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人物誌]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腓特烈一世 Friedrich I,綽號紅鬍子(Barbarossa),巴巴羅薩。(約1122年~1190年6月10日)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羅馬人民的國王(1152~1190年在位)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155加冕)。他也是德意志的士瓦本公爵(稱腓特烈三世,1147年起)和意大利國王(1154~1186)。他的父親是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二世,母親是巴伐利亞的朱迪絲(屬韋爾夫家族)。按親屬關係,他是皇帝康拉德三世的侄子。被稱為「紅鬍子」。
  腓特烈一世像所有有才幹的皇帝一樣,試圖在德意志境內駕馭桀驁不馴的諸侯。他在1158年頒布采邑法令,要求所有接受采邑者為皇帝服兵役。他的另一個重大舉措是把大的諸侯領地分割成多塊,因此在1156年將奧地利從巴伐利亞公國分出來,使之成為獨立公國。腓特烈一世企圖把王室直轄的領地連成一片,並仰賴家臣進行統治。
  腓特烈一世對意大利的強烈興趣使意大利事務成為他生命中最主要的部分。為了征服倫巴第諸城市,使這些富饒的地區成為帝國的稅收來源,腓特烈一世長期執行侵略意大利的政策。他對意大利進行過6次軍事入侵。
  第一次:1154年,意大利教皇尤金三世給腓特烈一世發來了一封求助信,原來當時羅馬爆發了一場起義,老百姓們在一個名叫阿諾德的教士的帶領下造反,起義者宣稱要廢除教皇領地,並讓教皇過普通人的生活。腓特烈一世沒有放棄機會,出兵意大利,迅速鎮壓了起義,並召集了意大利各城邦代表召開了隆卡利亞會議,重申了腓特烈一世對意大利擁有絕對的統治權,從官員的任命到賦稅的徵收都只能由皇帝決定。
  第二次:1158年,由於腓特烈一世縱容士兵在意大利的大肆搶掠,意大利北部城邦被徹底激怒了,他們組成了以米蘭為首的城邦集團與腓特烈一世決一死戰。腓特烈一世卻以強大的軍事暴力壓倒了起義者,城邦同盟被迫投降;
  第三次:1160年,腓特烈一世再次入侵意大利,原因是新任的羅馬教皇亞歷山大三世無法容忍專橫的紅鬍子,他宣佈將腓特烈一世革除教籍並支持城邦同盟的鬥爭。腓特烈一世於是出兵。經過兩年的戰鬥,米蘭被攻陷了,米蘭代表穿麻布衣、赤腳出城投降。然而腓特烈一世卻不留情面地將米蘭居民趕出城,並在城市中心廣場挖溝,使其寸草不生,還允許將俘虜的頭割下來當球踢,來侮辱米蘭的民眾。
  第四次:1167年,腓特烈一世的屠城暴行激怒了意大利民眾,威尼斯、維羅納等意大利城邦組成了新的「倫巴第同盟」,並迅速得到了教皇的支持。腓特烈一世再次出兵,一開始勢如破竹,攻破羅馬,教皇亞歷山大三世出逃。而後來戰爭陷入僵局,腓特烈一世的軍隊受到了意大利人民的英勇反抗,且軍隊裡瘟疫流行,數千的驍勇老兵斃命。此時,腓特烈一世只好丟下軍隊,化裝成農夫逃回德意志。
  第五次:1174年,由於上次的奇恥大辱,腓特烈一世重整旗鼓出軍。一開始「倫巴第同盟」還想和談,腓特烈一世卻拒絕了。由於「倫巴第同盟」城市的增加22個及同盟戰士的經驗增強,在米蘭附近的決戰中,腓特烈一世的軍隊失敗了,腓特烈一世本人也身負重傷,只好投降。此後的1177年,腓特烈一世與亞歷山大三世簽訂了《威尼斯和約》,腓特烈一世同意歸還教產,同時不再插手教皇國內部事務。後來的1183年,腓特烈一世與「倫巴第同盟」簽訂了《康斯坦茨和約》,廢除了隆卡利亞會議的一切決議,但允許腓特烈一世在名義上保留人事任免權,並規定「倫巴第同盟」在皇帝出巡時要做好接待工作。
  第六次:1186年,腓特烈一世發動對意大利的最後一次遠征,仍然還是以失敗告終。
  在第一次遠征意大利之後,腓特烈一世本想由尤金三世為他加冕,不想尤金三世又剛剛憂憤去世。新上任的教皇哈德良四世十分固執呆板,在給腓特烈一世加冕時不斷挑剔腓特烈一世的行為舉止,最後還要求腓特烈一世按照慣例為教皇牽馬、扶鐙。腓特烈一世爆發了,加冕慶典一下子變成了屠宰場,近千名教士倒在了軍隊的屠刀之下,但腓特烈一世還是獲得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稱號。具有諷刺意義的是,腓特烈一世在第五次遠征意大利失敗後卻為了表示「悔改」,還虔誠地跪在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腳下親吻教皇的腳。
  雖然腓特烈一世和他的帝國威名赫赫,但在業已形成諸侯割據的德意志,他的中央集權政策仍然受到強有力的挑戰。他的主要敵人和競爭對手是薩克森公爵獅子亨利,亨利並在1156年兼領了巴伐利亞。1174年,由於獅子亨利拒絕參加對意大利的軍事行動,腓特烈一世向亨利進攻並將之打敗。亨利的大部分土地都被剝奪,只保住了不倫瑞克和呂訥堡。但腓特烈一世並未將獅子亨利被沒收的領地劃入王室領地,而是將它們分給了其他公爵。從此這就在德意志成為一種慣例,即被沒收的公爵領地只能短期為皇帝所擁有。
  1189年,腓特烈一世在與教皇和解後,與獅心王理查一世和腓力二世·奧古斯都一起領導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然而,他畢竟未能到達聖地。67歲高齡的他在小亞細亞的薩列法河中意外溺死。歷史上對於他的死亡也有不同的說法,在尼可洛馬基雅維利著的《弗羅倫薩史》一書中,紅鬍子是因為在薩列法河中洗澡,受涼患病而亡。當然雖然死法略有不同,但都同樣令人惋惜。
  「上帝所加冕的、偉大與和平的使者,光榮的勝利者與帝國不斷的擴大者,羅馬人的皇帝腓特烈。」腓特烈一世在第三次遠征意大利後在發佈的文告上對自己之評價。「敵人逼你,你沒有一次用自己的力量消滅枷鎖... ,,,於是就把法蘭克人召來;簡直是在祈求,那裡還有什麼榮譽」。腓特烈一世譏諷羅馬人「你必須為其他人作出榜樣,使動搖的帝國通過你而得到康復」。腓特烈一世勸說獅子亨利參加遠征「正義的維護者,法律的愛好者」是同時代人對腓特烈一世的評價

TOP

羅馬皇帝亞歷山大一世

  羅馬皇帝亞歷山大一世即亞歷山大·塞維魯(208年10月1日∼235年3月18日),是羅馬帝國塞維魯王朝的最後一個皇帝,於222年至235年在位。
  亞歷山大·塞維魯斯任內任用著名的羅馬法專家圖密善·烏庇亞努作為顧問,這個人對於皇帝最大的貢獻,是恢復皇帝與元老院的[兩人三腳]統治體系。並且在元老院底下成立攝政團的機構,讓元老院的議員們可以針對法案進行充分的參予。同時把在尼祿皇帝時期所興建位於萬神殿附近的浴場,重新大幅度的改建,完工之後稱為尼祿亞歷山大浴場(ThermaeNeronianaeAlexandrinae)。
  從母系和父系兩方面亞歷山大·塞維魯的家庭均出自敘利亞。他的父親格修斯·阿勒夏努斯是一名檢察官,他在亞歷山大·塞維魯當皇帝前就已經逝世了。他的母親莫米婭是皇后尤利亞·多姆娜的妹妹尤利亞·瑪伊莎的小女兒。他母親的家庭來自今天敘利亞的胡姆斯,在當地是望族。尤利亞·多姆娜是皇帝塞維魯的妻子,塞維魯是以他命名的王朝的奠基人。因此亞歷山大·塞維魯並非該王朝的直接親屬,而只是皇后家的親屬。
  217年4月8日塞維魯的兒子皇帝卡拉卡拉被殺。參加謀殺的禁衛軍長官馬克里努斯成為其繼承人。這意味著一個王朝更改,對於亞歷山大的家族來說它意味著被逐出王權。由於塞維魯的後代中男性的全部都死了,亞歷山大的祖母尤利亞·瑪伊莎決定為自己的後代奪取皇帝的寶座。亞歷山大的姑姑尤利亞·索艾米亞斯(JuliaSoaemias)14歲的兒子埃拉伽巴路斯於218年被立為皇帝。他的支持者能夠戰勝馬克里努斯。此後瑪伊莎帶著他的女兒和孫子埃拉伽巴路斯和亞歷山大赴羅馬。瑪伊莎成為年輕的埃拉伽巴路斯的執政。
  但是很快就顯示出年輕的皇帝埃拉伽巴路斯獨意孤行,為所欲為,而且不聽別人的勸告,因此他很快就把自己弄得被人憎恨。這樣一來他導致了一個巨大的危機,220年和221年這個危機越來越嚴重。因此亞歷山大的祖母瑪伊莎和他的母親莫米婭開始準備讓亞歷山大成為埃拉伽巴路斯的繼承人。他們傳謠言說亞歷山大是埃拉伽巴路斯的私生子。221年亞歷山大正式被立為太子。埃拉伽巴路斯被迫收亞歷山大為養子。埃拉伽巴路斯當然認識到了亞歷山大的威脅,因此他多次試圖謀殺亞歷山大。亞歷山大和他的母親莫米婭與埃拉伽巴路斯和他的母親索艾米亞斯之間開始了生死搏鬥。瑪伊莎則支持亞歷山大。最後瑪伊莎於222年3月11日唆使叛軍殺死了埃拉伽巴路斯,13歲的亞歷山大成為皇帝。
  一開始瑪伊莎和莫米婭共同執政,同時還挑選了一個由16名有威望的元老組成的顧問團。瑪伊莎年紀已經很大了,她於224年逝世。此後莫米婭實際上成為單獨統治者。一直到最後她也沒有放棄她的權力。她讓亞歷山大獲得非常好得教育,但是不允許他做任何決定。她與元老院保持著良好關係,將埃拉伽巴路斯做的不受歡迎的決定取消。向外她體現追崇羅馬傳統的美德和價值觀。
  亞歷山大和莫米婭政權最大的弱點是他們沒有自己的權力基礎,因此他們必須依靠禁衛軍的支持。223年禁衛軍危機就已經顯示出這個弱點有多麼嚴重了。222年莫米婭任命烏爾比安為禁衛軍首領。由於小分歧導致禁衛軍與羅馬市民之間爆發了為期三天的街戰。烏爾比安借此機會在此後的權力鬥爭中勝過他的兩名副手,將他們處死。但是一年後禁衛軍又發生叛亂,烏爾比安逃到皇宮。但是莫米婭無法保護他,結果他被當著莫米婭和亞歷山大的面殺了。
  莫米婭為亞歷山大挑選了女貴族歐比安娜為妻。歐比安娜出身於一個有聲望,但是沒有政治權利的家庭。225年兩人結婚,他們沒有生孩子,婚姻也沒有持續多久,原因是莫米婭與歐比安娜和她父親之間發生衝突。227年她強迫兩人離婚。歐比安娜被流放到非洲,她的父親試圖唆使禁衛軍叛亂,被莫米婭處死。這一次禁衛軍是向皇帝效忠了,但是從此以後莫米婭不敢再為亞歷山大提婚了。因此亞歷山大沒有後嗣,這更加加劇了王朝的動盪。史學家赫羅提安報道說亞歷山大本人支持他的妻子和他的丈人,但是不敢違背他的母親。這個報道是否確切無法考證。
  基督教在埃拉伽巴路斯統治時就已經不被受迫害,亞歷山大和莫米婭容忍基督教。莫米婭與著名的基督徒俄利根有聯繫。4世紀和5世紀基督教文獻稱皇帝周圍的部分人,或者甚至莫米婭本人版依了基督教的說法不可信。亞歷山大和莫米婭似乎比較偏向於將各種宗教融合到一起。4世紀出現的說法說亞歷山大在他的私人聖歎里除了供奉被尊為神的皇帝外還供奉耶穌、亞布拉罕和俄耳甫斯的說法也被大多數學者懷疑。
  一個這麼不穩定的政府應該避免外部糾紛,但是雖然如此還是發生了兩次大的軍事衝突,原因是對方認識到羅馬的虛弱並藉機進攻。當時波斯只是安息的一個附屬。但是在220年代里阿爾達希爾一世戰勝了安息的最後幾位國王,建立了波斯的薩珊王朝。230年或231年一支波斯軍隊進入羅馬的美索不達米亞行省,圍攻尼西比。敘利亞和卡帕多細亞受到威脅。莫米婭和亞歷山大在次年離開羅馬,進行反攻。但是當時羅馬東部邊境的軍隊剛剛叛亂,殺死了他們的首領,因此他們不可靠,他們的紀律和士氣也非常低。
  232年羅馬分三軍反攻。羅馬的目標是波斯帝國的中心泰西封。北軍從亞美尼亞進軍,他們獲得了當地安息勢力的支持。亞歷山大·塞維魯隨中軍從巴爾米拉向反薩珊勢力控制的哈特拉進軍。南軍沿幼發拉底河進軍。流傳下來的文獻對於戰事的細節報道不清晰,不同的報道也很矛盾。但是似乎羅馬最高統帥未能完美地協調三個分隔的軍隊的共同進攻。顯然雙方都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在此後喪失了其進攻能力。
  總的來說羅馬勝利,因為波斯的進攻被擊退,羅馬沒有喪失土地。雙方沒有達成和平條約,但是由於資源耗盡也無法繼續戰鬥。233年莫米婭和亞歷山大回到羅馬並慶祝了凱旋。但是似乎235年或者236年薩珊王朝就又開始在美索不達米亞對羅馬進攻了。
  由於波斯戰爭羅馬將萊茵河和多瑙河防線上的軍團撤出,233年和234年日耳曼人藉機對羅馬佔地進行劫掠,並摧毀了部分防禦設施。日耳曼人的行動對羅馬造成了巨大的威脅,以至於莫米婭和亞歷山大不得不再次親征。他們顯然沒有他們信任的人來領兵。羅馬的總部設在美因茨。
  亞歷山大此時已經26歲了,但是依然完全受他母親的控制。因此士兵看不起他。而莫米婭作為婦女在前線更加缺乏權威。在這種情況下野心勃勃和受士兵喜愛的軍官特別容易叛亂。尤其是亞歷山大無嗣,因此人人有成為皇帝的機會。在東部就已經有過一個托里努斯試圖篡權,但是由於他淹死在幼發拉底河中,因此沒有成功。
  另一個威脅是亞歷山大的前任埃拉伽巴路斯非常青睞軍隊,給軍隊大量的錢。但是長期地這樣的耗費羅馬無法支撐。莫米婭為了克服經濟危機減輕了稅收。她自己花費非常節儉,因此許多人怨恨她小氣。埃拉伽巴路斯時期撥給軍隊的特別費用都被她免掉了,這引起了軍隊里的巨大不滿。再加上作戰沒有任何巨大的勝利,而皇帝本人有缺乏男子漢氣質。這一切最後都導致了亞歷山大和莫米婭的悲慘命運。
  由於軍隊不受她的指揮莫米婭試圖收買日耳曼人,通過付錢來買得和平。這使得沒有獲得特殊支付的軍人更加不滿。對於他們來說假如更朝換代的話他們可能可以從新皇帝手中獲得更多錢。因此他們推舉教練新兵的軍官色雷斯人馬克西穆斯為皇帝。馬克西穆斯答應軍餉加倍,支付特殊獎金,以及赦免所有紀律處分。
  亞歷山大未能找到忠於他的軍隊,沒有人想為他和他母親戰鬥。馬克西穆斯於235年3月下令將莫西婭和亞歷山大在美因茨殺害。並下令對他們除憶詛咒。這樣塞維魯王朝就結束了。
  關於亞歷山大·塞維魯最重要的文獻來源於當代人赫羅提安和卡西烏斯·迪奧以及一個世紀後產生的《奧古斯都傳記彙編》。卡西烏斯·迪奧在亞歷山大在位時任執政官,他的觀點代表了元老階層的觀點,在他們看來亞歷山大和莫西婭的政策是好的。《奧古斯都傳記彙編》中對亞歷山大誇大的讚揚顯然有神話的成分,總的來說歷史學家認為它的內容可靠性很小。赫羅提安的描述則充滿了戲劇性,此外他喜歡通過他的描述來發表他自己的道德評價,因此這也降低了他的可信度。
  總的來說這些文獻對亞歷山大·塞維魯非常讚揚,而對他的前任和繼任的批評則非常激烈,這造成了一個非常鮮明的對比。塞維魯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似乎是一位和善、充滿美德、公正和受熱愛的統治者。現代研究則更加從政治和軍事成就上來評價一位統治者。從今天的觀點來看尤其他的不獨立性非常的糟糕。即使當代的史學家在他們的讚揚中也無法掩蓋這個事實。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