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保健資訊] 諾羅病毒QA!天冷腹瀉,預防諾羅病毒秘訣

諾羅病毒QA!天冷腹瀉,預防諾羅病毒秘訣


氣溫降低,當心諾羅病毒來勢洶洶!日前發生台鐵列車長感染諾羅病毒的案例,目前也逐漸進入諾羅病毒好發時節。關於諾羅病毒,你認識多少?衛福部食藥署特別在藥物食品安全周報中提醒,諾羅病毒群聚感染好發期為每年11月到隔年3月,根據食藥署「臺灣食品中毒案件病因物質分類統計」,去年 (106年)病因物質判明案件中,以諾羅病毒(68%)為主。並指出最經濟、有效且容易的方式,預防諾羅病毒,人人都該提高警覺。

諾羅病毒:諾羅病毒(Norovirus,NV),是一種引起非細菌性急性胃腸炎的病毒。諾羅病毒傳染途徑包含:與感染者密切接觸、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可能透過飛沫傳染、吃到受病毒污染的食品或飲水而感染。

諾羅病毒症狀:感染諾羅病毒後主要症狀有噁心、嘔吐、腹部絞痛和水樣不帶血腹瀉。全身性的症狀有頭痛、肌肉酸痛、倦怠等,部分病患會有輕微發燒的現象,症狀通常持續24到72小時。

諾羅病毒的治療與預防:食藥署表示,目前並無治療諾羅病毒的抗病毒藥物,也沒有疫苗可供接種預防。治療多以支持性療法為主,患者除了多休息外,應該要注意攝取營養及水分、電解質,避免脫水。食藥署建議,手部衛生是預防經飲食傳播諾羅病毒最經濟、有效且容易的方式,正確洗手步驟包括:濕搓沖捧擦。另外,在食品製備及烹調過程中,需慎選食材來源,注意徹底清洗、完全煮熟、生食熟食分開處理,避免交叉污染等原則,並且不生食及生飲。

早安健康/黃瑽寧(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

一樣吐與瀉:輪狀病毒與諾羅病毒

細菌性腸胃炎雖然恐怖,但是大部分孩子得到的,還是以病毒性腸胃炎為主。「病毒性腸胃炎」這六個字對一般家長而言,似乎不容易理解。因為每次媽媽問我寶寶為什麼會拉肚子的時候,我若是回答「病毒性腸胃炎」,常常換得一陣困惑的眼光。

「腸胃炎?是吃了什麼東西嗎?」大家對腸胃炎的印象,就是吃壞肚子。

「不一定是吃東西造成的,只是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可是他沒有打噴嚏、咳嗽呀!」媽媽疑惑地問。

好幾次被問到這個無厘頭的問題時,我總是錯愕的答不上話,心理OS著:「我錯過了什麼嗎?」

累積多年的看診經驗後,我才漸漸理解,原來在很多人的認知裡,「病毒」是跟感冒連在一起,而「發炎」則是與細菌有關,這是一種根深柢固的奇怪概念。所以病毒感染應該是咳嗽、流鼻涕,腸胃發炎就應該是細菌感染,醫生把「病毒」跟「腸胃」兩個詞放在一起,聽起來就是渾身不對勁。

不只是臺灣民眾有此困擾,國外的媽媽也常常搞不清楚病毒是什麼,於是有聰明的醫生為了方便解釋,乾脆發明了一個詞,叫做「腸胃型感冒(stomach flu)」。非常奇怪,一講「腸胃型感冒」,就算從來沒聽過這個說法的家長,也就「喔∼」的點頭稱是,可能在大家的腦海裡,就浮現著腸胃細胞打噴嚏、咳嗽的畫面吧!總而言之,病毒性腸胃炎,就是腸胃型感冒;我雖然很不喜歡這個詞,但當我還有二十位病人在門口苦苦等待看診,無法短時間替家長上一堂病毒學課時,這個名詞還真的蠻好用的。

喜歡腸胃道的兩隻病毒: 諾羅病毒、輪狀病毒的差別

每一種病毒都會在人身上找到一個適合的窩,比如說流感病毒喜歡住在氣管,腸病毒喜歡侵犯咽喉和手腳,而腸胃型病毒則喜歡待在小腸裡面。最喜歡腸胃道的兩隻病毒,分別為輪狀病毒,以及諾羅病毒,我們只要認識它們就可以了。

因為輪狀病毒和諾羅病毒對呼吸道沒興趣,所以感染時雖然可能會稍微咳嗽、流鼻涕,但是絕對不會是主要的症狀,絕大多數還是以嘔吐、腹痛、腹瀉,偶爾伴隨發燒等為主。這兩種病毒雖然品種大不相同,但所造成的症狀還挺類似的,其中以輪狀病毒的症狀更為劇烈。

輪狀病毒的感染年齡非常小,在三歲之前,幾乎所有的小孩都得過一遍以上。初次得到的時候症狀會最嚴重,第二次的感染就比較沒有那麼慘烈,通常也不需要住院了。雖然輪狀病毒感染是以小孩為主,但是成人也偶爾會中標,危險族群包括新手爸媽,以及小兒科的菜鳥醫師。

曾經有一位學弟拉了兩天肚子,雙眼凹陷,揮舞著虛弱的拳頭問我:「學長,輪狀病毒不是糞口傳染嗎?可是我發誓絕對沒有摸過小朋友的便便,為什麼還是會中獎?」我可以看出他眼神中的悲憤,因為似乎沒有人告訴過他這個行業的險惡之處。

然而眼前的事實是,生病的小孩每公克的糞便帶有十億隻輪狀病毒,而要傳染給下一個人只需要「十隻」。我們根本不需要親嚐糞便的甘美,只要幫寶寶換個尿布,手沒有馬上洗乾淨,抓起一塊餅乾,十隻病毒馬上就吃到肚子裡了!身為負責任的兒科醫師,檢查寶寶時一定會把尿布解開,這樣的工作內容要不被病毒傳染並且全身而退,我看很難!

諾羅病毒的傳染力就沒有那麼強,病情也沒有輪狀病毒嚴重,甚至沒什麼症狀,但是在某些抵抗力較差的小孩或成人,還是會嘔吐、腹瀉,也會合併發燒。

這兩種病毒的診斷方式都是挖取糞便做檢驗,但是並不是每家醫院都能檢驗諾羅病毒。話又說回來,和大部分的病毒一樣,輪狀病毒與諾羅病毒都沒有特效藥,所以知道了答案,又能如何?只是求個心安罷了。這些病毒性腸胃炎的處理方式和細菌性腸胃炎一樣,喝電解水、吃清淡、以澱粉為主的食物,搭配收斂糞便的藥物,如果有脫水時要住院打點滴,大概就是這樣了。

在非洲國家,輪狀病毒感染是嬰幼兒死亡率第一名的疾病,非常恐怖。一位非洲寶寶如果得到輪狀病毒,開始劇烈的嘔吐,媽媽必須抱著他奔跑去找醫生,因為診所在一百公里之外的村莊!跑到半路上寶寶又開始腹瀉狂拉,這時候如果沒有即時的補充水分,可能就難逃脫水死亡一劫。

然而在我們這美麗的寶島上,根本不會有寶寶因為輪狀病毒感染而死亡,因為如果有一位臺灣寶寶嘔吐、腹瀉厲害,幾乎要脫水,出門走路幾分鐘就可到醫療院所,點滴吊上去,命就保住了。即便如此,寶寶若因此住院,打針哭鬧免不了,家長又要請假陪病,對於全家人而言,還是一場大折磨。

所以,還是要有疫苗。目前輪狀病毒已經有疫苗可用,但諾羅病毒還沒有。

輪狀病毒疫苗能有效減緩患病症狀

輪狀病毒疫苗上市已經將近十年,全世界的研究都顯示效果好得不得了,而且沒什麼副作用。這支疫苗是吃的,不是注射的,所以寶寶不用多挨針。按照規定吃疫苗的時程是寶寶出生後的一個半月到八個月之間,最好是在四個月之前就開始吃,不然會來不及完成兩劑或三劑的接種。吃完之後,雖然還是有可能得到輪狀病毒感染,但是症狀很輕微,住院率可以降低到接近百分之百!

再過十年,如果疫苗夠普及,我看這些急性感染的病童都不需要住院了,兒科病房應該空出來規劃成遊戲室,讓真正需要住院的慢性病兒童有個更溫暖的活動空間。

黃醫師的貼心Tips

輪狀病毒和諾羅病毒只會人傳人,而且是經由糞口傳染。然而因為傳染力實在太強,很難藉由洗手百分之百防範;不過在嚴格執行洗手與消毒環境之下,還是可以減少傳播威力。用肥皂洗手擦乾,或用弱酸性次氯酸水洗手,效果會比酒精好一些;至於環境部分,最好也是使用含氯產品擦拭,比如說稀釋的漂白水。

洗手!洗手!再洗手!

猜猜一般人身上最骯髒的配件是什麼?根據英國最新的研究顯示:九二%的手機都帶有高量的細菌。有趣的是,這些細菌竟然包括糞便裡才會出現的「大腸桿菌」!

大腸桿菌怎麼會跑到手機上面呢?想當然爾,就是上完廁所沒洗手。但奇怪的是,當這些手機的主人被問到是否有用肥皂洗手時,九五%的答案都是「有啊」!也許是他們洗手的方式不正確,再不然就是說謊,不好意思承認自己衛生習慣不佳。不過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他們習慣在上廁所時講手機、發簡訊,或玩遊戲打發時間;上完廁所後,手機直接放入了口袋,雖洗了手,但細菌還在手機上跳舞。

不洗手害人又害己

忘記洗手的民眾總有各式各樣的理由推托,好比說趕時間啦、水太冰啦、洗手檯太遙遠找不到等。這些藉口對負責醫院感染管制的主管而言,聽來格外熟悉,因為忘了洗手的醫生、護理師也都抱怨一樣的事情。這是醫院以及政府機關未來應該要努力的方向:除了宣導洗手很重要,還要設置便利的洗手設施,才能提升洗手率。

大家應該知道,盡管手看起來沒有髒髒的,或聞起來沒有味道,都不代表手上沒有細菌、病毒。疾病管制署公布了一般民眾的「洗手五時機」,分別是:吃東西前、照顧小孩前、看病前後、上廁所後,以及擤鼻涕後。看起來很容易,但真要確實執行,恐怕也沒那麼簡單。

在門診常常有寶寶感染沙門氏菌腸胃炎的媽媽問我,沙門氏菌感染應該是吃進了沒煮熟的雞肉或是蛋,可是她的寶寶還在喝奶,怎麼也會感染呢?我的回答是,媽媽在廚房忙,可能才剛打完一顆蛋,寶寶就突然哭了,媽媽僅能連忙在水龍頭下,雙手隨便沖個水就去泡奶粉。這時候雞蛋上的沙門氏菌,就透過媽媽的手,跑進寶寶的奶粉裡面了。

細菌還算客氣,如果是病毒,好比腸病毒或輪狀病毒,有時候手上只要沾染了十隻連顯微鏡都看不見的小蟲,就可以藉由手摸來摸去而散播。你們說,洗手的重要性,是不是比想像中還要高呢?

肥皂洗手五字訣+七字訣+十字訣

手機的故事讓我們知道上完廁所後要洗手;而沙門氏菌的故事則讓我們知道,照顧小孩前與吃東西前也要洗手。然而究竟要怎麼洗才洗得乾淨?

問小朋友洗手的五步驟—「溼、搓、沖、捧、擦」,他們多能朗朗上口。其中「搓」要使用肥皂,完整的搓二十秒;「擦」要把手擦乾。這兩個洗手最重要的動作,千萬不能馬虎。洗手要「搓」得完整,搓得乾淨,也是有訣竅的。現在孩子還會背第二個口訣,搓手七步驟—「內外夾攻大力丸」。意味著要把手上所有細菌都洗掉,必須搓揉手心(內)、手背(外)、指縫(夾)、指背指腹(弓)、大拇指(大)、指尖指甲(立)、手腕(腕),才算完整的洗手。

最後根據資料顯示,有約三○%民眾洗手後未把手擦乾。於是政府又推出「肥皂勤洗手,擦乾後再走」的口號,真佩服他們的創意,從五字訣的口號,延伸出七字訣、十字訣的口號,口號中有口號,好不複雜!

為什麼一定要用肥皂?主要是因為手上許多看不見的油脂裡其實藏了許多病菌。如果我們用肥皂把油脂清除,加上搓揉的動作,就能破壞這些病菌溫暖的窩,再用水沖掉,達到殺菌的目的。

告訴各位一個祕密,要防止任何病毒的疫情傳播,不管是停班、停課,或者戴口罩等,效果都不佳,而且勞民傷財。實證醫學資料庫顯示,要防止病毒傳播最有簡單有效的方式,唯一的方法,就是教導「孩子」洗手。

在巴基斯坦曾經做過一個研究,教導四千三百三十二個孩子每天用肥皂洗手多次,結果竟然減少了「整個社區」包括大人五○%的呼吸道疾病。這個研究告訴我們:如果孩子學會正確洗手,不只小朋友減少生病,還能保護整個社會,包括成年人和老人,大家都變得更健康!

亂洗手不如用酒精洗手

曾經盯過小孩洗手的爸爸、媽媽們,應該心裡很明白,每次洗完手,總是要在後面叮嚀「擦乾!擦乾!」孩子們常常急著要去玩,要去吃東西,導致溼搓沖捧擦的「擦」字,真的好難落實!

洗手後不擦乾可能愈洗愈髒!之前國內有一分調查,洗手後若未用拋棄式的紙巾擦乾,手上細菌數竟比洗手前暴增逾八○%!這也是為什麼在公共場所吃飯時,如果沒有辦法親自陪孩子去洗手,或者發現廁所沒有設置乾紙巾,我寧可改用酒精乾洗手噴灑,以免手越洗越髒。

當然這樣做仍會有盲點,因為手上如果有明顯的髒汙(泥巴、墨水等),會影響酒精乾洗手的殺菌效率。折衷的辦法是,用肥皂洗手後,盡量擦乾,再用酒精消毒一次。總而言之,在我看來,教會孩子使用乾洗手液洗手,比整天「溼搓沖捧擦」來得有效率,也比較容易達成目標。曾經就有研究發現,如果在學校放置酒精洗手,並教導孩子使用方法,就可以減少四三%的學生缺席率,證明酒精洗手跟肥皂洗手,都一樣有效。

美麗的錯誤

最後來講一個很另類的「不洗手的好處」(什麼鬼)。時空拉到四十年前的臺灣,在那小兒麻痺病毒還肆虐的年代,政府決定引進口服沙賓疫苗來防治疫情。口服沙賓疫苗是減毒的活疫苗,吃進去之後,疫苗病毒會在身體繁殖,然後再從糞便排出。如果小朋友吃了沙賓疫苗,上完廁所不洗手,又去摸別的小朋友,這隻「具有保護力」的疫苗病毒,就會傳染給那位被摸的小朋友;而第二位小朋友把病毒吃進肚子後,也等於間接獲得免疫了。

就在這種「大家都不洗手」的老鼠會傳染模式,短短幾年之間,臺灣地區的小兒麻痺症就被根除絕跡。

嗯,還是不要告訴小朋友這個故事好了,以免下次上完廁所忘記洗手的時候,他們拿這個故事當做藉口:「我是想讓別的同學增加一點抗體啦!」

TOP

謝謝大大的分享喔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