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外夷傳奇] 戰國經濟與物價

戰國經濟與物價

  日本江戶時代金、銀、銅錢三種貨幣並通流行,遇到高額兌付時江戶會使用黃金,而大阪更習慣採用白銀,也正是因為這樣,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兩地商業的繁榮與發展。在幕府公定的場合,貨幣的比值通常是:金1兩=銀50兩=錢4000文,由於江戶所在的關東大多使用黃金,故而關東地方還指定了:金1兩=4分=16朱的牌價;習慣使用白銀的以大阪為中心的關西相應的也有了:銀1兩=10分的匯率;至於銅錢方面,則是無論東西統一為:錢1貫=1000文。然而,在實際生活中,這樣的比率並不是穩定的,在某些特別的時期幾乎每天都會有所波動,而且大多都是在貶值。物價的不穩定,對於生活在當時的人們來說,是件非常令人頭疼的問題。可是,頭疼歸頭疼,日子還是要過下去的。
  那個時代的人與現在人相比較起來,對於米的依靠程度可以說是非常的高,按照人均1日5合米的主流說法來推算,一年需要消耗1.8石的米糧,而衍生到全國就是3250萬石,這數字對於當時的稻米產量來說絕對是驚人的。受到產量、戰亂、饑荒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米價經常高漲,大阪的商人則乘機將大量囤積的稻米以原價格的1.5倍出售給那些急需糧食的百姓。
  雖然說,百姓要用比較高的價格來換取自己親手種植的賴以生存的稻米是件不太合理的事情,但是比起之後因「貨幣品質低下」、「享保饑荒」、「天明饑荒」、「天保饑荒」、「幕末之亂」而引起的米價爆漲來還算是幸運的。據說在天保四年,因為出羽洪水,江戶米價升到金1兩4斗的地步;五年繼續上漲,為金1兩2斗;七年更是創出了金1兩1斗2升的歷史最高價。
  商人的暴利,幕府的無能,庶民只能要求上蒼的保佑,但是天保年間的百姓似乎並沒有得到上天的庇護,即便是現在想來,仍然是一件讓人痛心的事情。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