐是魯仲連卜居之地)﹐泛舟垂釣﹐甚是逍遙。然而正當魯仲連遠離朝市﹐自得其樂的時候﹐時局驟變。一日﹐魯仲連邀好友顏鐲在湖中青丘飲酒﹐家人忽報秦兵攻破京城臨淄﹐齊王降秦。魯仲連聽後老淚縱橫﹐不由得仰天長歎﹕「蒼天啊蒼天﹐你為何善惡不分讓暴秦得勢!」說罷縱身跳入湖中﹐顏鐲想急救卻已經來不及了。
  魯仲連在歷史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之即倒﹐功成身退﹐銷聲匿跡﹐其「俠隱」人生實在是瀟灑之極!他深邃的思想﹐高尚的人格﹐超人的智慧﹐組成了1個富有個性和傳奇色彩的魯仲連﹐無怪乎像李白這樣既愛行俠仗義﹐又喜隱居石泉之人對其崇拜不已。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