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篩檢有漏洞 美4人接受器捐染愛滋

篩檢有漏洞 美4人接受器捐染愛滋

2007/11/15
【聯合報/編譯陳宜君/報導】
芝加哥四名病患接受來自同一位器官捐贈者的器官移植手術,結果不但全部感染愛滋病,也感染了C型肝炎,這是美國自一九九四年來首度發現經由器官移植感染愛滋病毒的病例,也是首度發現愛滋病和C肝兩種病毒會同時經由移植手術感染的案例。

美國過去十三年來有近卅萬起器官移植病例,但未發現有人因此感染愛滋病。

紐約時報十四日報導,經由器官移植感染愛滋和C肝病毒的情況極為罕見,這個案件凸顯器官捐贈篩檢系統早已為人所知的一項缺失:器官捐贈者若是病毒疾病的初期感染者,最常使用的篩檢方法可能無法檢測出來。不過芝加哥的這起感染病例可能促使美國大規模改變檢測方法。

這四名病患是今年一月在芝加哥的三家醫院進行移植手術。當局並未透露捐贈者的年紀、性別與捐贈的器官,只表示捐贈者在手術前三天因外傷去世,醫師只從捐贈者身上取出四個器官捐贈他人。醫療專家表示,腎和肝是最常捐贈的器官,其次是心和肺。

四名病患因接受器官捐贈而感染愛滋和C肝的事件直到本月初才被發現。其中一名患者接受術後追蹤檢查,發現愛滋病毒和C肝病毒檢測呈陽性反應,因此將捐贈者遺留的血液檢體進一步檢測,發現捐贈者的確感染愛滋病和C肝。

捐贈者最初接受器官捐贈檢測時,並未被驗出感染愛滋病和C肝,顯然是因為才剛染病,一般的血液檢測方法無法驗出。這些檢測的目的並非找尋捐贈者體內是否有外來的病毒,而在檢視體內是否出現免疫系統為對抗病毒入侵而製造的抗體。免疫系統需要一段時間才會針對入侵的病毒做出反應,愛滋病毒是廿二天,C肝則是八十二天。

器官檢驗有空窗 風險沒法擋

國內曾有赴大陸接受器官移植,返國發現感染愛滋的個案,專家認為,隨著國內愛滋人口增加,加上檢驗愛滋仍有空窗期,「這種風險一定會存在」。

台大醫院外科加護病房主任柯文哲指出,肝病一向被稱為「國病」,因此接受器官移植而不幸感染B型肝炎或C型肝炎,過去並不罕見。他追蹤在台大醫院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有兩名受贈者因捐贈的器官感染C肝,一名感染B肝。

衛生署器官移植登錄中心副執行長劉嘉琪則強調,該中心自民國九十年成立迄今,即已要求器官捐贈者與受贈者應以兩者都感染B肝或C肝為優先配對,甚至也有本身是B肝帶原者拒絕接受B肝捐贈者,因此無病而意外感染肝炎者在近年來已非常少見。

不過,由於愛滋仍有檢驗的空窗期,柯文哲強調,捐贈器官需搶在最短的時間完成,因此選擇愛滋檢驗是以兩個小時可完成的試劑,檢驗也不是那麼精準,此一死角若無法突破,未來台灣可能會有人因移植器官而感染愛滋,「要怎麼防範,醫界至今都想不出好辦法來」。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