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認識疾病] 腦中風每年增約3萬人 肢體痙攣害失能

腦中風每年增約3萬人 肢體痙攣害失能

腦中風每年增約3萬人 肢體痙攣害失能

腦中風是因腦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出血所造成非創傷性腦神經損傷,可能導致認知、平衡、語言及局部肢體運動、感覺等功能障礙。三軍總醫院表示,根據統計,腦中風是台灣第二位死因,排名僅次於癌症。依據台灣腦中風發生率研究,三十五歲以上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三,三十五歲以上接近一千萬人,每年腦中風新發生數約為三萬人。

近十年來,腦中風治療與照顧皆有很大的進展,因此,雖然疾病致死率已有明顯下降,但是發生率仍舊居高不下,使得疾病盛行率呈現上升,令人擔憂的是,腦中風後續常會引起失能。

三總復健部醫師張正強表示,肢體痙攣則為中風後失能主要原因之一,可能與疼痛和關節攣縮有關,以致生活品質不佳,並增加照護者的負擔。其潛在機制被推測可能是由於脊髓上抑制性和興奮性感覺輸入平衡被破壞,導致牽張反射的去抑制狀態。

儘管局部肉毒桿菌注射已廣泛應用於改善中風患者肢體張力過強問題,但是根據研究及臨床經驗顯示,單純接受肉毒桿菌素注射治療,的確可以十分地有效改善被動式關節活動角度,但對於主動運動活動角度改善仍有限制。

張正強醫師指出,痙攣是指肌肉無法放鬆,可能是發生在身體神經系統(大腦或脊髓)受損後所引起,比如腦中風、腦傷、缺氧性腦病變、多發性硬化症、脊髓壓迫和脊髓小腦共濟失調等。

臨床上,當影響局部手臂或下肢移動方式時,手臂和腿部某些肌肉將不由自主地收縮或緊張。

甚至還會抽搐或以無法控制方式移動,使局部肌肉呈現突然僵硬和彎曲,這可能會導致疼痛或不舒服等一系列症狀:突然的肌肉痙攣或抽搐、肌肉僵硬和緊張、肌肉快速收縮,受影響的四肢和關節活動困難。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