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外夷傳奇] 日本白鳳文化

日本白鳳文化

  日本不惜冒著生命危險渡海前往中國留學,為的就是要積極吸收先進文化,以刺激本國的發展。在歷經大化革新(645)之後,天武、持統、文武天皇時代更確立了律令國家的體制,710年元明天皇將京城遷至平城京,此時以貴族文化為本位,以佛教文化為中心的初唐文化深深地影響了日本,而我們將這段時期的文化稱之為「白鳳文化」。
  隨著律令制的建立和中日文化的交流,出現了燦爛的白風、天平文化。白鳳文化指大化改新(645)至遷都奈良(710)時期的文化,仍以佛教藝術為核心。它的前半期深受中國六朗文化影響,後半期則顯示唐代(盛唐前期)文化的影響。基本上,白鳳文化是藉由遣唐使將唐代初期的文化帶入日本。特別是佛教文化在此時得到了良好的發展,寺廟的建築和佛像佛畫的製作十分興盛,建築、繪畫、彫刻等各方面的技術亦有相當的進步。
  除佛教美術外,白鳳文化時期的和歌亦值得一提。所謂的和歌是日本人以自己的語言所吟詠的詩歌,有別於以中國文字吟詠的漢詩。在漢詩文獨領風騷的時代,此時出現了像額田王、柿本人麻呂等傑出的和歌詩人,甚至連天智、天武、持統三位天皇亦有作品留傳。
  而自710年遷都奈良的平城京後,政局安定,國力逐漸增長,農業、商業、手工業、礦業等各項產業發達,而此情況共維持了八十餘年,直至794年遷都平安京為止,我們稱此時期「奈良時代」。
  此時日本政府以「農為國本」,大興水利,並鼓勵開墾,於是耕地擴大,收獲量大增。此時鐵製農具相當普及,且懂得利用肥料以增加收成。在商業方面,政府在平京城東西兩側設立市集,以每月前半與後半輪流之方式開市。手工業方面,自秦氏等歸化人將編織技術傳入日本後,麻布、絹布等已普及各地,並成為庸、調之納稅基本項目。此外,亦生產高級陶器、漆器以供貴族生活所需。
  礦業方面,早在674年對馬即發現銀礦,708年在武藏的秩父郡挖出銅礦,為紀念此一盛事,當年甚至將年號改為「和銅元年」。749年更在陸奧發現了金礦。而隨著律令制度的發展,日本政府便模仿唐制於708年鑄造了日本最早的銀幣與銅幣,史稱「和同開珎(寶)」。唯,據說當時的貨幣發行並非是因應經濟發達之所需,而只是一種法定貨幣。一般民眾主要仍以米、布作為交換之「貨幣」。為鼓勵民眾使用貨幣,政府甚至頒布「蓄錢敘位令」,依民眾存錢之額度,授與相對之位階,而政府之一般支出亦以貨幣支付。透過如此強制和獎勵措施,貨幣才逐漸流行,但亦僅限於平城京東西兩側之市集,鄉下地方依然是以物品充當貨幣,彼此交換所需。
  奈良藥師寺東塔是遺留至今的白鳳文化時期最出色的建築。這是一座三層塔,但每層都附有飛簷,所以看起來好像是六層。塔頂上聳立著相輪,給人以明快的感覺。雕刻方面,作於公元658年的大阪觀心寺的觀音像具有北齊、北周的雕像特色;大阪野中寺的彌勒像,有天智天皇5年(666)的銘文,此像衣襟邊緣雕著的連珠花紋,是隋代由西方傳到中國的圖案。日本從這時開始,在佛像、佛畫上也使用這種花紋,受中國的影響可以想見。
  屬於白風後期的興福寺佛頭,具有杏仁形眼、鼻有稜角、嘴唇寫實、含著古典的微笑。在日本,這種式樣的白風銅像很多。持統朝(687~696)製作的奈良藥師寺藥師三尊像則是初唐式樣,其源流出於龍門奉先寺的盧合那大佛。
  繪畫方面,法隆寺金堂的壁畫最為著名,可惜公元1949年被燒損。這是採用線描與暈染法畫出的立體感和真實感很強的傑作。法隆寺金堂的壁畫與印度阿旅陀石窟的壁畫相似,可見它的描繪法是從印度經中國傳到日本的。公元1972年從奈良縣高松家古墳中發現的壁畫引起史學界注目,壁畫用鮮明的色彩,精湛的技巧,繪有青龍、白虎、男女像等。高松寡的壁畫可與法隆寺金堂的壁畫相媲美。根據王仲殊的推定,高松家壁畫是7世紀末或8世紀初的作品,「壁畫中的天象圖、四神圖及男女人物像的裝束、服飾等,都深受中國文
化的影響,具體生動地說明了當時中日兩國文化交流之密切。」
  奈良時期編輯的《萬葉集》中不少和歌出自白鳳文化時期皇族及其臣下歌人之手。和歌用萬葉假名寫成。所謂萬葉假名是借用—漢字的音和義寫出日語音聲的文字。這個時期的和歌大都是描寫風景的敘景歌或歌頌皇室的讚歌。和歌的五七調受漢詩五言七言形式的影響,長歌後面常常附有的反歌是受漢賦反辭的影響。著名的歌人有柿本人麻呂、額田王等。大化改新以來,不少皇室貴族能寫作六朝風格的漢詩,後世編輯的《懷風藻》中即收錄了白風文化時期大友皇子等16人的28篇詩。這個時期的漢詩尚處於模仿階段。

TOP

謝謝大大的分享,讓小弟增廣見聞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