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人物誌] 秦朝名將蒙恬

秦朝名將蒙恬

  秦朝戰將如雲,蒙恬則是其中閃亮的將星。秦始皇掃六合時,蒙恬只是秦軍裡的小字輩。只是到後期才在滅燕國和齊國時建立功業,但當時他也只是副將。然而,面對與匈奴的一戰,秦始皇卻選擇了他領兵出征。我想原因大概有二,其一,青年時代的蒙恬長年在北方邊境守衛,對匈奴的戰法極其熟悉,這是那些長年征戰中原的老將們所不能比的。其二,蒙恬是秦軍裡最富有進攻精神和野戰能力的將領,秦朝其他將領打的多時中原地區的攻堅戰,對於塞北草原上與匈奴的野戰並無多少經驗。而蒙恬也不負眾望,一戰定河套。打的匈奴魂飛魄散。賈誼也曾稱讚說“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正是對河套戰役功業的稱讚。後來中原大亂,匈奴卻不敢深入漢境,不能不說與此戰有很大關係。
  歷史上對蒙恬收河套的戰鬥記載非常簡略,但我們相信那一定是與漢朝反擊匈奴不同的一種戰法。因為秦朝並沒有漢朝那樣多的戰馬,騎兵的數量遠遠少於漢朝。這就注定了秦國的攻擊還是以步騎和戰車相結合的戰法為主的。《史記》中曾記載,秦以戰車開路,箭矢如蝗,步騎大軍隨後掩殺,匈奴大潰。可見這是一種以重裝戰車為主的戰法。秦的重裝戰車體型高大,上載各式努箭,發射起來密集如雨。電影《英雄》已清楚的再現了這一過程。其效果就如今天的坦克,單一兵種的匈奴又怎能不大潰。漢朝反擊匈奴打了二十年,經過傾國之力的漠北會戰才解除了匈奴威脅。而秦國只經此一戰,就將匈奴重創。當然兩者也不可同等而論,秦時的匈奴控制區域只有漢朝時三分之一大,實力也比伊稚邪時代弱小的多。
  蒙恬(前3世紀?~前210年),中國秦朝名將,祖居齊國,祖父蒙驁和父親蒙武皆為秦國名將。蒙恬北防匈奴多年,威震北方。秦始皇駕崩後,因為支持太子扶蘇,被宦官趙高設計處決。蒙恬最初作過掌理司法文書的官吏。《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蒙恬在前224年作為李信的副手,一起帶兵二十萬攻楚,獨自帶領一支分遣隊攻克楚國的寢丘(今安徽臨泉),李信在攻破鄢(今河南鄢陵)後,引兵向西,與蒙恬在城父(今河南寶豐縣東)會合,不久李信軍被楚軍擊破。秦始皇復用王翦為將,蒙恬父蒙武為裨將軍帶兵六十萬攻楚。始皇三十年(前221年)因為出身將門被秦始皇起用為將軍,攻齊國大勝,後任內史。
  統一六國後,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率領30萬秦軍征伐匈奴,次年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一帶),擊退匈奴700餘里,屯兵上郡(今陝西榆林東南)。蒙恬吸取戰國時期據險防禦的經驗,從榆中(今屬甘肅)沿黃河至陰山構築城塞,連接燕、趙、秦5000餘里舊長城,據陽山(陰山之北)逶迤而北。並修築北起九原、南至雲陽的直道,構成了北方漫長的防禦線。蒙恬守北防十餘年,匈奴懾其威猛,不敢再犯。
  而當時蒙恬之弟蒙毅也在作上卿。蒙毅曾判處中車府令趙高死刑,但趙高又被赦免,從此蒙氏兄弟和趙高結怨。趙高和秦始皇幼子胡亥關係密切,曾私下教授胡亥法律方面知識,頗受胡亥重用。
  秦始皇長子扶蘇因數諫皇帝,失帝愛,貶至上郡,成為蒙恬的監軍。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中在沙丘病故。趙高勾結李斯,矯詔擁立胡亥繼位,敕令賜死扶蘇,史稱沙丘之變。因為蒙恬與扶蘇關係密切,也同時賜死蒙恬。接到命令後,蒙恬覺得可疑,「蒙恬止扶蘇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但扶蘇最後自殺,蒙恬拒絕自殺,被解除兵權關押在上郡的陽周,軍隊交由裨將王離指揮。
  後來,由於扶蘇已死,二世皇帝胡亥想釋放蒙恬,趙高不肯,稱蒙恬兄弟政治上傾向扶蘇,於是蒙恬、蒙毅兄弟被處決,葬於綏德縣城西的馬鞍山下。蒙恬的祖父蒙驁原居齊國,在秦昭襄王在位時來到秦國,在秦莊襄王時出現在史書中,不斷地為秦國征戰,後來成為上卿。到秦始皇初年成為了秦國最重要的將領之一。蒙恬的父親蒙武作為王翦(正是後來蒙恬的裨將王離的祖父)的裨將軍參加了秦滅楚之戰。到蒙恬時,蒙恬已經可以率領當時秦軍主力北征匈奴,連秦始皇的長子也被派到蒙恬軍中作監軍。蒙毅也同時官至上卿,並曾帶兵,家族的地位更甚於蒙驁在世時期。但也造成了與胡亥、李斯和趙高等的矛盾和利益衝突,最終導致了蒙氏家族的滅亡。
  蒙恬在後世有各種評價,司馬遷在《史記》中認為:蒙恬在當時位高權重,而秦朝剛剛建立,人民剛剛脫離戰亂,需要休養生息,不去勸阻秦始皇濫用民力,反而積極的修築長城是有罪的。傳說蒙恬發明了毛筆,《史記》「恬取中山兔毛造筆」,晉人崔豹《古今注》提到:「牛享問曰:『自古有書契以來,便應有筆,世稱蒙恬造筆,何也?』答曰:『蒙恬始造,即秦筆耳。』」。據說蒙恬在鎮守北方時,見匈奴以獸毛沾顏料繪圖,又同時前方戰況告急,才改篆刻竹簡由絲卷書寫軍情。這才聲名大噪,並由史官記於史冊內。
  考古發現在蒙恬之前中國已有毛筆,1954年湖南長沙發現第一枝戰國毛筆。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