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明治維新拉開與中國的距離

明治維新拉開與中國的距離

  19世紀70至90年代﹐西方工業革命基本完成。世界進入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階段。由此﹐西方強國以先驅者姿態正式走上了歷史的舞台﹐開始爭奪殖民地﹐分割世界。中國淪為被獵取、被宰割的對象。就在西方眾列強瘋狂搶佔在華利益時﹐他們的一個強勁對手正在中國的東方崛起﹐那就是日本。
  1853年美國海軍將領馬休佩裡率領四條蒸汽船闖進日本的江戶灣﹐迫使日本打開國門﹐對外通商﹐日本舉國震驚。19世紀中葉﹐日本仍處在小農經濟的封建社會﹐天皇並無權力﹐大權被第三個封建軍事政權德川幕府牢牢掌控著。德川幕府在日本推行「閉關鎖國」政策﹐將日本通向世界的大門死死關上。外國人中僅有中國和荷蘭的商人可以在唯一的開放口岸長崎從事商業活動﹐國民沒有信仰自由。
  社會生產力低下﹐人民生活困苦﹐幕府的統治者們卻仍在加大盤剝和壓搾。隨著歐美侵略者的相繼入侵﹐日本又陷入更為深重的民族危機。國內外矛盾日趨激化﹐面臨重重危機的日本﹐急需一場革命來擺脫這種困境。不堪忍受幕府統治和外國侵略者壓迫的日本民眾紛紛要求「富國強兵」。他們拿起武器﹐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
  在當時所發生的抗議和反對運動中﹐有一些暴動竟有幾千農民參與﹐而且採取了各種各樣的形勢。在武士裡也有大量的思想改革運動 。很快地「倒幕」陣營就壯大起來﹐不僅有處於社會底層的農民、小市民、中下層武士﹐也包括力主發展實業的資本家和新興地主中的改革派。
  1867年11月8日﹐與幕府將軍矛盾深重的日本明治天皇睦仁﹐下旨組織倒幕軍﹐討伐幕府將軍德川慶喜。第二天﹐德川慶喜假稱還政於天皇﹐卻在大阪並著手組織兵力﹐圖謀反叛。
  1868年1月3日﹐日本明治天皇頒布了「王政復古大號令」的諭令﹐表示准許德川將軍的辭退。當晚﹐天皇即主持召開了由「倒幕派」的皇族公卿﹐大臣和武士列席的御前會議。會上宣佈﹕「廢除幕府﹐責成幕府將軍德川慶喜交出領地以及財產﹔重新賦予天皇以權威﹐親主朝政﹔建立新的中央政府。。
  1月27日﹐倒幕軍連戰連捷﹐最終在京都附近的大戰中擊敗了三倍於己的幕府軍隊﹐德川慶喜逃往江戶。倒幕軍繼續高歌猛進﹐攻陷幕府殘餘在北海道的最後據點﹐取得了內戰的最終勝利。以明治天皇為首日本新政府成立了。重主朝政的明治天皇﹐勵精圖治﹐銳意改革﹐決心使日本走上富強之路。
  為消滅國內的封建割據勢力﹐他採取「奉還版籍」政策﹐廢藩設縣﹐將全國劃為3個府72個縣﹐終於建立起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他還廢除舊的「士、農、工、商」身份制度﹐將所謂公卿諸侯之類的貴族改稱「華族」﹐將大名以下的武士改為「士族」﹐大膽廢除了封建俸祿。此外﹐他頒布了一系列改革法令﹐實施了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三大政策﹐在全國改革軍警制度﹐建立新式軍隊﹐創辦軍工產業﹔學習西方文明﹐引進西方科技與管理﹔發展現代教育﹐培養現代人才﹐整體提高國民素質。這些重大變革﹐在日本迅速推開﹐收效驚人。
  1873年﹐日本開始實行新的兵役制度﹐在全國徵召義務兵﹐同時改革農業稅﹐統一貨幣。在國民「萬事決於公論」的呼籲下﹐明治天皇決定於1885年實行立憲﹐建立了內閣制度﹐並在四年後正式頒布憲法﹐次年召開了首屆國會。政治改革日新月異﹐以軍事工業﹐交通運輸業為代表的經濟變革籌劃也迅速變為現實。
  1872年建成第一條鐵路後﹐又於1882年成立新式銀行﹐西方的科學技術得到大力提倡。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基本鋪平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完成了部分預定的改革目標﹐成為中國周邊迅速崛起的強邦﹐這就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明治維新」。
  日本走上強國之路﹐同時也走向擴張之路。資本主義的最初發展﹐其規律如出一轍。當本國的市場與原料不能滿足發展需要時﹐就會將眼睛轉向國外。通過積極開拓殖民地﹐作為自己的原料供應基地、產品銷售市場、資本輸出市場﹐進而推動國家的壯大。各資本主義國家概莫能外。
  正如馬克思中所說﹕「資產階級由於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於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捲到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採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裡推行所謂文明制度﹐即變成資產者。」
  日本的資本主義發展也是如此。為了更好地發展資本主義﹐日本急迫地需要開拓海外市場﹐加之特有軍國主義陰魂作祟﹐促使其逐步走上了使用武力﹐依靠戰爭來推行對外擴張危險之路。日本政府本著「強兵為富國之本」的「武國」方針﹐大力擴充軍備﹐積極發展陸海軍。為擴大兵源﹐實現「全國皆兵主義」。1872年明治天皇親自頒布《徵兵告諭》。翌年﹐頒布《徵兵令》﹐在全國實行徵兵﹐修改軍事法令﹐進一步加速擴軍備戰。
  為適應擴充軍備需要﹐從19世紀80年代起﹐日本不斷增加軍事預算﹐1881年陸海軍費開支占政府全年財政支出的16.6%﹔1892年竟佔41%。1903年的陸軍經費支出比1896年增長1倍以上。由於大力擴張軍備﹐到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前夕﹐日本陸軍已發展到7個師團﹐現役兵力7.5萬人、預備役23萬人﹔建成了擁有大小軍艦31艘、魚雷艇37艇﹐總噸位6萬噸的一支近代化海軍。
  甲午中日戰爭後﹐日本從中國掠奪了2.3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將近50%的賠款直接用於擴張陸海軍的經費﹐並制定了10年擴軍計劃。計劃規定陸軍由7個師團增至13個師團﹐兵力由7.5萬人擴大到15萬人﹐戰時可達60萬人。海軍總噸位由6萬噸增至26.4萬噸﹐建成包括主力艦6艘、一等巡洋艦6艘的「六六艦隊」。
  1903年﹐提前並超額完成了擴軍計劃﹐陸軍達20萬人﹐海軍艦艇152艘﹐總噸位達26萬噸。1906年﹐陸軍首腦山縣有朋又向明治天皇上奏《帝國國防方針》意見書﹐建議把日本陸軍逐步擴大到50個師團﹐海軍建立一支以艦齡8年以下的主力艦、巡洋艦各8艘組成的「八八艦隊」。日本為滿足擴張軍備的財政需要﹐和為軍國主義奠定物質基礎﹐在「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口號下﹐大力發展經濟﹐積極開發財源。在工業方面﹐極力創辦和發展具有軍事意義的「戰略性工業」。
  因此﹐「日本工業化的第一個階段就和軍事問題難解難分地糾纏在一起了﹐並且也決定了日本工業發展的形態。」明治政府建立後﹐很快接收了各藩及幕府的軍事工業﹐並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和設備加以改造和發展。到1877年改組成為東京炮兵工廠、大阪炮兵工廠、橫須賀海軍工廠和築地海軍造兵廠等陸海軍四大軍火工廠。其中橫須賀海軍工廠於1872年正式建成投產﹐「規模宏大﹐號稱東洋第一」。
  日本從中國掠奪的巨額戰爭賠款﹐除直接用於擴張軍備外﹐還用於發展軍事工業、基礎工業及交通運輸業﹐進一步提高軍事工業的生產和技術水平。
  1896年日本開始生產無煙火藥﹐1897年已能製造黃色火藥和生產12厘米口徑的速射炮﹐海軍造艦技術已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在發展軍事工業的同時﹐對與軍事活動關係密切的鐵路、電信、航運事業特別重視。19世紀末﹐日本用於鐵路建設消耗的鋼鐵﹐占鋼鐵消費量的40%。1894年至1904年的十年間﹐鐵路通車里程增加了四千多公里﹐增長1倍以上。日俄戰爭後完成了鐵路國有化﹐實現了軍事動員運輸網。
  在航運方面﹐十年間﹐輪船數量增加1倍﹐總噸位增長四倍。明治維新時的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直接強化了軍事實力的增加﹐同時軍事裝備的大量擴充﹐又刺激了日本經濟的崛起。軍事力量的急劇增強﹐為日本實施對外侵略提供了物質基礎。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