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禪讓制的性質

禪讓制的性質

  這個問題實際上同「禪讓制的有無」一樣重要。對禪讓制性質的認識不同甚至會影響到禪讓制存在與否的結論。那麼傳說中的禪讓制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制度﹐它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民主制嗎﹖
  三四十年代史學界受摩爾根《古代社會》影響﹐認為史前社會末期有一個部落聯盟時期。那時國家尚未產生﹐不過私有意識、觀念卻有了﹐爭鬥、戰爭也常常在各部落中發生。各部落為了避免流血﹐必然會在某一時期走到一起來協商解決問題﹐推舉能主持公道﹐能孚眾的領袖(盟主)。這一時期就叫軍事民主制時期。
  郭沫若在《中國史稿》中認為傳說中的禪讓制度反映了部落聯盟議事會的情況。翦伯贊《中國史綱要》和範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也都主張禪讓傳說是原始社會軍事民主主義特點的反映。近年來﹐國外人類學界把史前社會政治組織用「隊群、部落、酋邦」等詞彙來表示﹐以此說明國家形成以前的各個歷史形態、階段。這種理論認為國家是從「酋邦」演化、進步而來的。他們用「酋邦」這個詞意在強調其政治組織及權力結構已然成形﹐並且也具有相當的基礎和規模了。
  中國的學術界對這種理論接受相當快﹐現在學者們大都以「酋邦」這個詞來指稱﹐述說堯舜禹時代。我們認為﹕「禪讓制」除帶有氏族部落時代「選賢任能」的選舉制痕跡外﹐更多地表現為各勢力集團之間實力的較量﹐是鬥爭、妥協以及平衡的結果。四岳所代表的各集團在實力上大體是相當的。他們推舉出一個布衣並不會破壞他們之間原有的權力平衡。再者﹐堯能傳位給舜﹐舜難道不是作為堯的女婿即帝位的嗎﹖這算不算是一種政治聯姻呢﹖
  我們說禹稱帝﹐那純粹是禹自己掙來的。他十三年在外治水﹐其實是在治國。十三年時間禹的足跡踏遍天下的山川大澤﹐所到之處在勞動大軍的組織、調配上﹐以及在處理和當地部落的關係方面﹐禹都獲得了空前的權力基礎和政治資源。各種力量在治水的過程中得到了動員和整合。對於像三苗這樣不服的部族﹐禹就用大軍給以消滅、驅逐。所以說在這十三年中﹐禹所在夏氏族部落集團的實力逐步得到了加強和壯大﹐強大到以至後來啟都可以有「家天下」了。
  所以我們說上古時的禪讓制從形式上講的確具有一些民主的因素和成份﹐不過它跟我們今天所講的民主卻根本是兩個概念。現在有人寫文章說﹕「禪讓制具有民選政府總統的色彩﹐是中國人的光榮」﹐這無疑是癡人說夢。二千多年來﹐儒家學者「言必稱堯舜」﹐竭力推崇所謂的天下為公的「禪讓制」﹐可惜對後世卻沒什麼影響。
  歷史上倒也確有幾個「禪位」的君王的﹐他們都是怎樣的呢﹖
  《史記·燕召公世家》及《戰國策·燕策一》都有記載云﹕有某士對燕噲王說﹕「當初堯以天下讓許由是知道許由不敢接受的﹐結果堯「有讓天下之名而實不失天下」。有人說﹕「禹薦益﹐已而以啟人為吏﹐及老﹐而以啟與交黨攻益﹐奪之。天下謂禹名傳天下於益﹐已而實令啟自取之。」謀土接著說﹐「現在你不如把國位給子之(丞相)﹐子之必不敢接受﹐那麼你豈不是象堯一樣偉大了嗎﹖」結果燕噲王真的把國位禪讓給子之了﹐結果「子之大重」。三年﹐太子平攻打子之﹐國內大亂。這時強鄰齊國趁亂進攻燕國﹐差點把燕國滅了。這是一個弄巧成拙﹐弄到家破人亡的例子﹐讓後人曬笑。
  再後來﹐歷史上又上演了兩次「禪讓」的把戲。就是曹丕受漢禪而建立魏王朝(曹丕在接受漢獻帝「禪讓」後說﹕「舜禹受禪﹐我今方知」)和司馬炎受魏禪而建立西晉王朝。這都是以武力相威逼的讓位﹐卻以「禪讓」作遮羞布。後人諷刺他們兩位是「從孤兒寡母手中搶天下」。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