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保健資訊] 大腸直腸癌患7成最終演變至肝轉移

大腸直腸癌患7成最終演變至肝轉移

大腸直腸癌患7成最終演變至肝轉移

大腸直腸癌患約有7成最終演變至肝轉移,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副院長李政昌表示,肝臟轉移是最常見的轉移位置,約14~18%病人發現大腸直腸癌時就同時發現肝臟轉移。

大腸直腸癌肝臟轉移手術切除適應症,以往為:肝臟轉移限於單側,且轉移顆數在4顆以內;轉移大小在5公分以下;主要血管沒有被侵犯;沒有肝臟以外的轉移;切除邊緣大於1公分以上。目前是:只要能切除乾淨,留下足夠肝臟體積,沒有顆數及大小的限制;肝外轉移也可以一併切除。

研究指出,切除轉移病灶有助於長期存活,有13%患者經過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後從不可切除變成可以切除,根據成大醫院肝轉移手術切除成果,其五年存活率3~5成。其餘治療選擇有: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栓塞、射頻腫瘤燒灼放射線治療、身體立體放射手術 等。

此外,肺臟轉移是第二常見的轉移位置,大多數發現時是多病灶,約2%~7%病人發現肺臟轉移時只有單一病灶。以前傳統手術需要鋸開肋骨切除,而且限單側肺轉移且無肺外轉移,自微創手術(VATS)引進後,肺臟切除變成一個可接受的治療選項,不再有顆術以及單/雙側肺轉移的限制,手術後5年存活率約30%~50%;其餘治療選擇有: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射頻腫瘤燒灼。

據國健署調查,50~74歲大腸癌篩檢陽性個案,每20人就有1人有癌症病灶;李政昌醫師表示,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近年來上升趨勢已趨緩,建議民眾應定期做篩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接受治療。

由洪鈞培文教基金會、新北市立圖書館主辦的「身心健康快樂生活」公益系列講座《35》,第8場講座邀請成醫副院長李政昌教授主講「直腸健康快樂生活」。

造成大腸直腸癌發生原因有:飲食低渣、高糖、高脂肪;腸道細菌及發炎性腸道疾病(尤其是潰瘍性結腸炎);骨盆腔照射;輸尿管乙狀結腸吻合術;息肉及其症候群;遺傳性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症狀,右側大腸癌會出現腹痛、體重減輕、盆血及腹脹等症狀;左側大腸癌會出現大便習慣改變、腹痛及血便等。直腸癌會出現肛門出血、大便習慣改變,裡急後重及大便變細等症狀。

目前的檢查有大便潛血反應測試、肛門指診,可檢查出半數直腸癌、硬式乙狀結腸鏡,可檢查出50%的大腸直腸癌。大腸癌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是以檢驗糞便表面肉眼看不見的血液,而得知大腸內的腫瘤或息肉受到糞便摩擦而流血的狀況,不會受到食物、動物血和維他命C的影響,不需要限制飲食。

醫師提供兩道預防防線;第一道防線,避免致癌因子:不抽菸、不喝酒、不吃檳榔、不吃紅肉,避免致癌因子,健康生活型態及飲食。第二道防線則是定期篩檢,以早期找到癌前病變。

建議年齡50歲以上無症狀者,應每5年做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每年做大便潛血反應檢查;曾有病史者出現第二個大腸直腸癌的機會相當高,建議在術後應定期用大腸鏡偵測能預防70%癌症發生及預防80%大腸直腸癌的死亡率。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