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中國古代史上最勤奮博學的皇帝

中國古代史上最勤奮博學的皇帝

  在中國古代眾多的帝王當中﹐清朝的康熙是其中非常突出的一個﹐他在位時間最久﹐以其雄才大略、勤政躬為、勵精圖治﹐開創了一段封建時代的太平盛世﹔同時﹐他又是一個學習型的、學者型的君主﹐謙虛好學、博學多才、文武皆擅﹐是中國歷代皇帝中真正的百科全書式學者﹐受到中外敬仰﹐是其他所有明君聖主、偉大帝王﹐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之類所遠不能比的。就連他的孫子乾隆﹐常自詡為「十全老人」﹐也遠比不上自己祖父。乾隆只算是一個「大玩家」﹐康熙才是真正的大學者、學問家。
  錢宗范在《康熙》中說﹕「他(康熙)一生勤奮好學﹐博覽群書。自然科學方面的數學、天文、曆法、物理、地理、農學、醫學、工程技術﹔人文方面的經、史、子、集﹔藝術方面的聲律、書法、詩畫。他幾乎都有所研究。他寫出了八九十篇關於自然科學方面的論著﹐親自審定了多種歷史方面的書籍﹐還精通多種民族語言。」。
  康熙一生既是傑出的政治家﹐又是出色的科學家。他是繼明末徐光啟之後﹐在清初認真鑽研並引進西洋科學的有識之士﹐對傳統科學亦極精通。作為一國之君﹐他對清初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才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他所涉獵的學科﹐有天文學、曆法、數學、物理學、化學、醫學、解剖學、地學、農學、植物學、工程技術、測量學、鑄炮術﹐還研究過樂理學、聲律學、邏輯學及拉丁文。他還是儒家和詩人、書法家、畫家﹐可謂全才博士。
  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康熙就愛好學習﹐刻苦讀書﹐每天竟達十餘小時之多。至青年時﹐對經、史、子、集便滾瓜爛熟﹐詩經離騷、四書五經、古文觀止、唐詩宋詞… …許多名篇佳作﹐他都能背誦得朗朗上口﹐通曉文史。這為他後來的寫作文章、賦詩填詞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他勤於政務﹐每天上朝時處理軍政大事﹐回宮後又研習科學﹐經常挑燈夜讀不倦。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宮﹐談《周易》﹐看《尚書》﹐讀《左傳》﹐誦《詩經》﹐賦詩著文﹐習以為常。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釋卷。他還把自己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傳授給皇太子及其他臣僚﹐使他們也對此發生興趣。
  康熙成年以後﹐開始獨立掌權。在治理國家的實踐中﹐他與時俱進﹐知道了自然科學的重要﹐便苦學起相關學科來。據史書《正教奉褒》記載康熙親自召見文人學士與科學家﹐及外國傳教士中那些明白自然科學的南懷仁、徐日昇、張誠、白晉、安多、巴多明等人﹐向他們求教﹐請他們輪流到內廷養心殿講學﹐講學內容有﹕量法、測算、天文、曆法、物理諸學。
  暢春園的蒙養齋遂成為康熙的科學沙龍﹐這裡聚集著中西人士﹐與皇上研討各種科學問題﹐研究編纂大型科學著作。就是外出巡視﹐康熙也從事科學考察﹐邀請張誠等人帶著先進儀器隨行﹐每天工作空閒的時候便到處講學。康熙研究科學﹐是出於政務上的需要。因為他親政後不久﹐首先要處理的問題之一便是曆法之爭﹐這是一樁科學官司。他主持了一系列大型科學著作的編纂﹐實施《皇輿全覽圖》的測繪﹐付出諸多心力。他研究科學始終貫穿求實精神﹐注重觀察、測量、實地調查與實際應用。
  首先﹐康熙任用西洋人南懷仁等﹐修訂曆法﹐採用西洋新法。1669年﹐他令南懷仁督造欽天監用天文儀器紀限儀、地平經緯儀、亦道經緯儀、黃道經緯儀及天球儀等﹐配置於觀象台﹐並寫成《新制靈台儀象志》介紹儀器構造及用法﹔1673~1674年令其再進講幾何學、靜力學及天文學等。1688年在乾清宮接受法國傳教士張誠、白晉等獻上的帶有望遠鏡的四分像限儀、數學儀器、水平儀、天文鐘及化學試劑﹐置於宮中。次年又召徐日昇、張誠、白晉、安多﹐要求他們每日輪班至養心殿講授西學。康熙很快就掌握了這些儀器原理及用法﹐並於宮內外親自實際應用。
  康熙所研究的內容﹐包括歐洲著名天文學家卡西尼及拉伊爾觀測日月食的新方法。他用帶有望遠鏡儀器等在野外作地形測量﹐實測山的高度及任何兩點之間的距離。他用四分像限儀實測正午時的太陽高度﹐進而求出當地北極出地高度。他還用日晷的測量結果﹐通過計算得出某日正午日影的長度﹐與隨行的張誠所測完全一致﹐使滿朝大臣驚歎不已。
  這時康熙的興趣主要集中於天文學、天體觀測、大地測量及實用幾何學。他用法國科學院學者新發明的觀測行星的天文儀器﹐經常在宮內堅持觀測。1690年2月28日(夏歷二月初一)﹐康熙與張誠分別預測到這天應有日食﹐於是率內院大臣同往觀象台觀察﹐果然應驗。
  1689年﹐康熙南巡江寧府﹐根據當地北極出地高度研究老人星出沒的問題﹐懷疑《遼史·穆宗紀》關於在遼都臨潢觀測到老人星的記載的可靠性﹐從而糾正了這一訛誤。
  他還下令重新修訂《西洋新法歷書》﹐自1714年始﹐至1722年成﹐題為《歷象考成》﹐共42卷。康熙年間﹐中國學者對天文曆法的研究相當活躍﹐這是與皇帝的提倡分不開的。
  康熙還系統研究了數學。1690年研究歐幾里得幾何學﹐用數學儀器運算﹐又研習代數學﹐所用教材是法國數學家巴蒂編著的《實用及理論幾何學》。他能熟練地將數學原理用於實踐﹐如測量複雜形狀的面積及穀物體積等﹐事先的理論測算與事後的實際丈量毫無誤差。康熙除用西洋儀器測算外﹐還用中國的算盤運算﹐比安多用西法求出的數值還快。他的才智令西洋人亦為之折服。
  後來他又下令﹐將洋人為他進講的數學著作﹐由滿文譯成漢文裝訂成帙﹐經他親自審訂、作序﹐因成53卷的巨著《數理精蘊》。此書出版後﹐中國數學研究又出現較為活躍的局面。
  康熙自幼留心地學及製圖學。他在這方面有豐富的知識和閱歷﹐每到一處都作實地考察。當他行軍至北部沙漠時﹐見其中有螺蚌殼﹐因悟此地上古時為澤國﹐「水退而雍沙」。
  關於磁偏角﹐宋人沈括已有發現。但康熙比沈括更進一步指出各地偏角都有不同﹐且偏度大小亦不固定。他還指出﹐用指南針雖不能定正南﹐但可通過測量日影而定﹔因一天之內日至正南﹐影必最短。當然﹐用偏角校正磁針亦可定出正南。
  康熙在地學方面的最大功業﹐是釐定並實施用西法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大規模測繪工作﹐這是世界測繪史上的重大事件。1690年與沙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之後﹐他想瞭解俄國使團來華所經路線﹔但打開西方地圖一看﹐他發現關於亞洲及中國部分簡略不詳、標繪粗漏。於是他決定﹐用科學方法對中國版圖進行一次實際測繪。
  這時他已掌握實用幾何學及大地測量學知識﹐在南北巡視時又實測過各地經緯度﹐積累了實際經驗﹐有資格擔任這次大規模測繪的決策者。1708~1716年﹐他派出中西人士組成的測繪隊伍分路至各地﹐以641處作為測量網點在全國完成三角測量。1717年各路測繪隊齊集京師﹐再進行匯總。經康熙審定後﹐繪製成《皇輿全覽圖》及各省分圖。這次科學測繪統一了長度單位﹐但發現子午線1°的長度南北不同﹐證實了地球為扁球形。
  像這樣大規模的測繪﹐在歐洲從未做過﹐可謂空前壯舉。其後很長一段時間﹐世界各國東方地圖的繪製﹐大都以《皇輿全覽圖》為依據﹐只作微小修正﹐因而此圖具有世界影響。
  康熙在兵平定「三藩之亂」、統一祖國和防備北部邊患的過程中﹐對火器技術相當注意。1674年﹐他下令南懷仁「盡心竭力﹐繹思制炮妙法」﹐此後兩年鑄成大炮120門﹐皇帝親率百官蒞臨京郊盧溝橋炮場觀看演放。1680年再鑄造大炮320門於同地試炮﹐諭八旗炮手240名隨去﹐「學習正對星斗之法」。康熙放下皇帝架子﹐再詣現場觀看﹐旋於盧溝橋炮場對炮手給予賞賜﹐授南懷仁工部右侍郎銜。南懷仁因進呈《神威圖說》﹐「謹備理論二十六﹐圖解四十四。」從此清代正規軍以此重型火器更新裝備。
  康熙更出己意﹐下令鑄造他所設計的供騎兵使用的小型銅質野戰炮及輕型三腳炮架(這是他在親征準噶爾的戰役中﹐總結實戰經驗後構思出來的實用火器)﹐傳諭各騎兵練習使用。
  康熙中期以後﹐戰事較少﹐史稱盛世﹐火器技術僅用作娛樂表演。皇帝這時在宮內外親自點燃複雜的煙火﹐與民同歡﹐大概也是康熙自己設計出的。據張誠記載﹐1690年1月12日夜﹐在暢春園看到由皇上點燃第一支火箭﹐飛出後引燃另一架煙火﹐這架煙火中又飛出第二支火箭﹔再觸發第二架煙火﹐射出第三支火箭。幾架煙火猶如機器﹐連環發射﹐頓時空中光焰耀目﹐猶如流星點點﹐使西洋人讚歎不已。
  康熙還是一位農學專家。他曾在北京豐澤園(今中南海)內辟出幾畝水田﹐親自種稻。有一次﹐他在田內發現有一顆稻子提前兩個月早熟﹐且莖桿高大﹐遂留種。待次年種下﹐仍是早熟﹐從此生生不已。該米色微紅﹐氣香﹐又早熟﹐後在南方推廣﹐可一年兩熟。由他親自培育出的優秀稻種﹐稱為「御稻米」﹐他「四十年來內膳所進﹐皆此米也」。
  他的這一突出貢獻﹐被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所稱讚。達翁寫道﹕「甚至皇帝還自己親手進行選擇﹐因為據說『御(稻)米』是往昔康熙皇帝在一塊田地裡注意到的﹐於是被保存下來了﹐並且在御花園中進行栽培﹐此後由於這是能夠在長城以北生長的唯一種類﹐所以變成為有價值的了。」。
  康熙還根據宋人的《耕織圖詩》﹐參照當時資料著成《御制耕織圖》﹐收載耕圖及織圖各23幅。他對每圖各賦一詩﹐反映中國古代農業耕具及紡織技術情況。此書圖繪精美﹐詩句通俗﹐在國內外廣為流傳。
  康熙還發起臣僚﹐將明人王象晉所著30卷的《群芳譜》加以擴充改編﹐於1708年編成《廣群芳譜》100卷﹐由他親自寫序﹐表示他提倡研究植物學。
  大約是在1690年前後﹐康熙身體偶感不適﹐因此對醫學又發生興趣。他要求白晉、張誠等人用西洋醫學講述致病原因及藥物用法﹐並與他們討論脈學。這使傳教士們得以後來向歐洲通訊中介紹中國脈學。康熙還研究了消化、營養及血液循環學說﹐並與中醫理論作了比較。同年﹐康熙還下令在宮內建立化學實驗室﹐以巴黎皇家實驗室主任拉沙的《皇家藥典》為參考﹐用西法製藥。他親自觀看操作過程。他還將藥物賜給皇子、內大臣甚至侍衛。1693年康熙患瘧疾﹐服御醫藥無效﹐再服西藥金雞納即奎寧而奏效。由此他帶頭提倡此藥﹐使之在中國普及開來。
  種痘法是中國發明的﹐但當時有人還不習慣於種痘﹐康熙於是強令全面施行。他事後回憶說﹕「朕堅意為之﹐遂全此千萬人之生者。」這種斷然措施是完全正確的。
  在研究西醫病理學時﹐自然會涉及生理解剖學。因而﹐由白晉及另一法國人巴多明﹐進講法國科學院院士韋爾內的解剖學著作﹐及丹麥解剖學家巴托林的論著。康熙將其中插圖與宮內所藏標有經絡的銅人模型作了對比﹐發現中西關於靜脈的描述略同﹐但銅人模型沒有動脈及血管。此時他已掌握哈維血液循環學說。他下令將這方面的材料整理成書﹐分藏北京文淵閣、暢春園及承德避暑山莊﹐還允許其他人入庫查閱。
  康熙的養生之道﹐在《庭訓格言》中有多處記載﹐對於我們今天仍有可吸取的東西。比如﹐他提倡飲食有節﹐起居有序。他寫道﹕「節飲食﹐慎起居﹐實卻病之良方也。」不可暴飲暴食﹐要「起居有常」。不可「貪睡」、「貪食」﹐更不可「沉湎於酒席中」。「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以及衣著潔淨﹐室內溫馨﹔飲酒有度﹐藥補慎用﹔清虛棲心﹐神靜心和。清虛棲心﹐神靜心和﹐等等。
  康熙漢文水平很高﹐中國歷史知識豐富。「城高千仞衛山川﹐虎踞龍盤王氣全。車馬往來雲霧裡﹐民生休憩在當前。」這首《登高詩》被譽為帝王詩之經典作品。康熙一生寫了大量詩歌。他的書法也很不錯。他還主持編寫了著名的《康熙字典》。看他給數十名子女所取的名字﹐也足以證明他在語言文字方面的造詣和學識是很出色的。康熙還學會了識別當時中國18個省中13個省的方言。
  康熙自幼就對儒家學說尤其是程朱理學﹐充滿濃厚興趣﹐認為「殊覺義理無窮﹐樂此不倦」。1677年﹐他在御制《日講四書解義序》中﹐明確宣佈清廷要將治統與道統合一﹐以儒家學說為治國之本。康熙還強調興禮教。他在1679年下詔說﹕「盛治之世﹐余一余三。蓋倉廩足而禮教興﹐水旱乃可無虞。比聞小民不知積蓄﹐一逢歉歲﹐率致流移。夫興儉化民﹐食時用禮﹐惟良有司是賴。」。
  康熙不但勤奮博學﹐而且謙遜虛心﹐向所有有學問、有專長的人學習﹐包括儒家大師、科技專家、外國傳教士等﹐都能向他們不恥下問、認真請教﹐並得到許多教益、獲得大量知識﹐從而學貫古今﹐兼通中西﹐成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康熙幾暇格物編》一書便是他的心得之作。
  康熙虛懷若谷﹐認真學習﹔甚至還親自演算﹐一絲不苟。西人張誠在給自己國家的報告中也說﹕「每朝4時至內廷侍上﹐直到日沒時還不准歸寓。每日午前2時間及午後2時間﹐在帝側講歐幾里德幾何學或物理學及天文學等﹐並曆法炮術的實地演習的說明﹐甚至有時忘記用膳… …」。
  康熙還能向國內許多有學問的人請教﹐使自己的學問更精更深﹐特別是在自然科學方面更有造詣。他還接受數學家陳厚耀、梅文鼎等人的建議﹐編纂了一本集當時數學之大成的百科全書《數理精蘊》53卷。加上《歷象考成》42卷、《律呂正義》5卷﹐合稱《律歷淵源》共100卷﹐於1723年出版。
  一個普通的讀書人﹐尚且難以達到如此勤學謙虛﹔更何況他還是高高在上、擁有天下、日理萬機的皇帝!真是難能可貴﹐值得我們學習啊!連皇帝都能懂得如此虛心請教、鑽研學問﹐我們難道不更應該做到這樣嗎?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