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人物誌] 伊蘇里亞王朝利奧三世

伊蘇里亞王朝利奧三世

  利奧三世,敘利亞人,偉大的軍事家、改革家。初為拜占廷將領,推翻狄奧多西三世,結束了自711年至717年拜占廷的無政府狀態,登上皇帝寶座,開創伊蘇里亞王朝。拜占廷這次再度被受神啟示的帝國首領,伊索裡亞王朝的統治者利奧三世(717~744)所拯救。利奧原為敘利亞軍事指揮官,趁阿拉伯人圍攻君主坦丁堡之際,奪取了政權。他不僅粉碎了阿拉伯人的圍攻,而且將他們趕出了小亞細亞。
  利奧三世原是有著敘利亞血統的小亞細亞牧民,家鄉為馬拉什,通阿拉伯語和希臘語。早年曾協助查士丁尼二世復位,向政府進獻多頭生畜,得到賞識而獲得官職,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官至安納托利亞軍區司令。
  716年,利奧三世自立為王,但實際上仍未成為拜占廷的真正統治者,君士坦丁堡仍然在狄奧多西三世的統治下,因此利奧三世勾結阿拉伯勢力,接受阿拉伯的條件,以爭取其支持,聯合出兵攻佔君士坦丁堡,717年利奧三世率軍進入君士坦丁堡,正式揭開伊蘇里亞王朝的序幕。但利奧三世建國後,並沒有履行對阿拉伯的承諾,阿拉伯因此率兵攻擊君士坦丁堡,阿拉伯兵的陸軍及海軍分別取道小亞細亞及博斯普魯斯海峽進攻。阿拉伯圍城近一年後,利奧三世借用新武器希臘火的威力,終於718年擊敗阿拉伯軍隊,暫時抑制阿拉伯的威脅。
  利奧三世執政期間,阿拉伯人佔領了帝國大部分的領土,令佔領地內的基督教修士回流到東羅馬帝國境內,導致境內的修士人數大增。修士及教會在帝國境內一向享有眾多的特權,加上教會以拜祭聖像等名目搜括人民資產,令宗教階層成為當時社會的一大負擔。於是利奧三世在726~730年間,兩度宣佈反對供奉聖像的詔令,是為破壞聖像運動,同時沒收教會的田產及土地,逼令修士還俗,從而減輕社會負擔,教皇聖格列高利二世對此表達強烈抗議,727年,拉文納更因此脫離帝國的統治,不過都無阻破壞聖像運動的進行,破壞聖像運動大大打擊了基督教會的勢力,最重要的是利奧三世將沒收了的田產及土地,分配給軍隊和貴族,從而堅固了利奧三世的統治。
  利奧三世在位期間,重新編修了查士丁尼一世的法典,是為埃克洛加(Ecloga),當中涵蓋了婚禮、遺囑、奴隸及私有制等法律內容,同時在法典中強調君權的重要性,鞏固了伊蘇里亞王朝的統治。
  自從阿拉伯帝國橫空出世之後,在這個具有無限擴張意識的政治宗教軍事一體的政權攻擊之下,曾經輝煌的拜占庭帝國就進入了噩夢的時代,亞洲領土幾乎喪失殆盡,只剩下小亞細亞半島上的一點殘餘。716年,伊斯蘭領袖摩斯拉瑪率領水陸兩路八萬大軍再次進逼君士坦丁堡。皇帝迪奧多西束手無策,於是,小亞細亞督軍利奧三世乘機奪權,登上了最高寶座。
  利奧三世原是有著敘利亞血統的軍人,家鄉為馬拉什,通阿拉伯語和希臘語。同諸多羅馬東羅馬的皇帝一樣,他也是崛起於行伍之中,憑著軍功晉陞到高位,官至安納托裡卡軍區司令,成為小亞細亞軍事貴族的新興階層。這一次阿拉伯人的大舉進攻似乎是專為利奧三世的錦繡前程而準備的,717~718年君士坦丁堡被圍困了一年,但憑著君士坦丁堡獨特優越的防務條件,加上利奧三世的沉著應戰,再加上秘密武器希臘火的應用,終於抵住了阿拉伯人的攻勢,而凜冽的冬天、阿拉伯艦隊部分水兵的叛變和保加利亞人出其不意的進攻更使形勢轉向有利於基督徒一方。最後摩斯拉瑪全線潰敗,阿拉伯人據說損失了15萬人和幾乎全部船艦。這一仗對東西方世界意義重大,它使利奧三世贏得了「拜占庭的救星」的殊榮,從而確立了伊蘇里亞王朝的統治,同時使阿拉伯倭馬亞王朝陷入惡性循環中。利奧三世後來還乘勝反攻,逐漸把阿拉伯人趕出小亞細亞西部,到他得意的繼承人君士坦丁五世時代(741~775),更是配合阿拔斯王朝滅掉了倭馬亞王朝,並奪回了整個小亞細亞和敘利亞部分地區。
  基層出身的利奧三世對帝國體制的弊端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而對於四面受敵的拜占庭帝國,加強軍事力量顯然是重中之重。利奧三世鞏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後,便開始將他多年苦苦思索的改革付為實踐。他竭力整頓稅收的徵收,改善帝國的參政狀況,加強和完善軍區制,給予新興軍事貴族以土地和財產,給予士兵以安定的生活。但這一切都同當時拜占庭帝國的教會發生了牴觸,變得寸步難行。
  在基督教獲得正統地位之後4個世紀,教會的勢力以驚人的速度發展,以至到了畸形發展的地步,到了7世紀,隨著亞洲地區被阿拉伯人征服,這些地區的主教湧入帝國內地,使畸形發展的狀況更加嚴重。有一本教會的經書稱:「人類分成兩半,一半是僧侶,另一半是俗人。」僧侶人數的實際數字雖然達不到人口的一半,但他們所佔有的土地卻幾乎佔了帝國的半壁江山。而且他們還擁有免稅權和其他特權。與此同時,帝國無地少地的平民卻越來越多。要增加帝國的稅收和勞動力,要有大量富饒的土地分給新興的軍事貴族,就必須拿富得流油的教會開刀,無論利奧三世本人的宗教思想如何,這已成為他的必然選擇。
  另外,基督教會在宗教本身的硬傷也使它成為了被攻擊的對象。早期的基督教強調精神信仰,禁止偶像崇拜。但基督教隨著它的發展也像許多其他宗教一樣,逐漸走上了偶像崇拜的道路,聖像和聖人遺骨被修道院供奉起來,愚昧的群眾認為對聖像的頂禮膜拜可以使自己趨利避害,而帶給了修道院滾滾財源。而且對各聖徒的偶像崇拜有把基督教引向多神論的危險,這嚴重違背了基督教作為一神教的本質。基督教內部本身就有人對此十分不滿,而利奧三世正利用了這些硬傷,發起了向教會奪權的轟轟烈烈的「搗毀聖像運動」。
  公元726年,利奧三世發佈了第一道反對聖像崇拜的詔令,將供奉聖像視同偶像崇拜。這是向全國教會的第一道宣戰書。隨後,在全國發起了破壞聖像的運動。接著,由於教會違抗詔令,修道院的大批土地被沒收,餘下的土地也必須課稅,修道院的數量被大為減少,大批修道士被還俗成為社會勞動者。修道院在教育方面的特權也被取消。利奧三世開了個頭,他兒子君士坦丁五世在位期間採取的行動更為激烈,使這場運動達到高峰。
  利奧三世得到了大部分軍事貴族和宮廷貴族的支持,因為他們是這場運動的最大受益者,從中分到了大量的土地財產,部分開明僧侶和保羅派信徒也站到了這一邊。而多數教會高級領導者則是反對力量的代表。在地理分佈上,小亞細亞的軍區和多數民眾都支持這場運動,而包括首都君士坦丁堡在內的帝國歐洲各省,特別是希臘地區的多數民眾則反對這場運動,甚至部分地區爆發了持續時間不長的武裝反抗。但利奧三世推行改革的決心不會因為任何反抗而削弱,他果斷鎮壓了武裝反抗。730年,利奧三世廢黜了君士坦丁總主教澤門的職務。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三世也坐不住了,731年,他宣佈開除利奧三世和所有聖像破壞者的教籍,而利奧三世則以牙還牙,宣佈剝奪教皇在意大利南部的徵稅權和對伊利裡亞的管轄權。
  這場聖像破壞運動持續了117年之久,最後以女皇狄奧多拉宣佈恢復聖像崇拜為終結。「聖像破壞運動」表面看是失敗了,但這場運動中被沒收的教會土地和財產已無法收回。帝國的軍事力量大為加強了。從拜占庭帝國近千年的歷史來看,從公元6—7世紀的不斷衰退到公元9—10世紀的重新雄起,「搗毀聖像運動」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歷史是最公正的裁判,多數史學家對利奧三世的這場運動給予了積極的評價。
  利奧三世和他前一王朝的創始人希拉克略有著眾多的相似之處。都出身於行伍之中,都是在君士坦丁堡解圍戰中成就了一生的地位,都建立了一個時間不長不短的王朝,都實行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改革。
  717年,阿拉伯帝國20萬大軍、1800艘戰艦海陸並進,包圍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形勢危急。此時拜占庭帝國的小亞細亞軍區將軍利奧被軍隊擁戴登上皇位,主持君士坦丁堡的保衛戰。718年,利奧三世將阿拉伯海軍引入君士坦丁堡港內,用「希臘火」燒燬了大批阿拉伯戰艦。阿拉伯軍隊由於在冬季嚴寒和瘟疫中大量減員,軍心動搖。利奧三世於是突襲阿拉伯陸軍,僅在亞德裡亞堡之戰就殺死阿拉伯軍2萬2千人。拜占庭海軍又先後擊潰了兩支阿拉伯增援艦隊,迫使阿拉伯軍隊撤退。此戰阿拉伯人死亡15萬人,戰船幾乎損失殆盡。利奧三世在危急關頭挽救了拜占庭帝國,極大的挫敗了阿拉伯帝國的擴張勢頭。740年,利奧三世又在小亞的阿克洛伊農戰役中,再次重創阿拉伯軍隊。利奧三世是拜占庭帝國傑出的軍事家,他不僅在危難中挽救了拜占庭,而且進一步鞏固了軍區制,加強了帝國的軍事實力。他在君士坦丁堡保衛戰中的表現,可謂是運用天時、地利、人和的典範。 拜占廷皇帝利奧三世在君士坦丁堡會戰中大破阿拉伯人,鞏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這就為他採取措施恢復破敗不堪的國政打下了基礎。為了重整軍隊,他下令廣泛徵用了教會的所有土地和其他財產。教會毫不容易才把這些財富斂到自己懷裡,怎能說給人就給人呢?西方人慣有的抗爭精神在那些修道士身上得到了充分地體現,「歸還財產,還俺們土地」之聲此起彼伏。
  和中國的寺院有所不同,教會在當時不僅是精神世界的統領者,而且也統治著社會的經濟。修道院利用各種特權,利用免稅權,大量佔有土地,剝削依附於土地的居民。國家實力被這些僧侶掏之一空,他們其實比俗人還要俗。有資料顯示,到七世紀時,拜占廷帝國的土地有一半被教會霸佔,嚴重威脅了帝國本身的安全。
  隨著阿拉伯人的入侵,很多修道士從被佔領區湧入帝國內地,隨之而起的修道院遍佈各地,他們就像蛀蟲爬伏在本就縮水的國土上。帝國需要的不是只會誦經的洋和尚,而是能打仗、能保家衛國的戰士,這必然在教會與軍人出身的利奧三世之間產生激烈的矛盾。
  726年,利奧三世頒布了一道詔令:「禁止供奉聖像」,拉開了「破壞聖像運動」的序幕。修道士們一聽就惱火了,沒了聖像,俺們怎麼收香火錢?但是,皇帝的措施得到軍隊和貴族的一致好評,因為他們都垂涎教會的土地。一些主教也跑來給皇帝唱讚歌,因為修道士不聽他的話,這次可以趁機統治他們。城市手工業者們也起來歡呼,他們對修道士的驕橫早就不滿了。 教會的總主教忍不住了,站出來反對利奧三世的命令。修道士們更是站起來威權,開始煽動那些容易激動的居民,婦女是他們的主要宣傳對象。居民們對修道士報有同情心,帝國各省及君士坦丁堡的大多數居民開始紛紛響應他們的號召。
  727年,在希臘及愛琴海上各島爆發了起義,反對皇帝的政策,宗教的力量真是太可怕了。幸好,拉奧三世乃鐵腕人物,輕易地鎮壓了反叛者。羅馬教皇格裡哥裡二世(當時教皇國還沒成立,羅馬教皇還在拜占廷的管轄之內)聞聽此信,大為惱火,並以在意大利停止收繳貢賦來反對皇帝的政策。意大利中部的拉文納和羅馬城雖然屬於拜占廷的領土,但是已經日漸疏遠,為了反對政府,教皇還和帝國的對頭倫巴第人同流合污,真是雪上加霜。
  面對諸多反對之聲,利奧三世毫不理會,繼續實行自己的政策。同時,他還懲罰那些帶頭鬧事的:730年,君士坦丁堡總主教被罷黜;沒收格裡哥裡二世在意大利南部的所有收入,伊利裡克的管轄權也被收回。不久,圖爾大捷的勝利消息傳至君士坦丁堡,拜軍趁機發動反擊。736年,利奧三世發威,在阿克羅依農大敗阿拉伯人,將他們統統趕出小亞細亞西部。
  741年6月18日,利奧三世死後,由其子君士坦丁五世接位。君士坦丁五世繼承父親遺志,採取更為激烈的手段對付修道士。結果導致國內矛盾激化,內戰爆發了。利奧三世的女婿阿爾塔瓦茲德,奧普西吉軍區統帥,他舉雙手贊成老丈人的破壞聖像的運動。君士坦丁五世在繼位當月前往小亞細亞,準備組織軍隊反擊阿拉伯人。阿爾塔瓦茲德突然挑起反旗,自封為皇帝,對小舅子下手。措不及防的君士坦丁五世嚇了一跳,原來那廝支持政府全是假的。沒辦法,他倉皇逃到阿那托裡卡軍區,因為那裡有很多支持他的人。
  不久,從君士坦丁堡傳出消息:「皇帝駕崩了」,君士坦丁五世一聽就不幹了,心想:「朕活的好好的,能吃能喝的,你們竟然造謠說朕死了,太不像話了」。原來,阿爾塔瓦茲德與首都的執事長官和新任總主教勾結,詐稱君士坦丁五世歸天,阿爾塔瓦茲德篡位成了新皇帝。為了取得首都居民的擁戴,阿爾塔瓦茲德剛進城,就迫不及待的廢除了關於破壞聖像的決定。雖然從表面看,破壞聖像運動遭到失敗,但是其影響力遠遠超過了反對派的想像。除了阿那托裡卡軍區外,位於小亞細亞的色雷斯軍區及吉維列奧特軍區也全力擁護這項運動。
  742年,君士坦丁五世擊敗篡位者,迫使其逃回君士坦丁堡。不久,阿爾塔瓦茲德之子也成了舅舅的手下敗將。君士坦丁五世派兵從陸路、海路兩方面將君士坦丁堡團團包圍。743年,君士坦丁五世重登皇位,其他那些背叛者和政治對手也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阿爾塔瓦茲德被俘,雙眼被挖了出來。總主教被居民用皮鞭暴打一頓,又被捆在驢背上,頭朝後擔著驢屁股上,在跑馬場遊行示眾,總算保住一條老命。
  剛剛平息內亂的拜占廷帝國又遇到了麻煩。746年,近東發生大瘟疫,蔓延整個帝國,拜占廷人和希臘人死亡數目巨大。斯拉夫人趁機湧入那些已經成為無人區的土地上定居,拜占廷皇室史學家波菲洛格尼圖斯說:「當瘟疫吞沒萬物的時候,廣闊大地都斯拉夫化了,都蠻族化了」。雖然遇到瘟疫,雖然有外族入侵,君士坦丁五世仍不放過那些國家的蛀蟲:修道士。753年,他在宗教大會上嚴厲譴責供奉聖像的行為。隨後,開始了聲勢浩大的宗教大掃除:沒收修道院財產,關閉修道院,將其改為兵營,強迫修道士還俗、娶妻生子等等。
  756年,君士坦丁堡的跑馬場上演了一場滑稽的大表演,主角是修道士和修女。他們男女成雙成對的出現在賽場上,一個男的身邊跟著一個女的。看台上的觀眾不停往下扔垃圾、吐口水,嘲笑之聲不絕於耳。皇帝在皇室看台上高聲譴責這些洋和尚令他徹夜難眠,觀眾隨之高呼:「這些敗類再也不存在了」。
  為了鞏固統治,將破壞聖像運動進行到底,必需將有些過時的查士丁尼的法典進行革新和簡化。從利奧三世開始,就已經開始編纂一部全新的法律全書。在這部法律中,以民法為主,刑法則佔少量的一部分。它取消了對簿公堂時富人和窮人之間的不平等,規定審判無報酬。在刑法中,將一些判為死刑的囚犯施以體刑,讓他們終身殘廢,但可以留下小命。這些體刑包括:斷臂、割鼻、削舌和挖眼等等,最輕的也要遭受鞭撻。
  伊蘇里亞王朝初期,由於收繳了修道院的大量財產,帝國的軍事力量提升很大,這主要表現在對阿拉伯戰爭的頻頻獲勝上。在利奧三世勝利的基礎上,拜軍乘勝追擊,先後解放了敘利亞部分地區、塞浦路斯島和亞美尼亞。與拜占廷修道士們的遭遇天壤之別的是,意大利突然蹦出個教皇國,神權日見抬頭。君士坦丁五世傻了眼,羅馬天主教會不斷壯大,拜占廷在意大利的領地卻逐漸喪失。他在位時期,精力主要用於鎮壓不斷反叛的阿拉伯部落和柏柏爾部落,最為艱巨的是還要時刻提防阿拔斯王朝的顛覆活動。763年,他艱苦的鎮壓了以擁護阿拔斯王朝為名的國內叛亂。對北方的各基督教王國,也發動了若干次戰爭,但是在日益強大的法蘭克王國面前,只能算是小打小鬧。
  天主教教皇利奧三世,卒於816年6月12日。意大利籍教士,795年靠陰謀手段登上宗座,遭到羅馬教會人士的強烈反對,他以對法蘭克查理大帝的忠誠,換取支持。
  利奧三世在對外關係方面,一反前任教皇阿德裡安一世的基本政策,改變在東方拜占庭皇帝和西方法蘭克王國間周旋,保持自身獨立的政策,實行一邊倒的政策,不但承認查理是羅馬人的皇帝,並以查理在位年號作為教皇文書的紀念。利奧三世的做法遭到了教徒貴族的反對,799年的一次遊行活動中,阿德裡安派分子煽動暴亂,以利奧三世行為不端為借口,毆打利奧三世,並將他抓捕,宣佈予以廢黜。當年5月,利奧三世秘密逃亡法蘭克,在查理的宮中避難。他向查理獻出聖彼得教堂的鑰匙和羅馬城的旗幟,要求查理予以保護。查理向他表示:「我的天職是用武力保護教會~~~而你的職責則是用祈禱支持我的武力。」
  查理派出了一個委員會將他護送回羅馬,委員會宣佈一起對利奧三世的指控全為不實之詞,把凡是控告過利奧三世的人一律解送出境,但羅馬局勢依然一片混亂。800年11月查理親自率軍到羅馬,利奧組織了一次規模盛大,無比隆重的只有皇帝才能享有的歡迎儀式。查理用武力脅迫所有主教、神職人員和貴族承認利奧的合法地位,並表示支持。
  同年12月25日聖誕節,羅馬人齊聚聖彼得教堂舉行聖誕彌撒,利奧三世在此儀式上為查理的兒子路易一世加冕稱王,並突然宣佈為查理本人加冕,稱「羅馬人的皇帝」。利奧親自把皇帝的金冠戴在查理頭上,塗抹了聖油,教堂裡掌聲雷動,歡呼查理十開設與奧古斯都,於是法蘭克王國成了查理帝國。此事也意味著,西方羅馬教會有了一個強大的非意大利的帝國為後盾。羅馬教會開始了擁有比東方教會更大的優勢。而皇帝由羅馬教皇加冕承認,也等於宣佈羅馬教廷擁有最高神權的地位。
  關於教義的問題,809年的亞亨宗教會議後,利奧三世批准將「和子」句,插入「尼西亞信經」即所謂聖靈發自聖父和聖子。可是東方教會拒絕接受。利奧三世為了繼續保持與東方希臘教會的友好相處,命令各地教會在禮拜儀式中不要詠唱這一句,以免刺激對方,引起衝突。利奧三世在位期間,813年美因茲宗教會議正式批准主教、大隱修院院長、有地位的教士和社會知名人士死後可葬入教堂內,教堂墓地成了榮譽安葬去處。
  814年查理大帝死後,羅馬貴族當即起來反對利奧三世,815年將他推翻。利奧三世立即將事情報告查理的繼承人路易,路易因篤信基督教被稱為「虔誠者路易」他馬上出兵給反對派以嚴厲的打擊,處死了叛亂的策劃者,這才使利奧擺脫了困境,繼續任職到816年死去。他死後司提反四世當了幾個月教皇后病死,817年帕斯加爾一世登位。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