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保健資訊] 艾灸祛病必知!落枕就靠這2穴位緩解

艾灸祛病必知!落枕就靠這2穴位緩解



早安健康/孟獻威(弘艾書院創辦人)

編註:艾灸是藉由點燃艾草製品的火力溫通經脈、穴位的一種療法,新手建議使用「艾條灸」(懸灸),將燃燒的艾條拿在距離皮膚約3~5公分處,能感覺到溫熱且火力較溫和、較不易燙傷。

做好這幾步,施灸過程不出意外

許多人在接觸艾灸時,一定會有這些問題:什麼時間灸比較好?生病的時候,可以用這個方法嗎?結束治療後,可以馬上洗澡嗎?只要閱讀下列注意事項,能讓你事半功倍,第一次艾灸就成功。

艾灸前
注意施灸的時間。在一般情況下,通常會選擇白天做,晚上不宜艾灸,但有些病症要靈活變通,如失眠症要在臨睡前施灸。
不要在飯前空腹時和飯後立即施灸。
灸前不宜大怒、大喜、大悲。
暴雨、雷電等惡劣天氣不宜艾灸。
如果灸神闕穴(肚臍),在灸之前,要用棉花棒沾溫水清潔。

艾灸中
施灸者應寧神靜志,不宜談論會耗神的事,也不要玩手機、看書等。要專心致志、耐心堅持。施灸時不要分散注意力,以免艾炷移動偏離穴位,徒傷皮肉、浪費時間。
患者應保持心情愉悅,可以聆聽古琴等音樂。
施灸的環境應舒適、安靜,避免外界打擾。
要注意體位、穴位的準確性。配合艾灸的需要調整動作,同時要注意體位舒適、自然,盡量找準穴位,以保證艾灸的效果。
注意艾灸過程中排煙。
因施灸時會露出皮膚,在冬季要保暖,而夏天高溫時要防中暑,同時還要注意室內溫度的調節和開換氣扇,及時換取新鮮空氣。
現在的衣服很多都是化纖、羽絨等質地,很容易燃著。因此,施灸時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時更要小心,防止艾炷翻滾脫落。用艾條灸後,如果需要熄滅,可放置在鐵盒中悶滅。
掌握施灸的順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應按先背部後胸腹,先頭身後四肢的順序進行。
暈灸雖不多見,但是一旦暈灸則會出現頭暈、眼花、噁心、臉色蒼白、心慌、出汗等,甚至發生暈倒。出現暈灸後,要立即停灸,並躺下靜臥、喝溫開水。
艾灸腹部的過程中,容易出現腸蠕動、排氣等現象。

艾灸後
灸後靜息15分鐘,注意保暖。
灸後4小時內不宜洗澡。
•吃白粥、喝溫開水,不宜喝綠茶,宜喝艾草茶。
要防止感染。化膿灸或因施灸不當,局部燙傷可能起瘡,產生灸瘡,如果已經破潰感染,建議使用優點消毒。
調理期間(尤其有慢性疾患的患者)建議獨臥、禁慾。
飲食起居有節,按時吃早飯,晚上11點之前務必入睡。
艾灸期間,切忌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不要過饑或過飽,保持心情愉悅,宜素食。

艾灸後的排病反應


一般來說,若沒有其他誘因或非身體疲勞的情況下,艾灸後出現排病反應,是體內病邪通過其他出口排出體外的表現。中醫利用人體的本能來對抗病邪,體內的正氣和病邪之氣交戰,把邪氣祛除出去,這才有了「排病」一說。

排病反應會因為病因不同,而出現不一樣的症狀,在治療期間每出現一種排病反應,體內就會減少一種病邪,所以患者不要過分擔心,順其自然就好。

落枕:大椎穴、後溪穴

落枕即睡醒後突然感到頸項僵硬,頸部一側肌肉緊張、疼痛,活動受限。平時堅持艾灸頸部,以熱氣通經活絡,可緩解頸部僵硬、疼痛的症狀。經常落枕易患頸椎病,睡覺時建議使用艾絨做成的枕頭。

灸法:首選艾條懸灸,每個穴位灸量充足,1次即癒。一般以10至15分鐘為宜。

1. 大椎穴,溫通督脈經氣,宣痺通絡

定位:在項背部脊柱區,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後正中線上。
取穴:正坐,把手放在頸後,低頭時位於最高隆起處骨頭的下方。
多學一點:大椎為督脈經穴,主治頭項強痛、咳嗽、氣喘之症。





2. 後溪穴,溫經祛風散寒,行氣活血通絡

定位:在手內側,第5掌指關節尺側,近端赤白肉際凹陷中。
取穴:握拳,在小指掌指關節後,有一皮膚皺襞凸起,尖端處即是後溪穴。
多學一點:後,前後之後;溪,山窪流水之溝。第5掌指關節後凹陷如溝。





首次灸注意:灸後溪穴,可手握拳,懸在燃著的艾條上方,一邊施灸,一邊輕輕搖頭,灸至兩上臂溫熱感至肩井穴,落枕即可緩解甚至解除。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