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短篇故事] 外國家庭的「苦」育

外國家庭的「苦」育

當代中國許多年輕父母,一方面是「吃」老爸老媽,「啃老骨頭」不能完全自立;另一方面,教育下一代是「捧在手上怕跌了,含在口裡怕化了」,使孩子成了「小祖宗」、「小皇帝」,全家人都要圍著這個「中心」轉。不難預見這些嬌生慣養的一代,將來無論是面對人生,或面對社會,他們的「先天不足」會給自己帶來不利。

  在國外的大多數家庭,與我國不同,父母普遍重視「苦」育,從小培養孩子吃苦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

  美國人的家庭教育是以自食其力為出發點的,讓孩子從小懂得勞動的價值,養成勞動的習慣,從而自己動手修理、裝配摩托車,到外邊參加勞動,做工養活自己。

  即使富家子弟,也要自謀生路。總統的兒子失業了,也拒絕父親的接濟,不「啃老骨頭」。連中學生也提出:「要花錢,自己掙!」不依賴父母!

  日本的孩子小時候,父母就告訴他們「不要給別人添麻煩」,並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全家人出外旅遊,不論多麼小的孩子,自己東西都由自己來揹,不依賴父母、兄姐的幫助。上學以後,許多學生都在課餘時間參加勞動,做工掙錢,作為學習、生活的補助費用。大學生中,勤工儉學非常普遍,連有錢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們端盤子、洗碗、售貨,幫人照顧老人,或做家庭教師等來掙自己的學費。

  西方國家普遍重視孩子勤勞節儉、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教育。船業鉅子歐那西斯的孫女安希娜,母親意外去世後成為二十億美元的繼承人。但父親不願看她成為嬌嫩軟弱的女子,命她每天步行上學,一日三餐不准剩飯,自己槓著雪具去滑雪,每逢新年還必須捐出一件心愛的玩具給窮孩子。在瑞士,十六、七歲的女孩,初中一畢業就要去有教養的人家裡當一年的女傭,上午幫工,下午上學。一方面鍛鍊勞動能力、吃苦精神;一方面還有利於語言學習。因為瑞士有德語區、法語區,她們常到另一個語言區當女傭。

  英國王妃黛安娜的長子威廉,幼年時使用的嬰兒車是他父親三十年前坐過的那輛,玩具也是父親當年玩過的木質玩具,節日禮物亦多是廉價品。父母從不溺愛。

外國這種「苦」育思想,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便已存在,孟老夫子告訴我們:必須在艱難困苦中,才能鍛鍊出堅韌的意志性格,增長智力才幹肩負重大使命。外國家庭教育經驗和古代賢哲的教育思想啟迪我們:父母對孩子不應過度溺愛,適當進行「挫折教育」或「苦」育,以培養其心志,對其現在和將來都是大有益處的。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