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7

- UID
- 2567035
- 帖子
- 23
- 精華
- 1
- 積分
- 14094
- 金幣
- 4922
- 星雲幣
- 0
- 原創銀幣
- 212
- 視頻
- 0
- 閱讀權限
- 90
- 在線時間
- 0 小時
- 註冊時間
- 2009-12-26
- 最後登錄
- 2013-8-1
|
2#
大 中
小 發表於 2010-1-28 21:46 只看該作者
心理測驗是根據統計學與心理學的概念發展出來的一種客觀的觀察工具,是以心理學的知識作基礎,輔以統計學的方法來描述,採『行為抽樣』的原則進行科學性有系統的分析,所以心理測驗的目標就是『準確』。
然而任何方法只要是測量就會有誤差,所以一套測驗是否準確要看它的誤差多大,也就是『信度』與『效度』,而心理測驗是需要大量的受試者,建立起常模,然後要經過嚴格的統計分析才算成功。而使用測驗的人也應接受嚴格的使用與解釋訓練。
在心理測驗工具的編製中程序是相當繁瑣的,然而要毀壞卻是相當容易的,試想,當問一個問題時,你已經知道這問題想測什麼特質了,那麼你得回答會不受你知道的答案影響嗎?所以測驗的使用者對於測驗內容的『保密』是相當重要的。
如此看來,你在網路上輕易可以找到的『心理測驗』根本是不準的,一方面他們沒有經過信效度的研究,另一方面這些題目已在網路上廣泛流傳,早就失去了他們客觀衡量的能力了,況且大部分的網路心理遊戲,其實都不是有心理學背景下製作的,所以只能當成遊戲罷了。
基於以上的描述,是無法提供給你心理測驗的內容,但若你有需要,可以找尋專業人員(心理師)來詢問,一般臨床上使用的心理測驗較具信效度的例如:魏氏智力測驗、瑞文氏智力測驗、畫人測驗、屋樹人測驗、主題統覺測驗、羅夏克墨漬測驗、班達視動測驗、柯氏性格量表、健康性格習慣量表、明尼蘇達多向度性格量表等,以及一些神經心理測驗。
其中心理測驗有很大部分是為了劃分人格,以便於心理學家做研究或是治療特殊病患的的功能而做,所以可以說,現今大部分的心理測驗都是比較偏向於人格心理學的領域。引用:人格心理學為心理學的分支之一,可簡單定義為研究一個人所特有的行為模式的心理學。
「Personality」一般都會被譯作「性格」,心理學學界則把它譯為「人格」。「人格」不單包括性格,還包括信念、自我觀念等等。準確來說,「人格」是指一個人一致的行為特徵的群集。人格的組成特徵因人而異,因此每個人都有其獨特性。這種獨特性致使每個人面對同一情況下都可能有不同反應。人格心理學家會研究人格的構成特徵及其形成,從而預計它對塑造人類行為和人生大事的影響。
理論
人格的形成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因而發展出不同的分析理論,包括心理精神分析論、社會認知論、人本主義及生物學派等。
精神分析論
根據心理動力學(Psychodynamics),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指出人格可分成三個層次,即意識,前意識及潛意識,他並提出人格結構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來解釋以上三個層次。
社會認知論
社會認知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的提出者是心理學家班都拉(Albert Bandura),他指出人的行為不但受個人控制,亦受環境和外在社會因素影響,即「相互決定論」。他提出個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的高低會影響他適應生活及克服障礙的能力,而根據社會學習理論 (Social Learning Theory),個人的觀察學習能力亦對性格形成和發展有所影響。
人本主義觀點
以馬斯洛(Abraham Maslow)為首的人本主義(Humanistic) 認為個人有五種天生的需求層次,而滿足這些需求的行為就是從學習得來的。人格受先天、後天學習、遺傳等各種因素互相影響。
生物學觀點
生物學派(Biological)認為人格的特質會透過遺傳影響子女,亦關乎腦袋的生理構造,並非只受個人經驗影響。心理學家艾辛克(Hans Eysenck) 認為人格可分為三大維度,即外向與內向(Extraversion-introversion)、神經過敏症傾向(Neuroricism)和精神症狀傾向(Psychoticism)。
人格特徵論
人格特徵 (trait) 可解作特定的人格元素,用以描述一個人的感覺、思考及表現方式。人格特徵可從行為中推論出來,具有相當的統合性與 持久性。從古至今,心理學家對於人格分類都有著不同的見解,而近期一些心理學家們就組織了一套廣泛被使用的人格大五模型 (「Big Five」 model)。此模型例出了五種普遍的人格特徵,包括外向性(extraversion)、情緒穩定性(neuroticism)、和善性 (agreeableness)、嚴謹自律性(conscientiousness) ,和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
測驗
人格特徵可以從人格心理測驗(personality test)中推斷出來。這種測驗是對個人行為樣本的一種客觀化和標準化的測量工具,可分為客觀(en:objective test)與主觀(en:projective test)兩大類。objective test會以特定的問卷形式進行,而近期較為普及的有「明尼蘇達多相人格量表」(MMPI) ,創立於1942年,並且在1989年發行修訂版(MMPI-2),以18歲或以上的成年人為對像。而projective test就以動力心理學為基礎,用抽象的方式去推測人的潛意識思想,例如Rorschach Inkblot test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TAT),兩者都被廣泛用於人格研究中。
以上節錄自維基百科 測驗的種類有下列四種:
1、智力測驗
2、性向測驗
3、興趣測驗
興趣是人格的一部份,興趣測驗可以顯示學生的職業趨向。它通常是列舉工作或職業的內容細節,由受試者按其好惡作答,進而發現其興趣是後天學習的結果,它可以啟發個人去從事某項活動,但它絕不同於性向。故其結果不能預測個人的性向;也不能,預測職業的成功。
4、人格測驗
人格測驗係指測量個體特質中非智能特質的測驗,如測量情緒適應、自我、態度、社會關係、動機等。在人格測驗上並無對的答案,而只是看看受試者通常的表現方式為何?人格測驗結果可協助教師瞭解學生適應狀況或不良適應的某些重要原因。但詳細的診斷及擬定輔導方向,則尚須應用其他資料。
也有的適用統計啦!但本人認為那都只是巧合,沒有神麼準不准的,如果真的要來心理測驗,還是真的找專業的人會比較好。
心理測驗有很多類型,有智力、興趣、職業、人格、個性……
心理測驗無法說準不準,只能說是受測者比較傾向的類型為何。
若心理測驗再加上專業人員的配合,如此更能整合受測者的全貌。
剛剛有表示心理測驗有很多類型。所以他的功能和目的都有所不同,當然也要看編的人,它要心理測驗發揮什麼功能。而使用者他想測什麼,或是受測者的需要囉!
而心理測驗的解釋又分為:
敘述性解釋:描述身心特質的現狀。
溯因性解釋:追溯其現狀的形成,及形成的過程。
預測性解釋:以過去和現有的資料為基礎,預測其未來可的發展。
評斷性解釋:根據既定之標準,對行為表現作價值判斷,並就其出路的抉擇
我想有些人會問,如果網路測驗是沒有經過專業的測試,為何我覺得還是那麼準?在這裡做個解釋!
1.心理分析式
提供一個情境(如:假如你有五分鐘的時間可以當一種動物, 你會選擇?), 給予一些選項(如:A.獅 B.貓 C.馬 D.鴿子)。
依照精神分析的理論,這些選項(動物)有其代表的意義。這些選項可以讓你投射,藉以分析心理狀態。唯此法的理論困難,題目和解釋不容易,測驗結果信校度很有問題(就是不大準),市面上、網路上很少這類的測驗(也很難知道哪些是)。
2.自製測驗
依照製作測驗者對題目與解答的描述,自行賦予其所暗喻的結果。
如:你想解救的動物→你所喜歡的人
羊→溫馴、可愛、溫暖的人
唯這類測驗是否有經過科學性的驗證則不得而知……
3.瞎扯的
這類測驗很好製作,至於為何那些會準?
心理學家提出這樣的解釋:
巴南效應(Barnum effect):當用一些很普通、很廣泛的形容詞來形容一個人的性格時,人們常常毫不考慮地接受它,以為說的正是自己。(而且不準的部分似乎容易被遺忘或忽略)
註:此研究可參閱《心理學》洪蘭/譯/遠流出版社
認識自己,是每個人一直想追求的,而許多人想透過心理測驗來更瞭解自己。然而,一個好的測驗,並不是那麼簡單製作……從先前的準備就很辛苦了,加上少說幾千份的數據(建立常模),所費的時間金錢人力可不簡單的!
我想許多人會做心理測驗應該是基於一種想要認識自己的動機,這當然是不錯的方法。不過在做心理測驗時,還是要評估一下心裡測驗的準確度。若是網路上流傳的,玩玩就好,別太在意。何況就算是專業的,你也有可能會因為個人的特殊想法或是特別的遭遇而導致心理測驗失靈。所以在這裡跟各位大大說明一下,心理測驗固然是了解自己的一種方法,卻也只能當作一種參考值,要了解自己的方法還有許多種,心理測驗不一定是唯一的選擇。
[ 本帖最後由 牧羊人 於 2010-1-28 21:57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