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人物誌] 沙特阿拉伯國王伊本·沙特

沙特阿拉伯國王伊本·沙特

  伊本·沙特是一個精明強幹的封建統治者。他以無情的手段和靈活的策略,結束了半島的分裂狀態,起了維護民族獨立的積極作用。他推行的希吉來政策,為從粗放的畜牧業過渡到生產率較高的農業邁出了第一步。他雖然信奉瓦哈比派,但不拘泥教義,對現代新事物能夠根據社會發展和政治、軍事鬥爭的需要加以接受。1933和1939年,他把占國土面積約2/3的土地租讓給阿拉伯-美國石油公司,使沙特成為重要的石油生產國和輸出國,為發展民族經濟打下基礎。
  沙特阿拉伯王國國王(1932~1953) ,伊斯蘭教瓦哈比派現代國家的開拓者 。生於利雅得。1811年沙特家族曾在阿拉伯半島建立瓦哈比派王朝。這個王朝於1818年被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摧垮,瓦哈比派受到沉重打擊。其後,沙特家族逃往科威特。1901年,伊本·沙特率眾自科威特攻入內志 。1902年攻克利雅得,接著平定了由土耳其人煽動的多次部落叛亂,確立了在內志的統治地位。
  伊本·沙特利用瓦哈比派的意識形態鞏固封建統治,擴大領地,建立統一國家。1910年他建立了一個宗教組織,稱伊赫萬·陶希德(一神論兄弟會),欲借此打破氏族壁壘 ,以宗教紐帶把各部落結成一體。1912年建立了伊赫萬的農墾區希吉來(要貝都因人從遊牧的沙漠地帶遷到墾殖區定居 ,從事農業)。希吉來同時還是瓦哈比派的傳教點和軍事組織,為伊本·沙特的征戰提供了一支精銳部隊。
  1913~1926年,伊本·沙特奪取了波斯灣西岸的哈薩 ,併吞了伊本·拉希德家族的沙馬爾,佔領了錫爾漢河谷的大部分,攻陷了麥加、麥地那和吉達,兼併了阿西爾,並在這些地區建立了牢固的政權。1927年5月 ,他和英國在吉達簽訂友好條約,英國承認他作為漢志和內志及其屬地之王的完全獨立地位。1932年,伊本·沙特正式將他獲得的領土稱為沙特阿拉伯王國,自立為國王,兼瓦哈比派教長。
  1933年他把占國土面積約2/3的土地租讓給阿拉伯-美國石油公司,使沙特阿拉伯成為重要的石油生產國和輸出國,為發展民族經濟打下基礎。卒於1953年11月9日。
  伊本·沙特利用瓦哈比派的意識形態鞏固封建統治,擴大領地,建立統一國家。1910年他建立了一個宗教組織,稱「伊赫萬·陶希德」(「一神論兄弟會」),欲借此打破氏族壁壘,以宗教紐帶把各部落結成一體。他命令神學家伊本·阿卜杜·拉蒂夫根據罕百里教法學派的教義,編寫通俗的宗教典籍,警告人們不得信仰多神,號召禮拜獨一無二的安拉,謹守教規。還派宣教師奔赴各地,宣講瓦哈比派信條,勸誘氏族部落成員加入「伊赫萬」,曉諭他們阿拉伯半島正面臨來自土耳其人和歐洲異教徒的威脅,要求各部落停止自相殘殺,共同對敵。為進一步消除氏族部落的分裂狀態,制服貝都因人的叛亂,伊本·沙特於1912年建立了「伊赫萬」的農墾區「希吉來」。「希吉來」意為「遷徙」,即要貝都因人從遊牧的沙漠地帶遷到墾殖區定居,從事農業。「希吉來」同時還是瓦哈比派的傳教點和軍事組織,為伊本·沙特的征戰提供了一支精銳部隊。
  伊本·沙特一生都是個虔誠的伊斯蘭瓦哈比教派的信徒,建國後也以瓦哈比教派作為國家的信仰基礎。但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古老的宗教面臨著如何適應現代化的挑戰。伊本·沙特在這方面是個開明者,他提出任何新技術,只要不與伊斯蘭教的精神相牴觸,即便在《古蘭經》上沒有出現過,都可以接受。伊本·沙特將電話、汽車、廣播等引進到沙特,並於1929年利用現代化技術裝備鎮壓了極端宗教組織發動的暴動。 
  1913~1926年,伊本·沙特奪取了波斯灣西岸的哈薩,併吞了伊本·拉希德家族的沙馬爾,佔領了錫爾漢河谷的大部分,攻陷了麥加、麥地那和吉達,兼併了阿西爾,並在這些地區建立了牢固的政權。1927年5月,他和英國在吉達簽訂友好條約,英國承認他作為漢志和內志及其屬地之王的完全獨立地位。1930年,他平定了英國支持的伊赫萬叛亂。1932年,伊本·沙特正式將他獲得的領土稱為沙特阿拉伯王國,自立為國王,兼瓦哈比派教長。
  伊本·沙特的先祖曾在阿拉伯半島中心的綠洲建立了第一沙特王國,這個王國建立的同時也接納了宗教改革家瓦哈比所創立的瓦哈比教派,屬伊斯蘭教中較接近穆罕默德原教義的一個教派,對阿拉伯半島的影響一直保持到今天。此後,沙特王國幾度興亡,勢力曾一度推進到阿拉伯半島東部的漢志地區,但主要立足於中部的內志地區。
  如果到此為止,伊本·沙特也已經恢復了祖先的版圖和榮耀,但他並沒有滿足,1924年進攻漢志王國,先後攻佔麥加、麥地那和吉達,趕走了哈希姆家族。伊本·沙特宣佈自己為漢志和內志國王。1927年,與英國簽訂《吉達條約》。新條約廢除了英國的特權,宣佈伊本·沙特領導的國家獲得「完全和絕對的獨立。1932年,將漢志和內志兩個王國合併,成為沙特阿拉伯王國,為政教合一的君主專制國家。
  沙特家族曾經在阿拉伯半島中部的內志(納季德)地區兩次建國,史稱第一和第二沙特國家。伊本·沙特的父親是第二沙特國家的末代統治者、利雅得埃米爾阿卜杜·拉赫曼。伊本·沙特的童年在母親身邊度過。7歲時,他開始在利雅得大法官的指導下讀書。儘管他11歲就能誦讀《古蘭經》,但與讀書寫字相比,他似乎更喜歡騎射和刀劍。6歲他就學騎駱駝,8歲就能騎馬射箭。父親用各種方式磨練他的意志,每天日出前兩個小時他就起床鍛煉,而飲食又非常簡單。父親常對他說:「一個真正的貝都因遊牧人每天吃一把椰棗、喝一皮囊水、睡三小時覺就夠了。我們的祖先就是靠這種生活統治世界的。」
  1891年,統治內志以北傑貝勒沙馬爾的拉希德家族奪取了利雅得,年僅11歲的伊本·沙特被迫跟隨父親流亡。12歲時,伊本·沙特親身經歷了一次敵人的伏擊。他躲在衛士身後親眼目睹了雙方短兵相接的血腥場面,鮮血濺了他一臉。這次可怕的經歷令他終生難忘。多年以後他回憶說:「這場戰鬥使我學會了在受到威脅時要先下手為強。」
  經過沙漠中近兩年的流浪,他們來到科威特。沙漠中的生活使伊本·沙特深刻瞭解了貝都因人的生活習性和軍事技巧。通過參加科威特統治者的議事會,他學習了阿拉伯傳統的政治謀略。不過,寄人籬下的生活困苦不堪。看著父親借錢為自己操辦婚事,伊本·沙特決心恢復家族的榮譽。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從拉希德家族的手中奪回利雅得。
  1901年12月,他帶著40名忠心耿耿的朋友,從科威特出發奔襲千里之外的利雅得。1902年1月14日深夜,伊本·沙特來到利雅得城下。他將10個人留在城外作為後援,自己帶著其他人來到沙姆西亞門附近,砍倒一棵椰棗樹,把樹幹搭在牆上,順著樹幹翻進利雅得城。他們來到一個朋友的家裡,吃飯補充體力,然後爬上屋頂,從一個屋頂跳到另一個屋頂,一直來到拉希德家族指派的利雅得長官阿吉蘭的家。他們破門而入,但只抓到阿吉蘭的兩名女眷。經過審問,阿吉蘭的妻子說阿吉蘭可能在第二天早晨晨禮之後從馬斯馬克城堡回家。
  於是伊本·沙特決定據守等待,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伊本·沙特等人越來越緊張,他們知道形勢凶險。清晨,阿吉蘭終於出現,只帶了一小隊衛兵。伊本·沙特大喝一聲,帶人撲了上去。驚慌失措的阿吉蘭倉皇逃走,就在他快逃進城堡時,被伊本·沙特的堂弟阿卜杜拉·本·賈盧韋一刀砍死。不滿拉希德家族統治的利雅得人起而支持伊本·沙特,利雅得守軍軍心混亂,最終投降。這一天成為現代沙特阿拉伯王國的奠基日。伊本·沙特夜襲利雅得可能是現代阿拉伯半島上最富傳奇色彩的故事,被寫成長詩在阿拉伯半島傳頌。他翻越城牆和發起進攻的地方,今天已經成為沙特王國的著名勝地。
  伊本·沙特迅速鞏固利雅得這個基地,他的父兄和親戚也從科威特趕來援助。伊本·沙特把全城的宗教學者和顯貴召集起來,讓他們向自己的父親阿卜杜·拉赫曼效忠。但父親深知能力不及兒子,當眾宣佈由年僅22歲的伊本·沙特擔任利雅得埃米爾,自己則擔任兒子的顧問。伊本·沙特開始征討利雅得周圍的阿拉伯部落。面對來自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壓力,他上書奧斯曼帝國的巴士拉總督,希望成為帝國的附庸。1905年,他對內志地區的統治得到奧斯曼帝國的承認。
  內志處於內陸,伊本·沙特希望獲得出海口,但阿拉伯半島沿海地區分別為英國和奧斯曼土耳其所佔據。經過反覆權衡,伊本·沙特決定向英國靠攏。1911年他在科威特與英國接觸,得到英國的默許。1913年,得知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戰爭中失利的消息,伊本·沙特出兵阿拉伯半島東北部的哈薩地區,將那裡的奧斯曼人趕走。
  哈薩沙漠中的遊牧部落給伊本·沙特製造了不少麻煩。在一次戰鬥中,伊本·沙特的軍隊失利,一顆子彈擊中了他腰間掛著的彈夾,引爆了彈夾中的子彈,在他腹部炸開了一個口子,腸子都流了出來。為穩定軍心,他忍著劇痛將腸子塞回去,用腰帶包紮好,然後命令部下給他找個女子,說他當晚要結婚。伊本·沙特娶親的消息迅速傳開,不明就裡的敵人據此判斷他並無大礙。事實上身負重傷的伊本·沙特連新娘碰都沒碰,而是緊急佈置軍隊撤離。
  1912年,為了使遊牧人定居,伊本·沙特開始著手組建宗教、政治、軍事合一的伊赫萬組織。參加伊赫萬組織的遊牧民最初不屑從事他們所鄙視的農業和商業,支持伊本·沙特的宗教學者就發佈教令,宣佈從事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符合伊斯蘭教的規定。20世紀20年代,大批的遊牧人加入了伊赫萬組織,成為伊本·沙特東征西討的主力軍。
  伊本·沙特在阿拉伯半島上的勁敵是統治半島西部漢志(希賈茲)地區的哈希姆家族和北部地區的拉希德家族。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向奧斯曼土耳其宣戰。為了牽制奧斯曼帝國的軍隊,英國支持哈希姆家族,同時它也支持伊本·沙特以反對奧斯曼帝國支持的拉希德家族。1915年,伊本·沙特與英國簽訂《烏凱爾條約》,他統治的內志處於英國的保護之下。
  一戰結束後,失勢的拉希德家族試圖與哈希姆家族結盟。伊本·沙特決定出兵攻打拉希德家族。1921年,他的軍隊出現在拉希德家族的大本營哈伊勒城下。經過將近半年的圍攻,拉希德家族投降。伊本·沙特已經不滿足於利雅得埃米爾的稱號,他採用了新的稱號「內志及其歸屬地區蘇丹」。
  1945年2月,伊本·沙特國王在停泊在蘇伊士運河的「昆西」號巡洋艦上會見了從雅爾塔返回的美國總統羅斯福。他拒絕了羅斯福希望他同意允許歐洲猶太人定居巴勒斯坦的建議,但接受了關於向軸心國宣戰的建議。一直把沙特視為自己勢力範圍的英國也立刻由首相丘吉爾親自出面與伊本·沙特會談,試圖抵消美國的影響。雪茄煙從不離口的丘吉爾為了尊重伊本·沙特的信仰和習慣,在會見中從頭到尾沒有抽煙,但沙特從英國倒向美國的趨勢並沒有被扭轉。1945年3月,沙特正式向軸心國宣戰,並因此成為聯合國的一個創始國。
  伊本·沙特在內志所推行的是伊斯蘭教瓦哈比派的教義,主張極端嚴格的一神論。佔領漢志之後,為了緩和其與內志之間的矛盾,伊本·沙特提出了開明的瓦哈比派理論—任何新技術,只要不與伊斯蘭教的精神相牴觸,即便在《古蘭經》上沒有明文規定,也可以接受。他的目的是既利用西方的技術,又保持伊斯蘭原則。
  電話和無線電被貝都因遊牧人和保守的宗教學者視為魔鬼的發明。有的地方,當卡車第一次出現時,人們一擁而上將它燒燬。伊本·沙特讓人通過電話和廣播誦讀《古蘭經》,用汽車運送朝覲者,終於使這些現代化的設備為人們所接受。
  但是極端保守的伊赫萬組織對這一切都表示反對。他們指責伊本·沙特將電報、電話和汽車帶進了伊斯蘭的土地,跟英國異教徒打交道,還容忍朝覲者播放音樂。他們的不滿演變為大規模的騷亂,並最終成為武裝叛亂。面對嚴峻的形勢,伊本·沙特果斷決定使用裝甲車和無線電聯絡設備,而狂熱的伊赫萬組織則認為只有刀劍和駱駝才是合乎伊斯蘭教規定的武器。在1929年9月的決戰中,裝備著機槍的裝甲車使伊本·沙特大獲全勝,伊赫萬組織徹底崩潰。
  伊本·沙特時代還有一個對國家來說意義重大的變化,那就是石油的開採。1933年,伊本·沙特授權美國的美孚公司在沙特阿拉伯開採石油。1938年在哈薩發現第一批儲量極大的石油,二戰後石油工業迅速發展,沙特成為世界上石油開採量最多的國家,隨著國際油價的上漲,流入的外匯像潮水一樣源源不絕,沙特阿拉伯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一躍而進入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列。正因為沙特阿拉伯已確立了主權國家的地位,從沙特土地上開採出來的石油才能變成沙特人民的福利,而不是白白成為殖民者的營養品。在石油工業發展的同時,沙特阿拉伯同美國的關係也在不斷強化,雙方都視對方為不可缺少的盟友。瓦哈比教派的信仰、石油和與美國的聯盟,是沙特阿拉伯穩定的三大支柱,此三者都在伊本·沙特統治時期就已經定型。
  在漫長的統治過程中,主要是在開國時期,為籠絡各個部落,伊本·沙特廣泛與各部落聯姻,累計曾娶過300餘個新娘。他有43個兒子,去世時子女加上孫子有160多人。今天的沙特王室有男性成員5000多人,是世界上最龐大的王室,而且廣泛分佈在國家的各個重要部門。作為兩次世界大戰後誕生的眾多新國家之一,沙特阿拉伯王國的形成更多地打上了伊本·沙特個人的烙印。在歷史上,沙特阿拉伯從未以一個獨立國家的身份完整地存在過,伊本·沙特奠定了這個國家的版圖,還奠定了這個國家的基本制度,如瓦哈比教派、伊赫萬組織等。隨著石油重要性的體現和價格的上漲,作為世界頭號石油大國,伊本·沙特締造的沙特王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體系中舉足輕重的一環,並在政治上取得相應的地位。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