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社會] 8400億防疫紓困預算,錢花到哪裡去了?

8400億防疫紓困預算,錢花到哪裡去了?


台灣編了8400億的特別預算,去年515疫情大爆發後,竟然沒有疫苗可打,民怨沸騰,群集開車到總統府要疫苗!

一株病毒,讓全球陷入長達兩年多的恐慌!雖然台灣一度因防疫得宜,獲國際稱許,但從2020年起陸續引爆口罩之亂、疫苗之亂、快篩劑之亂及抗病毒藥物之亂,一步步將「防疫模範生」打落神壇。立法院不分黨派,力挺政府,給足8400億防疫紓困預算,這些民脂民膏,政府理應妥善規劃,但背後卻亂象叢生,究竟這些錢花到哪裡?《遠見》帶你追出真相!

新冠疫情反覆不定,台灣共緊急編列8393.39億元的特別預算,但從2020的口罩之亂,到2021的疫苗之亂,再到2022的快篩劑、抗病毒藥物之亂,台灣早就跌落「防疫模範生」的神壇。

連高中生都忍不住用簡單數學,幫政府算一算這筆帳:平均(人口約2318萬人)每人可分得3萬6000元的經費,政府如免費發給每人1000個口罩 、20支快篩劑;施打3劑疫苗、服用輝瑞等抗病毒藥物,還能結餘2300億元。

民眾就想問一句:到底,8400億都花到哪裡去了?

2020年初,全球爆發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立法院隨即於3月13日三讀通過600億的「中央政府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預算,後因疫情反覆爆發,又追加了四次預算,總計編列8393.39億元(簡稱8400億元)。

但,去年515疫情爆發後,台灣竟發生沒有疫苗可打的困境,今年4月Omicron病毒快速傳播後,確診人數呈指數飆升,指揮中心緊急推出「以篩代隔」政策,卻出現無快篩劑可用的窘況,導致民怨四起,至今「檢討8400億特別預算」的呼聲仍持續不斷。


圖/行政院「防治及紓困振興預算」達8400億,其中有8093億3900萬必須靠借貸而來,這筆錢將債留子孫。

8400億預算逼近用罄地步
《遠見》率先探討此議題發現,8400億的預算,共分給行政院等12個單位,經濟部就拿走近一半(4044.34億,占比48.2%),其次是衛福部(1827.25億,占比21.77%),截至6月底,已花完7439.77億元,帳面上雖剩餘953.62億的預算數,但經濟部須給中小企業信保基金870億的融資擔保預算,目前僅分配150億,還要補給720億,這筆費用專款專用,不能流用其他科目與部會。如此一來,8400億僅剩233.62億可用,預算已逼近「用罄」地步。

當《遠見》進一步調查後發現,特別預算的編列與使用問題叢生,共彙整出六大問題,就如山地原住民立委高金素梅所言,「簡直是千瘡百孔」。

首先,特別預算為台灣獨有制度,方便政府於正常預算外,因應緊急重大情事使用,不受「舉債上限15%」限制。但近年來,新政府幾乎讓特別預算「常態化」,加速債務的累積。

8400億的特別預算,除300億是前年度歲計賸餘,其餘8093億3900萬都得靠借貸而來,這筆錢得債留子孫。

根據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曾銘宗取得資料顯示,防治及紓困振興編列的預算不只8400億,110年度政府另以總預算、特種基金預算支應防治及紓困振興的經費,分別為33億餘元、366億餘元,「近400億的預算是全民看不到的,到底又花到哪裡去了?」



輕防疫、重紓困,悖離正常作法
再來是,8400億的規劃「輕防疫、重紓困振興」,悖離多數先進國家的作法,共分割成防治預算1638億7276萬餘元、紓困預算4742億2928萬餘元、振興預算2012億3695萬,防治預算占比19.5%;如僅從與疫情最直接相關的衛福部防治預算1484億餘元來看(包括疫苗、快篩劑、抗病毒藥等),占比則降至17.68%。

民眾黨立委蔡壁如以日本新冠疫情的特別預算為例指出,日本幾乎各占1/3,防治為33.2%、振興轉型31.5%、個人、企業紓困31%,其餘4.2%。「還好台灣有健保給付確診者的醫療費,不然,衛福部的預算恐怕不止於此。」

高金素梅從原始預算審查到四次的追加預算,每次都提醒政府,「防疫沒有做好、紓困就是無底洞,」結果80.5%都拿來紓困振興。

今年4月27日,單日確診數逼近萬人時,她建議衛福部次長薛瑞元(現為部長),趕緊用剩下的錢去買快篩劑讓民眾使用,盡快找到確診者。「當時疫情已升溫,八大加碼券發不完,可流用去買防疫物資,政府卻不斷加碼鼓勵民眾用農遊券、動滋券消費,是要鼓勵大家快點感染嗎?簡直是防疫大錯亂,荒謬不已,」她難掩無奈神情說。

第三是,各部會公布的執行月報表簡陋,立院難以監督。相關部會的報表僅有歲入、歲出兩大項,歲出也簡化成紓困振興、防治兩筆,僅提供「歲出合計、單位預算跟防治預算」三種數據。衛福部因民眾最在意、立委也經常質詢,執行月報表相對仔細;勞動部涉及勞工權益,數據也比較多。

即便如此,想從衛福部的月報表找到資金流向,還是很困難。有研究機構曾試圖搞清楚預算的用途及去處,卻無功而返。

一位智庫研究員嘆氣說,特別預算的執行報告僅有粗略的大項目 ,不像一般預算書會按照「計畫科目」揭露,例如,經濟部XX司有四個計畫,每個計畫都有詳細內容,就能知道錢花到哪裡去,特別預算看不到細項,「我是透過五本厚厚的預算評估報告書,才找到一點衛福部預算的蛛絲馬跡,但找了三個月,最終還是放棄了。」

即便立委行文索取細部資料,也未必可得。以衛福部為例,高金素梅曾多次行文,最終也只拿到幾個數據,不會告訴你資金流向,尤其涉及疫苗等敏感議題,均以「商業機密」為由,斷然拒絕。許多國會助理都吃過閉門羹,行文催促也不會有回應。

第四是,部分預算亂編,沒有花在刀口上:截至今年3月底,衛福部支出快篩試劑的費用僅5264萬元,這也難怪當4月Omicron疫情大爆發時,民眾根本買不到快篩劑。



連NCC也編列15.28億預算
最令立委氣憤的是,跟防疫無直接關係的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簡稱NCC),卻編列15.28億的預算,原有一筆高達8億的疫情防治簡訊實聯制經費,後被砍為3億,但實聯制效果不如預期,被認為是浪費公帑。

一位軟體設計工程師說,簡訊實聯制只有幼兒園程度,民眾掃碼後,回傳碼竟然可以更動修改,失去追蹤確診者足跡的目的。有人為規避被匡列,擔心無法做生意、上班,每次掃碼,不是調動末二碼,就是直接複製過去的回傳。「連限制修正的程式設計都沒有,根本在亂花納稅人的錢。」

由於民眾對實聯制、疫苗預約平台使用體驗不佳。去年10月12日,民眾黨立委高虹安發現,從2020至2021年,關貿網路公司單獨承包口罩、疫苗、振興券、藝FUN券、簡訊實聯制等多項政府標案,都在案子過了三個月甚至半年後,才在政府採購網上看到決標資訊,關貿總計標到6.6億多的案子。

高虹安親自上「政府採購網」搜尋後發現,很多案子都是先斬後奏,透過「限制性招標」給關貿做,亦即全台只有這家公司被邀請去議價,且議價完就先做了,事後才補決標資訊,就是「先上車後補票」。

2020年3月,衛福部上線口罩實名制系統、2021年5月19日推實聯制系統、7月8日上線疫苗預約平台,前兩項幾乎用不到了。高虹安無奈地說,去年已不需實名制買口罩,系統流量少到剩5萬,還得給關貿2800多萬維運費;疫苗意願登記及預約平台也花了1.96億餘元,僅是「租用」而已,錢根本沒花在刀口上。

今年4月疫情再起,政府又鼓勵民眾下載「社交距離」App,旨在利用科技協助記錄近14天內的個人接觸史,通知曾與確診者接觸過的人,發掘可能的風險個案。

其實,社交距離取代實聯制立意甚好,但使用者卻紛紛卸載了,原因是「無實質幫助」。一位在內湖上班的主管林明文(化名)說,當民眾被確診後的三至四天,才收到通知,點開App會出現一行字「幾月幾日,跟確診者接觸了幾分鐘」,然後什麼都沒有了,不會告訴你大約在幾點或是某個時段、在什麼地區?

林明文收到通知後,得不斷回想到底那天去了哪裡?跟誰見面?有一天辦公室同事確診了,直到同事確診七天後才收到App通知,同樣只顯示「幾月幾日跟確診者接觸幾分鐘」,由於自身很清楚當天都待在辦公室,也跟該同事有接觸,推估社交距離通知的就是這件事吧!「但如果我真的被感染了,七天早就出現症狀被隔離了,也無需App通知了,真的非常扯。」

他的同事不再使用這個軟體了,林明文還留著,「我想看看到底會不會改善,結果7月收到一個通知,同樣也是確診者通報後的三、四天才收到。」



跨部會未整合,釀成重複紓困
社交距離App是衛福部用年度公務預算支出的,但到底花多少錢沒人知道,歲出的科目也找不到。看似都是小錢,卻能積沙成塔。「該花的錢不花,不用花的錢一直亂花,我們只能盡量監督,但很多預算都藏在細節裡,連立委都查不到,」國民黨立委楊瓊瓔無奈地說。

第五是政府資訊公開玩假的,重複紓困、浪費資源。經濟部、勞動部、交通部、農委會、衛福部、文化部、教育部及財政部共編列4742億2928萬餘元的紓困經費,截至去年底已支出3066億4442萬餘元。

審計部查核109、110年度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預算的使用情形,發現中央為讓紓困即時有感,多採從寬認定、簡化申請、從速審核的發放作業,透過大數據分析後,抓到諸多浮濫發放與重複紓困的名單。

曾銘宗進一步指出,不符合資格的,包括移民、死亡、停業、歇業、解散或註銷營業執照、車輛牌照、出境10年以上未入境者,甚至有軍公教身分者都拿到紓困金。另外,台電因應疫情,辦理電費減免措施,部分公司負責人竟然住高級住宅卻享有減免;申請書也毋須填寫身分證、統一編號等荒謬情事。

為何會發生重複紓困?其實,政府想即時紓困在情理之中,但中央並未做好跨部會協調整合,導致各機關以個資為由,不願意提供資料串接。

其實,財政部的財政資訊中心成立50幾年,負責財政、租稅、營業祕密等資料處理;勞保局擁有全國企業與勞工的投保資料,但這些資料卻無法提供給紓困的部會勾稽比對。

例如,2020年疫情第一年,最初的紓困標準是看月營收是否比上年同期衰退,由於實在太難以查證,最後改成以「員工數」來紓困,但承包廠商根本無法查核業者是否謊報員工數?

有承包商抱怨說,每個產業落差很大,申請者提交格式五花八門,可能是手寫資料或PPT檔,我們要請工讀生重新改成Excel檔,還要去各單位撈資料比對,雖然國發會被要求於去年5月31日啟用「紓困申請資料比對」平台,供辦理紓困業務相關部會上傳資料,互相比對是否有重複申請或領取?

「但這個最末端的比對平台根本是形同虛設,每個承辦員的認定不同,到底是接受申請還是審核過關才上傳資料,會出現時間差。得從上游處理才有用,一開始大家都能拿到正確的資料,就不會出錯,」得標業者愈說愈來氣,到現在還在收拾善後,因為審計單位要求追回重複發放的錢,雖追回部分,最終得透過「強制執行」才有辦法,猜想不會有部會敢開第一槍、得罪選民,最後一定又不了了之。

一株病毒戳破「數位化」氣球
第六是,政府天天喊數位轉型,一株病毒直接戳破「數位化」的氣球。第一次發放三倍券時,經濟部預估數位券將達36.95%,實際結算僅7.61%,不得不追加印製實體券至2200萬份,導致印製、分裝及配送費用達11億5700萬,較原先預估的1500萬份(7億3100萬餘元),多出4億2600萬元,超出預算58.28%。

第二次發放五倍券時,調降數位券目標為20%,最終在加碼500元「好食券」刺激下,終於達到18%。

不管是7.61%或18%,從三倍券、五倍券的提領方式,就能看到台灣數位轉型的成果,政府、企業或個人都有待加強。

曾銘宗引用審計部最新出爐「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預算」查核結果指出,經濟部推廣行動支付補助計畫的規劃未盡周延,小規模營業人申請補助未如預期,且多集中在六都,應研議強化推廣策略,消弭城鄉落差,促進數位經濟的發展。

《遠見》從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預算、四次追加預算案評估報告,二本審計部的查核報告以及向立委索取的資料,經調查採訪後,都能彙整出六大問題,顯見這筆龐大預算,尚有其他值得檢討之處。

其實,總計五次的特別預算審核,在野黨僅小刪6.3億,占總預算的萬分之7.5,還可以跨科目、跨部會流用,給予執政黨最大使用彈性。

假設衛福部編列的疫苗採購預算不夠,可從別的科目調用,即便1827億全部花光,也可挪用其他部會的經費。而且每次審核追加預算時,立院都會撰寫「附帶決議」,提醒注意事項,但衛福部卻遲遲未部署,難怪民眾會氣急敗壞了。

預算快花光,待遇卻比不上日、韓、星
民眾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邱臣遠說,疫情人命關天,立法院給了政府充沛經費,就是為保護好人民的生命財產,以及降低對經濟的衝擊。截至6月底,扣除要給信保基金的專款預算,仍有233.62億的預算,基於全球疫情還未平息,立院已同意延長至明年6月30日。

誠然,防治與紓困振興絕非簡單的數學題,涉及跨部會、決策、統整、執行、管理等問題。但,為何立法院錢都給足了,預算也快花完了,台灣民眾的待遇卻比不上日、韓、新加坡等國呢?

更何況鴻海、台積電、慈濟捐贈了1500萬劑疫苗,友邦也贈予905萬劑疫苗,以一劑成本33美元計算(含儲存、冷鏈運送,約990元台幣),政府又省下238億元。所以,當民眾想打疫苗沒疫苗、想買快篩劑沒快篩劑時,也難怪大家都想知道:8400億的特別預算跑到那裡去了?

月前,在野黨已要求行政院,必須到立院做8400億特別預算的總結報告,明年6月以後,是否就能知道資金的真正流向,各界不妨拭目以待。

TOP

民進黨會老老實實的報告
別傻了啦, 錢都不知道怎麼亂花
到時候一樣厚臉皮的裝傻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