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情感小品] 責任

責任

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曾經說過一句話:「人類是天生的社會動物」。因此,人們不能離群索居,而必須在社會中過群體生活。不管食衣住行各方面,我們都必須仰賴他人彼此分工互助,才得以生存。由此觀之,個人得助於國家、社會、家庭的,實在太多太多,同樣的道理,個人是否也應該對國家、社會、家庭承擔一些應盡的責任。明末大儒顧亭林曾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換言之,一個人的生存不光是為小我而已;更重要也應該為天下國家的興亡擔負重責大任。

   翻開中國歷史,在先民開國早期,百姓苦於洪水為患,有一段史實說,舜帝為治理洪水,廣徵人才大修水利,最先是找到鯀來治水,鯀採防堵的方法,徒勞無功,後來,舜找鯀之子禹來治水,禹順水性以疏導的方法來治水,他自知責任重大,治水的成敗關係到許多百姓的生存,因此,他全力投入,據說在治水九年當中,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而不入,由於他的負責精神與方法的正確,他終於成功了,他更受到舜帝的禪讓,當上了皇帝,建立了夏朝。

   三國時代劉備對諸葛孔明的託孤,也是說明孔明的責任感之最好實例。劉備臨終告訴孔明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王」。劉備這話一方面講得很堂皇,另一方面也說得很重,難怪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說:「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由這段對話,我們可以看到劉備在臨終把蜀漢興亡的重責大任,完全交付給諸葛丞相,而孔明在責任感的驅使之下,七次南征,五次北伐,最後他終於為蜀漢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贏得了後世的尊敬。

再回到我們現實的生活中,我們有時會聽到說:「某某人非常負責」、或「某某人太不負任」。其實這兩句對比的話,可以關係到一個人未來的發展和成敗。一個有責任感的人,他必定是勇於擔當,也必然會受到同仁的敬愛,更進而獲得長官的賞識和提攜;相反的,一個不負責任的人,也必定是虎頭蛇尾,投機取巧,他的路會越走越窄,最後就沒路可走了。因此,我們可以說:有責任才有事業。這個事業應該是廣義的解釋,它可以是個人的事業,也可以是擔當天下、國家、社會的大業。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