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人物誌] 俄國沙皇彼得大帝

俄國沙皇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是後世對彼得一世的尊稱。彼得一世(1672~1725),原名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羅曼諾夫,是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羅曼諾夫之子,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第四代沙皇(1682~1725)。俄國沙皇(1682~1725)、俄羅斯帝國皇帝(1721~1725),著名統帥,1682年即位,1689年掌握實權。作為羅曼諾夫朝僅有的兩位「大帝」之一,彼得大帝一般被認為是俄羅斯最傑出的皇帝。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羅斯變成一個強國的主要因素。
  彼得大帝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他繼位後積極興辦工場,發展貿易,發展文化、教育和科研事業,同時改革軍事,建立正規的陸海軍,加強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制。繼而發動了戰爭,奪得波羅的海出海口,給俄羅斯帝國打下堅實基礎。可以說,近代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發展史無不源於彼得大帝時代。
  彼得於1672年6月9日生於莫斯科。1725年2月8日去世。他是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和他的第二個妻子維塔利婭·納利什基娜的獨生子。彼得不到4歲父親就去世了。因為米哈伊洛維奇的第一妻子還為他生了13個孩子,所以就王位的繼承人問題展開了一場漫長的殊死鬥爭。姐姐索菲婭·阿列克謝耶夫娜做了幾年攝政王,直到1689年退位。彼得地位才真正穩固。
  彼得儀表非凡,高大魁梧,也是世界最高的皇帝。精力充沛,瀟灑歡快。但是他時常發脾氣,飲酒過度時就大發雷霆。彼得除了政治和軍事才能外,還對射擊、印刷、造船等做過研究。彼得結過兩次婚。他17歲時與歐多克亞結婚,他倆只在一起生活了一周的時間。他26歲時把她送進了一所修道院。1712年他與她離婚並同另一位女子結婚,彼得與他的原配夫人有一個兒子叫阿歷克謝,終日不學無術,但是父子倆的關係也相當惡化,他曾出逃外國。1718年阿歷克謝因反對彼得和通敵被捕入獄,遭受嚴刑拷打,終於死在獄中。他第二個妻子葉卡捷琳娜是一位出身寒微的立陶宛女子(在大北方戰爭中被俄國俘虜才到了俄國)。彼得大帝熱心於俄國的福祉,也為俄羅斯的發展付出一生。於1725年初在聖彼得堡死去,終年52歲。他的繼位人是他的第二任妻子葉卡捷琳娜一世,接下來是彼得二世。
  十八世紀肇始,歐陸大國紛紛興起,而俄國卻進展遲滯。彼得大帝,誕生於1672年,是俄國史上一位非凡的君王,為使俄國迎頭趕上當時歐洲的文明進步,他挑戰數百年的無知與孤立,推動巨大的變革,將數百萬人拖離黑暗時代,使俄國的版圖不斷地拓展,並將俄國推入現代世界。1689年的沙俄政權是一個落後的國家。到處盛行著農奴制,實際上農奴的數目在增加,而其合法權力在減少。俄國錯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大好時機。神職人員愚昧無知;文學暗淡無光,數學和自然科學無人問津。同西歐相比,俄國幾乎還在中世紀時期。在西歐,此時牛頓的《自然哲學原理》剛剛問世,文學和哲學事業繁榮昌盛。
  1697至1698年間,彼得到西歐作了一次長途旅行,一次為他隨後的統治定下了基調的旅行。他以一個下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身份,率領了一個大約由250人組成的「龐大的使團」。由於彼得使用了一個假名(魯尤特爾·米海伊洛夫),因而他看到了許多否則就無法看到的事物。在這次旅行期間,他為荷蘭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當了一個時期的船長,還在英國造船廠工作過,在普魯士學過射擊。他走訪工廠、學校、博物館、軍火庫,甚至還參加了英國議會舉行的一屆會議。總之,他盡了最大的努力學習西方的文化、科學、工業及行政管理方法。
  1698年當幾位大臣來問候遠途歸來的彼得大帝時,他已經開始系統引進國外新式武器和戰略技術,還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在經濟方面,彼得大力鼓勵工商業的發展,允許企業主買進整村的農奴到工廠做工,批准外國人在俄國開辦工廠。為了鼓勵西方工藝和技術的引進,他把許多西方技術人員帶入俄國,還派遣許多年輕的俄國人到東歐去學習。
  在政治上,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權統治,加強工作效率。剝奪貴族領主杜馬會議的職能,代之以參政院,下設11個委員會(實際上相當於西方國家的「部」)負責具體工作;罷黜大教長,代之以宗教院,使教會成為國家政權的一部分;劃分行政區域,將全國分為50個省。彼得還頒布了一個「職能表」,將文武官員分成14個不同的等級,所有的官員不管門第出身,都要從最低一級做起,靠功績晉陞。
  在社會問題上,彼得也主張實行西方化。他頒布法令,規定人人都不得蓄鬍子(雖然他後來對此項法令做了修改),要求宮廷人員必須穿西裝,鼓勵吸煙和喝咖啡。雖然他制訂的政策有許多在當時遭到了強烈的反對,但是這些政策帶來了長期的影響:俄國這個由貴族階級統治的國家最終在很多方面都實行了西方的風俗和文化。可想而知,彼得認為俄國東正教會是一股落後的、反動的勢力。彼得成功地對東正教會實行了部分改組,並在很大的程度上獲得了對它的控制。彼得在俄國創辦非宗教學校,鼓勵發展科學。他還引進了儒略歷,並使俄文字母現代化。在他的統治期間,俄國創辦了第一家報社。
俄國現代化和西方化開展了大規模的改革。彼得在位期間鼓勵工商業發展。他統治下,城鎮規模擴大了,資產階級在數量上增長了。
  除了所有這些內務改革外,彼得還對外交政策實行改革,這對未來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他的領導下,俄國在南部與土耳其交戰,在北部與瑞典交戰。與土耳其初戰告捷,於1696年攻克了亞速港,從而在某方面來說給俄國開闢了通往黑海之路。但是在他的統治晚期,土耳其在戰鬥中佔了上風,1711年他被迫把亞速港交還給土耳其。同瑞典作戰的整個局勢幾乎與同土耳其作戰的情形正相反;俄國人初戰失利,但贏得了最終的勝利。1700年,俄國與丹麥和薩克森結盟同瑞典展開了一場戰爭,當時瑞典是一個主要的軍事強國(波蘭後來也對瑞典宣戰)。1700年俄軍在納爾瓦戰役中失敗。這次戰役之後,瑞典國王就把注意力轉向其他敵人。與此同時,彼得重建俄國軍隊。瑞典和俄國再次交戰,1707年瑞典軍隊在波爾塔瓦徹底失敗。
  俄國通過戰爭吞併的領土大體上包括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芬蘭附近的一片重要領土。雖然征服的領土並不很大但卻很重要,因為它給俄國提供了波羅的海上的一個出口,因而提供了一個「瞭望歐洲的窗口」。彼得在涅瓦河兩岸,即在征服瑞典所獲的土地的一部分上,建立了一座新城市即聖彼得堡(後來的列寧格勒)。1712年他把首都從莫斯科遷到聖彼得堡。從此,聖彼得堡就成了俄國與西歐交往的主要地點。彼得推行的許多國內政策和多次展開的對外戰爭當然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不可避免地要強行增收賦稅。高稅收和改革本身激怒了許多俄國人,出現了幾起叛亂事件,但是都被彼得無情地鎮壓下去了。雖然彼得在自己的鼎盛時期就有許多敵手,但是今天西方和共產黨的史學家們都一致認為彼得是俄國沙皇中最偉大的沙皇。
  把彼得列入本冊是因為他在俄國西方化和現代化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人們也許不禁要問:許多其他國家的統治者都推行過類似的政策,為什麼要讓彼得入冊而摒棄了其他大多數的統治者呢?在20世紀的今天,大多數國家元首確實弄清了他們的國家特別是在科技方面走西方之路的重要性。但是在1700年歐洲以外的大多數人對實現西方化的好處還認識不清。彼得的意義就在於他能夠先於時代200年認識到使西方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性。由於在18世紀和19世紀西歐取得了非常迅速的發展,俄國則無法同西歐並駕齊驅。歐洲東部疆域上的另一重要的國家土耳其與俄國形成了特別鮮明的對照。土耳其和俄國都是半歐洲國家。就彼得未登基以前的兩個世紀當中,土耳其在軍事、經濟和文化上都比俄國先進。就此而論,土耳其在整個歷史的大部分時期比俄國先進。但是在1700年前後,沒有哪位土耳其君主認識到迅速西方化的重要性並把國家朝著那個方向推進。因此俄國自從彼得時期以來取得了迅猛的進展,而土耳其卻只是以緩慢的步子向前。直到進入20世紀,凱末爾才領導土耳其朝著迅速實現現代化的目標邁進。當時俄國對中亞的控制已相當穩固,俄國在工業和教育上都比土耳其先進。
  在決定彼得的名次時,把他和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加以對比,從中受到了一定的啟示。伊麗莎白的知名度,特別是在西方,要比彼得大得多。伊麗莎白主要是象徵著其臣民的一致願望,而彼得則把俄國帶入了一個從未見過的全新方向。事實上,要不是英國在這期間的大多數世紀中在世界上發揮的作用遠遠大於俄國的話,彼得和伊麗莎白在名次上的差距甚至還會大些。今天,我們當然認為俄國比土耳其要佔優勢,設想一下,如果那時俄國沒有彼得,而土耳其有一位積極改革的蘇丹,那麼今天土耳其也可能成為大國,可能代替俄羅斯統治中亞地區,因為該地區的居民是穆斯林,他們與土耳其人的關係要比俄國人的關係近得多。
綜上所述,彼得在當今世界舞台上的影響顯然要遠遠大於康熙帝、伊麗莎白一世和路易十四。
  彼得一世時期,俄國的國號首次定為「俄羅斯帝國」。這位身高2米多的皇帝是俄羅斯歷史上思想最開放、最富有改革精神的帝王。在軍事和對外方面,他贏得了為期20年的「北方戰爭」,從瑞典手中奪得了芬蘭灣和裡加灣沿海一帶以及波羅的海出海口。在南方,他奪取了亞速堡和巴庫,控制了亞速海和裡海的門戶。在國內,他對政治、經濟、軍事、教育和文化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正如俄羅斯哲學家別爾嘉耶夫所說:「彼得大帝的改革完全是不可避免的,以前的進程為其作了準備,同時,它又是帶強制性的上層革命... ...彼得大帝的改革對人民是如此巨大的痛苦,但沒有彼得的強制性改革,俄羅斯就不能完成自己在世界歷史中的使命,也不能在世界歷史上獲得自己的發言權。」。
  彼得一世身體力行,開始了俄羅斯的「歐化」,不僅在科學技術和教育領域,而且在服服飾和社會風尚等許多方面也學習西歐。他剪掉貴族的大鬍子,剪掉客人的長衣袖,把莫斯科公國時代的長袍改為歐洲式的短裝,舉辦「大舞會」,提倡文明交際。1712年,彼得大帝從莫斯科遷都聖彼得堡,使之成為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正是那個為恩格斯所讚歎「真正的偉人」的彼得大帝,從1698年開始在自己的國家發起了聲勢浩大而又嚴厲無比的改革運動,這場徹底改變國家命運的大改革波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和宗教等各個方面。他建立了正規的陸軍和海軍,使得落後的俄羅斯躍而成為歐洲的軍事強國;他使得落後的農業俄國完成了工業化的大躍進。在彼得大帝的時代,俄國出現了第一張報紙,開辦了第一批軍事學校和技術學校,有了第一個博物館和第一個公共圖書館,有了第一批的公眾劇院和第一批公園,彼得大帝還下達了設立科學院的第一道詔令。... ...從而,也使得俄羅斯「從愚昧無知的深淵登上了世界光榮的舞台」。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彼得大帝的改革,卻首先是從生活方式和行為習俗開始的。為了改革,他先出國留學考察一年多,回來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剪鬍子,下令全國城鄉的男人都不許留鬍子。本來,鬍子在俄羅斯人的觀念裡是「上帝賜與的裝飾品」,又寬又密的鬍子和肥肥胖胖的身子一樣,是儀表威嚴、品德端莊的象徵。但是不行!它已經成為了與世界文化交往的障礙,是在丟人。後來因為阻力太大,彼得大帝也作了些讓步,一時想不通的也不會砍頭,但是得出錢購買留鬚權。這個錢可不少,一個富商每年要繳100盧布。就是繳了錢,事情還沒有完,還要把政府發的,上面刻著「錢收訖」的小銅牌掛在脖子上,以備隨時查驗。在彼得大帝的行政命令加經濟槓桿加名譽手段面前,你想,不就為了那麼幾根毛嗎,留得累不累啊?
  彼得大帝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革除傳統的寬袖長袍。他認為這種服裝華而無當,有礙工作,必須禁止。他在宴會上自己動手,把客人的大袖袍剪個幹幹靜靜,一邊剪還一邊說;「大袖子太礙事,到處惹禍;不是把玻璃杯子拂下來,就是弄湯弄水,撒人一身。剪下來這一段,你還還可以拿去做一雙靴子。」在我們看來,這都不該是皇帝幹的活。他下令規定:「莫斯科及各城市居民所著衣服,... ...其外衣之長以銜接吊襪帶為度,內衣則應短於外衣。」人總得穿衣服,於是,新的服裝很快就出來了。
  彼得大帝在國外出訪時,曾見過勃蘭登選帝侯的夫人和岳母。兩位女士認為他「優點甚多,天資極高」,但也覺得其「趣味頗不風雅,殊堪惋惜」。尤其是看到他在進餐時不會用餐巾,更是產生了不講衛生的感覺。這種損害了的自尊心的補救,在彼得大帝的改革中也明顯體現了出來。他專門出版了一本生活教科書《青春寶典》,其中從品德的培養一直到青年人應該如何做客、工作和居家的行為方式,諸此等等都有明確的規定。甚至還具體到用餐時一定要使用餐巾,不能「發出吧噠吧噠的響聲」。
  此外,彼得大帝在改革中,關於人們如何進行交際,如何開展娛樂,也都有著非常明明白白的說法。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彼得大帝是在搞精神文明的建設,他的一些做法在我們看來可能很小很怪甚至很可笑,然而彼得大帝卻讓人們明白他不是在開玩笑,為此而送命的人,據說佔了當時國家人口的三分之一。「他用野蠻制服了俄羅斯的野蠻」(馬克思語)。這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一些在我們一些中國人看來諸如隨地吐痰、衣冠不整、大聲喧嘩等等的「小事情」,在別人那裡,卻可能引發非常強烈的情緒反應。因為早在彼得大帝那個年代,他們已經為如此的改革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這場改革其實在其同父異母的姐姐索菲婭·阿列克謝耶夫娜攝政時期就已經開始了,當時並未觸及根本。但對於沙皇俄國而言,彼得大帝改革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改革並非像原來預料中那般一帆風順,據資料記載:改革首先遭到了舊貴族、守舊僧侶和其他頑固勢力的非議與責難;彼得深知不剷除這股頑固勢力,改革無法順利進行下去。1697年,彼得正在西歐考察,得知國內有人企圖乘機陰謀政變。他立即回國,並處決了大批參與叛亂的「射擊軍」。1698年9~10月期間,共有1000多名火槍兵被處死,有195人被絞死在幽禁索菲亞的修道院的窗戶下,彼得親自參與了處決活動。次年,又有約700名火槍兵被送到莫斯科處決。可是,問題尚未徹底解決,最使彼得頭痛的是以皇太子阿列克塞為中心的一夥舊貴族、「射擊軍」殘餘分子結成的所謂「太子幫」,他們暗中還得到皇后的支持,繼續破壞改革。彼得大帝掌握了大量的「太子幫」陰謀活動的證據,這位46歲、身體健壯、精力充沛、雄心勃勃的沙皇,決定以嚴厲的手段對付他的不肖之子和「太子幫」一伙,下令逮捕皇太子及其同謀犯,押送到新首都彼得堡進行審訊。彼得大帝要求法庭根據「法律和正義」的準則,嚴懲「太子幫」,即使是他兒子也不寬恕。法庭最後判處:皇太子阿列克塞死刑,核心人物基金處以磔刑,其餘按罪行分別判處死刑、監禁等。彼得大帝與包庇皇太子的皇后離婚。剷除了「太子幫」,改革順利地進行下去。俄國具備了一支20萬人的陸軍和擁有48艘戰船的海軍,向波羅的海方面擴張;並且興辦工業、引進西方技術、開設新式學校、創立科學院,促進了俄國的文化、科學、工業和經濟的發展,鞏固了貴族地主和商人的國家。這一次成功的改革推動了社會進步,增強了俄國實力,鞏固了專制統治,為對外侵略擴張準備了條件。
  在《紅色風暴的起源:彼得大帝和他的帝國》一書中作者寫道:彼得大帝是俄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聲名赫赫的人物,他在自己任期內銳意改革和進取,使俄國由歐洲的窮鄉僻壤變成了世界強國。彼得大帝的為政之道,他的個人性格、他的方方面面都為俄國歷史留下了深深的印跡。彼得大帝為俄羅斯紅色風暴的起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彼得大帝是一個神,他繼往開來,鑒古托今,勵精圖治、霸業大成。他以自己的卓越奮鬥和不懈精神造就了別人難以企及的偉業和神話。彼得大帝是一個人,他頂天立地,豪氣蓋世,敢做敢為,敢愛敢恨。他以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和桀傲性格創造出傳世佳話。彼得大帝不僅造就了一個時代,而且成就了一個歐亞大帝國。彼得大帝在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和文化等各個方面為後來者做出了深邃的明囑和暗喻。「彼得大帝並不單單是一個順乎潮流的君主,而是一位站在時代前列的人。完全有理由認為是他的先見之明使歷史發生了變化,改變了方向。」在記載歷史英雄的名冊上,像彼得大帝這樣具有政治家的長遠預見性眼光,又有敢作敢為的勇氣和百折不撓的大無畏革命精神的君主,的確應該好好記上濃重的一筆。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