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資訊分享] 毒魚行為和氰化物

毒魚行為和氰化物

俗稱「白信」、「加里」的氰化鈉、氰化鉀或氰酸鉀鋰等氰化物,是劇毒的化學品,成人只要舌尖稍舔一下就足以致命,電影中被捕情報員用來自殺以逃避酷刑的藥物就是它。
通常製成大形錠狀藥塊的氰化物,原本是用來做電鍍和金屬表面處理的工業原料,但也常被不肖漁民取用做違法毒魚的材料。
潛水撈捕熱帶魚的毒魚者,通常先將氰化物水溶液裝在塑膠噴壼中,一次少量噴射,毒昏熱帶魚以便撈捕。
蚵棚區或船筏作業則常大量施用混入海水中,再往下游處截網或撈取。
無論活捉或毒斃後網撈的漁獲,體內都會有殘毒存留,衛生單位過去普查顯示,澎湖北海部分漁村以及少部分山地部落居民C型肝炎及肝癌致死率偏高,推斷和食用毒捕的漁獲不無關係。
在台灣,這種不會立刻現形的毒物影響常被民眾忽略,台灣西南部的蚵棚區,蚵農常認為「氰化物對蚵仔沒有影響」,甚至歡迎違法毒魚者在蚵棚區施毒,說是可以減少蚵棚下的雜魚和蚵螺危害。其實,相關單位的研究指出是蚵仔對化學氣味相當敏感。在氰化物致死量之前就可以緊閉外殼,改以體內肝醣代謝行無氧呼吸,經常在退潮時暴曬在空氣中的蚵仔,至少可以24小時不用鰓管中循環海水以吸取氧氣,但如果暴露在氰化物環境過久或濃度過高蚵仔一樣會死亡。
蚵仔如果經常暴露在有毒環境下,一樣會引起毒物累積體內或影響生長。
所以蚵農如果看到在蚵棚區違法毒魚,一樣應該報警取締。
在保育意識抬頭的現代,民眾原本就應該儘量減少珊瑚礁魚類的消耗。
在外地購買海鮮,除非對魚貨(釣仔魚)來源有信心;否則對於魚攤上零星擺出的珊瑚礁魚類
尤其是身上沒有刺網痕或(魚槍)傷而且體色繽紛、有觀賞價值的熱帶魚,還是少買少吃為妙。

以上PO給各位大大知道^^

小弟是轉貼於SOGO論壇的黑鯛阿丁大大的文章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