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外夷傳奇] 中世紀阿拉伯科學文化興起的原因

中世紀阿拉伯科學文化興起的原因

  在科學、技術和文明沉寂的歐洲中世紀,阿拉伯人卻一枝獨秀,不僅保存了人類科學的理性綜合傳統,並且在吸收和消化古代科學文明的基礎上,做出了大量的創新,發展了人類的科學事業、創造了自己文化的繁榮。阿拉伯文化為什麼能在中世紀興起?這一疑問值得我們對之進行分析。
  阿拉伯人於公元8世紀中葉通過一、二百年的不斷擴張和征服建立了橫跨歐亞非的阿拉伯帝國,伴隨著帝國政治一起擴張的還有阿拉伯的科學、技術和文化。阿拉伯人依靠自己的實力和優勢在中世紀一度打起了世界科學中心的大旗,直至文藝復興。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指出:「古代留傳下歐幾里德幾何學和托勒密大陽系;阿拉伯留傳下十進位制、代數學的發端,現代數字和煉金術;基督教的中世紀什麼也沒有留下」。美國文豪G.韋爾斯在他的《世界史綱》中寫道:「如果說希臘人是科學方法之父的話,那麼阿拉伯人就是他的義父」。歷史都是偶然和必然的結合,如果說阿拉伯帝國的出現具有偶然性的話,那麼阿拉伯科學文化的興起則具有更多的必然性。
  一、《古蘭經》與科學
  在任何一個社會裡,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對科學技術的態度,是決定該社會科技興衰的首要原因。所以當我們談起阿拉伯科技文化的時候便不得不涉及到伊斯蘭教和《古蘭經》。
伊斯蘭所倡導的真主之下人人平等的思想為阿拉伯科學文化繁榮創造了條件。在伊斯蘭產生之前的漫長歲月中,阿拉伯人以及帝國內其他一些後來皈依伊斯蘭的民族完全籠罩在古埃及、印度、希臘、羅馬與波斯文明的陰影之中,思想都受到某種程度的禁錮。隨著阿拉伯人版圖與活動範圍的擴張,許多民族如波斯人成為信奉由阿拉伯人率先傳播的伊斯蘭教的穆斯林。由於踐行伊斯蘭所倡導的真主之下人人平等的思想,因此帝國的阿拉伯人及其他民族在科學文化上持寬容與兼收並蓄的態度,從而大大推動了那個當時科學文化的交流、融匯和進步、發展。
  伊斯蘭教的《古蘭經》和一些聖訓使阿拉伯人獲得了求職熱忱的原動力。《古蘭經》中有750節經文(幾乎占/8)是規勸穆斯林去研究自然,去思考,去充分應用理智探索終極,並使掌握知識和科學成為共同體生活的一部分。伊斯蘭的先知強調指出:對知識和科學的探索,是每個穆斯林(男人和女人)義不容辭的職責。還有很多的聖訓指出:「哲理是穆民失去的駱駝,不管在哪裡找到,都應該屬於自己」;「求學比禮拜更善」;「學者的墨汁等於殉教者的鮮血」;「守財者死,有學者生」... ...凡此種種,比比皆是。先知默罕默德本人在尊知重學方面也曾身體力行,比如他在遷往麥地那建立伊斯蘭政權後,馬上就派人到敘利亞學習外語和各種學問;在麥地那戰中大敗猶太人後,隨即命猶太俘虜教阿拉伯穆斯林讀書寫字,以此作為贖身的代價。
  於其他宗教相比,伊斯蘭教還在更多方面表現出了對科學的眷愛。例如《古蘭經》中沒有一行描寫自然現象的詩節與我們從科學發現所獲知的一切相衝突;在整個伊斯蘭歷史上,還從未有過象伽利略受迫害那樣的事件;由於義的分歧而遭受迫害,以及開除教籍的事,至今也很少發生。但在其他宗教,在對於科學信仰方面,這樣的情況還是很少出現的。更讓人吃驚的是,伊斯蘭的第一個宗教法庭不是由正統的神學家而是由所謂的理性主義者來建立的。所有的這些因素,迅速成就了伊斯蘭教輝煌的成功,也使阿拉伯人長期保持了求知的熱忱,正是這種求知的熱忱,推動阿拉伯人無意中完成了挽救、保存和發展在中世紀瀕臨滅絕的古典科學成果的壯舉,並由此為阿拉伯民族贏得了科學「義父」的美譽。
  二、優越的地理位置
  阿拉伯半島原來就是東西方之間經濟來往的要道。阿拉伯帝國的建立,更使這些地區成為東西方之間科學文化交流的橋樑。阿拉伯人不僅從印度人那裡吸取了許多科學成果,同時還在同中國的政治經濟往來中,獲得了營養。阿拉伯人採用了印度的數學記號和十進制,並把它傳播到歐洲和世界各地,形成了至今仍在通用的阿拉伯數字。儘管今天的人們還不大清楚中國的四大發明通過阿拉伯人傳到歐洲的具體過程,但公元8世紀中葉我國造紙術已經傳給了阿拉伯人,並通過他們帶到歐洲各國的則是公認事實;中國於11世紀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大約在1200年阿拉伯人就已瞭解到這一技術,歐洲活字印刷術的出現則是15世紀的事情;中國在11世紀到12世紀初,海上航行已使用了指南針,12世紀末和13世紀初阿拉伯人已瞭解了指南針的知識,歐洲人也是從阿拉伯人那裡學去的。火藥大概在13世紀上半葉傳到阿拉伯,然後轉傳到歐洲。同樣,中國也從阿拉伯國家吸取了科學文化成果。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阿拉伯人不僅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橋樑作用,更在這一過程中發展了自己的科學文化。
  三、早期對先進科技文明的接觸
  阿拉伯帝國範圍內的埃及、敘利亞、兩河流域、伊朗等地,在人類文明的開端就已有了發達的生產力和先進的文化。阿拉伯征服他們後對先進文明的的吸收和消化就有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不僅如此,近東又是與希臘接觸的地區。西羅馬帝國時期,基督教被奉為國教,被驅逐出來的聖教徒和基督教的異教派把希臘科學文化帶到了近東,並在那裡生根、發展。不久,便有希臘哲學和科學被譯為敘利亞文。阿拉伯人開始系統的學習古希臘的先進科學文化知識。開始,其興趣主要集中在醫學和物理學,很快又轉到天文學、數學和哲學。到9世紀末,古希臘的主要科學技術成就幾乎都被阿拉伯人吸收。這為阿拉伯文化的興起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四、對先進科技文明積極探索
  阿拉伯對古希臘和其他的先進科學技術文明並非淺嘗則止,而是沿著這條道路一直走了下去。在阿拉伯帝國早期的五麥葉時代(661—750),阿拉伯人就十分重視對包括希臘哲學在內的古代哲學的研究。特別讓他們感興趣的是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原因是他們感覺發展伊斯蘭教神學需要理論工具。許多希臘學術典籍開始被譯成阿拉伯文。如五麥葉王朝的創立者穆阿韋葉的孫子葉其德曾向拜占庭的基督教事請教化學知識,哈里發歐麥爾二世曾命人將敘利亞文的醫學典籍譯成阿拉伯文,等等。進入阿巴斯時代(750—1258)後,隨著國力的日益強盛,這些原本個人從事的、零星的翻譯活動就漸漸演變成一種國家行為,終於釀造了著名的「百年翻譯運動」。同時,國家還鼓勵、支持穆斯林學者赴君士坦丁堡、塞浦路斯等地搜求古典。為提高「取經」的效率,國王麥蒙還通過外交渠道,派遣了一支又一支的學者代表團前往拜占庭。阿拉伯人在對科學技術引進的同時並沒有忘記對它們的保存和吸收。五麥葉王朝就克服重重困難,建立了十餘所公共圖書館。特別是第九代君主哈卡姆二世(961—976),他經常派遣人帶重金去各地搜購孤本,它所建立的皇宮圖書館藏書多達60餘萬冊,並常邀請大批學者舉行學術研討會,使之成為了當時最著名的學術中心。宮廷的學術熱還廣泛流播與民間,收集圖書、抄錄古典成為社會時尚,全國的清真寺也都變成了演習學問的場所。到10世紀中葉,當歐洲人還大多是文盲的時候,西班牙各大城市都出現了穆斯林大學。這種以宗教的方式傳播學術的做法,在科學上意義深遠:它使宗教與含有大量科學內容的哲學第一次發生了積極的融合,同時還首創了「大學」這種綜合性學術研習機構的形式,而這些都將對中世紀後期的歐洲學術界產生重大的影響。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