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健康] 男男不安全性行為染愛滋年增上千病例 多數國家愛滋減少 台灣反增加 政府社會需正視

男男不安全性行為染愛滋年增上千病例 多數國家愛滋減少 台灣反增加 政府社會需正視

行政院長賴清德日前接見第27屆醫療奉獻獎得主時,席間「現在感染愛滋病的主要來源,已經不是共用針頭,而是男男同性戀」的談話,引發是否歧視同性戀族群的風波。對此,長期關懷同性戀族群的牧者、感染科醫師及學者受訪表示,從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公開資訊顯示,截至今年(106)八月止,因為「男男間不安全性行為」而感染HIV/AIDS(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即愛滋病)的本國籍人數已達21,778例,且從2008年起,每年都以新增至少1000個病例的數目累積中。

以今年的1794個新增愛滋病例中,就有82.39%是男男間不安全性行為所導致,需要社會各界正視此項問題。

男男不安全性行為主要感染途徑
受訪者表示,愛滋病的主要傳染途徑包括性行為及血液交換(輸血)、母子垂直感染、注射藥癮者(共用針具施打)。從累積的感染病例數來看,男男間不安全性行為是「高危險群」。像因為注射藥癮(共用針頭)而感染愛滋病的病例,在2005年時有2098例男性、327例女性達到最高峰,但在公部門積極在各級學校及社會上進行衛教宣導,現在因為注射藥癮(共用針頭)感染愛滋的已經大幅減少。

受訪者建議,政府需推動「各級學校落實愛滋病防治全人性教育的課程」及「對已確診為是愛滋帶原者進行心理輔導及必要的關懷作為,避免當事人繼續傳染給他人」。也因為男男間不安全性行為是目前國內愛滋病感染的主要來源,政府也需要有相關配套防治措施,而非受媒體以閣揆失言而模糊了更重要的焦點。

擔任青少年愛滋關懷協會理事長的花蓮門諾醫院感染科主任繆偉傑醫師受訪表示,他在花蓮接觸到年紀最輕的愛滋病帶原者年僅15歲,只有國中年紀的孩子就得到這種目前醫學上無法治癒的疾病;而15-24歲這個年齡層的新增病例逐年上升。從醫師的觀點,他的建議是學校教育應最晚從國小高年級開始,就在兒少性教育課程中,增加愛滋病防治衛教的內容來防微杜漸。

防治愛滋教育從小扎根
繆醫師指出,在現今世界衛生組織(WHO)有計畫性地推動愛滋病防治之下,世界上多數國家每年的愛滋新增病例數是減少的,但台灣卻呈現上升且有「年輕化」的趨勢。

他說,過去公部門在因注射藥癮者而感染愛滋的病例數攀升時,可以找到共用針頭是導致交叉感染的源頭來對症下藥(2005年達到高峰,之後逐年下降),那麼以愛與關懷為出發點,來幫助同性戀族群「避免進行不安全性行為」來護己護人,也透過在校園及社會推動愛滋病衛教,幫助大家「了解愛滋病的感染途徑」,避免在不知情的情況感染愛滋成為帶原者,這是政府的當務之急。

台灣走出埃及輔導協會理事長徐壯華牧師受訪表示,據他觀察,因男男間不安全性行為而感染愛滋的病例,從1986年時的一年3個,到2008迄今每年至少上千個,一方面應跟社會大眾對同性戀者的接納及友好程度提高,願意「出櫃」及接受HIV篩檢的男同性戀者增加有關。

面對男男間不安全性行為成為台灣新增愛滋病例的主要來源,徐牧師建議公部門,對於已確診的病例,一定要進行相關的心理輔導,避免他們因著報復的心態,藉由性行為把HIV病毒傳染給不知情的同性及異性朋友。

不汙名化同性戀 多給關懷
徐牧師也強調,愛滋病的感染途徑有很多種,當男男間不安全性行為成為最主要的源頭時,教會及基督徒若有機會接觸到這個族群時,可以多付出一些實質的關懷,切忌給他們「貼標籤」來汙名化他們。

長期培育愛滋病防治教育師資的杏陵基金會副執行長高松景則表示,愛滋病防治是全人性教育的一環,現在在國小、國中及高中階段都有相關課程。高松景坦言,現在大學生感染愛滋病的人數逐年攀升中,這個年輕化的趨勢,是公部門要及早拿出對策來防堵的。

[ 本帖最後由 983u54uf 於 2017-10-2 18:10 編輯 ]

TOP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