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人物誌] 張魯漢中之敗

張魯漢中之敗

  戰將無謀、謀臣不忠、用人錯誤,使張魯無立錐之地。
  張魯曾說:「我向本欲歸命國家,而意未得達。」可見他早有歸降之意。但正如裴松之所說:「張魯雖有善心,要為敗而後降。」(《三國志•魏書•卷八》)就是說他儘管想降,但終究只是停留在「想」的階段,並沒有主動去降,直到抵抗失敗後。既然如此,張魯降曹的原因就是「戰敗」了,那導致他戰敗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在曹操進兵漢中的開始階段,因各方面的形勢對張魯比較有利,所以他一直處於主動地位。如果張魯能保持這種「最佳狀況」的話,就有不敗的可能。
  首先,張魯佔有地利的優勢。在曹操尚未到來之前,張魯便搶先佔據了最為險要的陽平關,並在依山傍水處紮下十餘個寨柵;這雖不是「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地,但足以擋住敵人好幾倍的兵力。同時,漢中地區山勢險惡,林木叢雜,曹兵初來乍到,不知路徑,在行動上倍增困難。另外,張魯軍隊所設寨柵異常「堅固,急切難下」,就連曹操這樣能征善戰者,也後悔地說:「吾若知此處如此險惡,必不起兵來。」不待交兵,僅此一項就已使曹操的銳氣挫了一半。
  其次,張魯之兵旗開得勝。曹兵遠道而來,一路上軍士疲困,戰鬥力削弱。夏侯淵、張郃初到,便被楊昂、楊任放火劫了營寨,氣得曹操欲斬他們。接著,曹操在察看張衛營寨時,又差點被楊昂、楊任所擒。這些勝利雖不是決定性的,但也足以挫曹軍的另一半銳氣。
  曹操銳氣受挫,不能前進,所以雙方相持五十餘日。這種相持不下的形勢,無疑對張魯有利——只要時間一長,曹軍斷了糧草,便會不戰自退。後來曹操果真堅持不住,傳令退軍,企圖改變策略。
  此時如果楊昂不去追趕,仍然堅守不出,小心提防的話,即使曹操使用「分輕騎抄襲其後」的辦法,也不會佔多少便宜。如果楊昂不是盡提五寨軍馬而去,那麼,當夏侯淵大霧中誤走入楊昂寨前的時候,肯定會有來無回。然而結果卻正好相反,寨柵被燒,人也被殺了。
  楊任與夏侯淵交戰三十餘回合,彼此不分勝負,可見楊任的武藝並不平庸。但當夏侯淵佯敗而走時,他從後邊追來,卻被夏侯淵用拖刀之計,斬於馬下。可見楊任並非失之於能,而是失之於智。
  楊昂輕易追趕詐退的曹兵,楊任又輕易追趕佯敗的夏侯淵。儘管一個犯了戰略上的錯誤,一個犯了戰術上的錯誤,但兩人導致錯誤的癥結都是一樣的,即「無謀而又貪功」。
  《孫子兵法》說:「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只瞭解自己的部隊能打,而不瞭解敵人不可以打,那麼勝算只有一半而已。楊昂、楊任就是因為不知對方是真退真敗,還是假退假敗,搞不清楚可以打還是不可以打,才招致失敗的。另外,兩人若不去貪功,一心守住堅固的寨柵,就完全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楊松妨賢賣主,張魯非但不加考察,反而任其為謀士,對他言聽計從,結果在關鍵時刻,被楊松所賣。這也是張魯戰敗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見他無識人之明。
  本來龐德出戰已使形勢有所轉機,但楊松僅僅為了一副金掩心甲的好處,竟然誣衊龐德故意賣陣。結果張魯不問青紅皂白,責罵龐德,並威脅他說:「你來日出戰,不勝必斬!」逼得龐德只好歸降曹操。
  事實上,楊松貪賂妨賢不只一次。此前不久,他因接受了孫乾送來的金珠,而誣馬超「不肯臣於漢中」,使馬超進退不得,最後投降劉備。試想張魯此時若有馬超、龐德為將,至少不會有如此敗局。
  楊松不但妨賢,而且賣主。他把重要的軍事情報提供給曹操,並作曹操的內應。在曹操攻城甚急時,他誆騙張魯出城迎戰,在張魯失利退兵時,他又緊閉城門,不放張魯進入。如果說他誣陷馬超、龐德是為了撈點財物的話,那麼,他誆騙張魯出城,則是賣主求榮的卑鄙行徑了。後來曹操斬楊松於市曹,對於楊松來說,實在是罪有應得。
  另外,張魯失敗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不該與近鄰的劉璋為敵。由於他欲攻打劉璋,才使劉璋「請」來了劉備,而劉備滅掉劉璋後,唇亡則齒寒,使自己孤力無援,甚至連逃命之處都沒有了。
  歸根結底,張魯漢中戰敗的關鍵在於他「用錯人」。他所用之將貪功無謀,所用之臣賣主求榮,而真正的賢能之士又被逼得走投無路,最後投降敵方。胡居仁《居業錄》說:「古今敗國者,皆自敗矣!」看來是很有道理的。

TOP

只能怪張魯佔據和中好地理位置,卻不能好好利用馬超.聽信謠言,導致馬超棄走張魯,跑去投奔劉備. 否則不見的曹操可以打下漢中.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