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諸葛亮的接班人蔣琬

諸葛亮的接班人蔣琬

  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八月,一代賢相諸葛亮因積勞成疾,溘然長逝於五丈原軍中。蜀漢政權,頓時失去擎天棟樑。此時,舉國哀悼,人心惶惶。面對強大的曹魏,蜀漢又處於危急存亡之秋。那麼,誰能繼承諸葛亮,維持蜀漢政局?誰是諸葛亮選定的接班人?
  可能很多人都認為,姜維是諸葛亮的接班人。這顯然是讀《三國演義》產生的印象,但卻並不準確。誠然,姜維一直深得諸葛亮賞識。建興六年(228)春,諸葛亮首次北伐,姜維歸附,諸葛亮即任命他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並寫信給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稱讚道:「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 …其人,涼州上士也。」此後幾年,姜維屢從征伐,到諸葛亮病逝前,已經晉陞為中監軍、征西將軍。不過,由於姜維歸附較晚,功業、威望均有不足,儘管諸葛亮對他期望甚殷,予以重點培養,卻不可能直接把他選為接班人。
  那麼諸葛亮選定的接班人是誰呢?是蔣琬。《三國誌·蜀書·蔣琬傳》明確記載道:「諸葛亮臨終前密表後主曰:『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蜀書·楊戲傳》載其所作《季漢輔臣贊》,裴注引《益部耆舊雜記》云: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重時,後主派尚書僕射李福前去探望,並咨詢國家大計。李福問:「如公百年後,誰可任大事者?」諸葛亮回答:「君所問者,公琰(蔣琬的字)其宜也。」
  蔣琬是何許人?諸葛亮為什麼如此器重他,要選他為接班人呢?
  蔣琬(?~246),字公琰,零陵湘鄉(今湖南湘鄉)人。赤壁之戰後,劉備奪取武陵、零陵、長沙、桂陽等江南四郡,年輕的蔣琬歸附了劉備,後隨從入蜀,曾任廣都(今四川雙流)長。有一次,劉備借外出遊覽的機會,突然來到廣都,看到蔣琬沒有把公務處理好,當時還喝醉了,不禁勃然大怒,要治蔣琬的罪。時任軍師將軍的諸葛亮求情道:「蔣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願主公重加察之。」
  諸葛亮真是慧眼識人,這時就稱蔣琬為「社稷之器」。諸葛亮又非常賞識蔣琬的品格,稱讚他「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就是說,肯定他勤政務實,把「安民」作為執政的根本,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劉備歷來敬重諸葛亮,便沒有治蔣琬的罪,只是免去了他的廣都長職務。不久,又任命他為什邡令。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稱漢中王,任命蔣琬為尚書郎,使之成為政務中樞的一名官員。
  章武三年(223)四月,劉備托孤於諸葛亮,病卒於永安宮。五月,太子劉禪即位,是為後主,改元建興。「封(諸葛)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咸決於亮。」此時,諸葛亮任命蔣琬為丞相東曹掾,主管二千石長吏及軍吏的任免陞遷,可謂委以重任。後又提升他為丞相參軍。
  建興五年(227),諸葛亮上《出師表》,進駐漢中,蔣琬與長史張裔統管丞相留守府公務。建興八年(230),張裔卒,諸葛亮又提升蔣琬為丞相留府長史,加撫軍將軍。整個諸葛亮北伐期間,蔣琬一直留守成都,籌劃提調,保證了兵員和糧餉的供應,進一步得到諸葛亮的推重。諸葛亮多次稱讚道:「公琰托志忠雅,當與吾共贊王業者也。」
  諸葛亮臨終前,身份最高的官員,軍中是魏延,朝中則是吳壹。魏延,時任蜀軍前鋒、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封南鄭侯,智勇兼備,功績顯赫;但他「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即驕傲自大、目中無人,大局觀念較差。諸葛亮雖然用他擔任先鋒,卻並不那麼喜歡他,而他也確實難以勝任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執政重任。吳壹時任左將軍,封高陽鄉侯,是吳太后的哥哥,資格既老,又有國舅之尊;但吳壹雖然地位很高,且有戰功,卻缺乏把握全局的能力,也不宜作諸葛亮的接班人。
  除開魏延、吳壹二人,在諸葛亮的丞相府官屬中,地位最重要,又經過長期考察的,一是隨軍長史楊儀,二是留府長史蔣琬。楊儀才幹突出,辦事能力很強。建興三年(225),諸葛亮以他為參軍,署府事;建興五年(227),隨諸葛亮進軍漢中;建興八年(230),遷長史,加綏軍將軍。諸葛亮數出軍,楊儀常規畫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軍戎節度,取辦於楊儀。但他性狷狹,即性格狹隘,不能容人,並非協調文武,共濟危局之才。為此諸葛亮臨終時,儘管委楊儀以指揮全軍撤退的重任,卻沒有選他作接班人。
  相比之下,既忠於職守、辦事踏實,又品格高尚、具有雅量的蔣琬,才真是「社稷之器」。因此諸葛亮最終選定蔣琬為自己的接班人。正因為如此,在諸葛亮逝世,楊儀統率北伐大軍回到成都後,後主謹遵諸葛亮遺志,任命蔣琬為尚書令,總統國事;俄而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次年(建興十三年,235)又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使之正式成為蜀漢的最高官員(諸葛亮死後,蜀漢不再設丞相)。
  在選定蔣琬為接班人的同時,諸葛亮還將費禕列為接班人的後備人選。
  費禕(?~253),字文偉,江夏鄳縣(今河南信陽東北)人。初為太子舍人。後主即位,為黃門侍郎,遷侍中,為諸葛亮所器重。諸葛亮南征還,群僚於數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禕右,而諸葛亮特命費禕同載,由是眾人莫不易觀。諸葛亮北伐,留他與郭攸之、董允總攝宮中之事。後調他為參軍,先後遷中護軍、丞相司馬。諸葛亮曾屢次派遣他出使孫吳,他與孫吳君臣交往,氣宇軒昂,言辭得體,贏得孫權尊重,曾以寶刀相贈,從而有效地鞏固了蜀漢與孫吳的同盟關係。
  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重時,費禕正擔任丞相司馬。後主派尚書僕射李福前去探望諸葛亮,並詢問:「如公百年後,誰可任大事者?」諸葛亮推薦了蔣琬。李福又問:「蔣琬之後,誰可任者?」諸葛亮回答:「文偉可以繼之。」諸葛亮病逝後,費禕與姜維協助楊儀,率領蜀軍安全撤退,轉任後軍師。不久晉陞為尚書令,作為大將軍蔣琬的助手,負責處理日常政務。
  諸葛亮逝世時,蔣琬只能算中級官員(撫軍將軍,第五品;丞相長史,第六品)。驟然擔任執政大臣,他能夠勝任嗎?事實證明,蔣琬沒有辜負諸葛亮的信任和期待,很好地挑起了鞏固蜀漢政權的重擔。
  首先,處變不驚,穩定人心。蔣琬執政之初,蜀漢乍失棟樑,人心惶惶。此時由司馬懿率領的曹魏大軍尚在渭南一帶,隨時可能入侵漢中。孫吳增加巴丘(今湖南嶽陽)守軍萬人,一則防備魏軍乘虛進攻蜀漢,可能也有在蜀漢難以支撐時趁機奪取地盤的意圖。在這嚴峻的時刻,蔣琬處變不驚,從容鎮定,正如《三國誌·蜀書·蔣琬傳》所云:「時新喪元帥,遠近危悚。琬出類拔萃,處群僚之右,既無戚容,又無喜色,神守舉止,有如平日,由是眾望漸服。」針對強敵曹魏,他奏明後主,晉陞吳壹為車騎將軍,假節督漢中;司馬懿無隙可乘,只得退軍。針對孫吳的增兵,他下令增加白帝城一帶守軍,並遣右中郎將宗預往見孫權,重申聯盟抗魏的宗旨。這樣,就迅速安定了人心,穩定了政局。
  其次,發展經濟,安定民生。在政局基本穩定後,蔣琬以主要精力,努力安定民生,發展經濟,增強國力。早在蔣琬任廣都長時,就「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這是他一貫的執政原則,是一個政治家最重要的治國理念。在他執掌國政期間,更是堅持以安民為本,一以貫之。儘管史書記載非常有限,仍可看到他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
  一是集中人力,務農殖谷;
  二是重視人才,改進技術;
  三是發展蜀錦,增加收入;
  四是敦促後主,重視農業。
  《三國誌·蜀書·後主傳》有這樣一段:「建興十四年(236)夏四月,後主至湔,登觀阪,看汶水之流,旬日還成都。」(湔,山名,即今都江堰市西郊的玉壘山。觀阪,地名,在今都江堰市城西鬥雞台,下臨岷江,可俯瞰都江堰全貌。汶水,即今岷江。)整個《後主傳》中,記其外出視察者,僅此一條,而俯瞰都江堰,應該視為對農業與水利的重視。
  再次,審時度勢,調整戰略。面對魏強蜀弱的總體態勢,蔣琬大膽修正諸葛亮全力北伐的方針,以守邊為本,以靜制敵。
  一是轉移戰略大本營。延熙元年(238),蔣琬出屯漢中。延熙六年(243),他由漢中還屯涪縣(今四川綿陽),也就是將戰略大本營由漢中移至涪縣,大大節省了人力財力。《蔣琬傳》:「今魏跨帶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若東西併力,首尾掎角,雖未能速得如志,且當分裂蠶食,先摧其支黨。… …今涪水陸四通,惟急是應,若東北有虞,赴之不難。」
  二是積極籌劃東進戰役。《蔣琬傳》:「琬以為昔諸葛亮數闚秦川,道險運艱,竟不能克,不若乘水東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漢,沔襲魏興、上庸。會舊疾連動,未時得行。」儘管計劃未能實現,其設想仍是很有道理的。
  三是從容調度,迅速擊退曹魏大軍。延熙七年(即曹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曹魏大將軍曹爽率領十餘萬大軍進攻漢中。鎮守漢中的蜀漢鎮北大將軍王平守兵不滿三萬,與蔣琬表弟、護軍劉敏等同心協力,沉著應戰;蔣琬又命費禕率兵增援,曹爽「爭險苦戰,僅乃得過」,損失慘重。這一仗,蜀漢方面取得完勝。可以說,儘管蔣琬沒有在軍事上建立驚世奇功,但他卻無疑是蜀漢頭腦最清醒、最具戰略眼光的傑出領導人。總的說來,蔣琬穩重沉靜,堅持「以安民為本」的治國方針,把政務處理得井井有條。在他執政的十二年間(234~246),除了派姜維率領偏師攻襲曹魏涼州,以及延熙七年調兵抵禦曹魏大將軍曹爽之外,他基本上沒有發動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不打大仗,就大大減輕了民眾的兵役、勞役負擔,使民眾能夠安心從事生產,從而舒緩了民力,取得了保境安民的良好效果,使蜀漢的國力有所恢復和發展。
  蔣琬能夠成為繼諸葛亮之後的蜀漢賢相,與他善於處理君臣關係,協調執政團隊,團結同僚是分不開的。
  在人們心目中,蜀漢後主劉禪非常「笨」,但他決非一無是處。衡量一國之君的好壞,不是看其個人才幹如何,而主要應看兩條:其一,國家是否安定,政治是否清平;其二,君臣關係是否正常。梁武帝博學多通,才華出眾,但賦斂苛重,忠奸不分,晚年佞佛,一手造成侯景之亂,以致黎民塗炭,自己也被餓死,實在難逃昏君之責;隋煬帝天資聰穎,文武兼備,但窮奢極侈,橫徵暴斂,濫殺大臣,導致天下大亂,更是不折不扣的暴君。劉禪作為一國之君,最大的毛病是「平庸」,無所作為;最大的優點則是「安於君位」,沒幹什麼突出的壞事。與歷史上形形色色的昏君、暴君相比,他的表現還不算太差,堪稱「庸主」的典型。
  就君臣關係而言,曹魏後期,司馬氏靠政變上台,又以陰謀詭計和殘暴手段壟斷權力,其與曹魏皇室之間,全無信義可言:架空少主,威逼太后,兩度廢立,甚至悍然殺害皇帝,血濺宮廷;而被害的魏主曹髦則留下一句千古名言:「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吳國末帝孫皓在位期間,對大臣視若僕隸,任意殘害:丞相濮陽興、左將軍張布定策迎立他為帝,僅僅四個月後,他就殺了二人,可謂恩將仇報;右丞相萬彧在他為烏程侯時即與之交好,最早建言迎他為帝,卻因進諫被責而自殺;中書令賀邵屢次進諫,引起他不滿,邵中風,口不能言,被他懷疑裝病,拷打得體無完膚,終被殺害;侍中韋昭有良史之才,因撰寫《吳書》時堅持據實而書,竟被下獄,亦遭殺害… …他殺人還常常花樣翻新:或鋸人之頭,或剝人之面,或鑿人之眼。如此獸行,自然使君臣關係極其緊張。相比之下,劉禪在位期間,與大臣的關係顯然要好得多。
  歷史上劉禪的在位期間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時期:前期,即諸葛亮輔政時期(223~234);中期,即蔣琬、費禕執政時期(234~253);後期,即黃皓由干政到專權時期(253~263)。在這三個時期中,劉禪基本上能守君道,優禮大臣;即使後期昏庸日甚,也幾乎未見殘害大臣之事。
  蔣琬總統國事時,劉禪當皇帝已有十二年,早就可以自己作主了;但他並不獨斷專行,對蔣琬、費禕這兩位執政大臣仍然十分尊重。蔣琬從延熙元年(238)出屯漢中,到延熙九年(246)卒於涪城,在外達八年之久;費禕從延熙八年(245)起,兩度出屯漢中,後又駐紮漢壽(原名葭萌,今四川廣元市昭化鎮),直至延熙十六年(253)被刺,在外時間也長達六年。然而,自蔣琬及費禕,雖自身在外,慶賞刑威,皆遙先咨斷,然後乃行,其推任如此。蔣琬沒有諸葛亮那樣的地位和威望,卻能輔佐後主劉禪十二年之久,君臣關係一直良好,頗為難得。
  蔣琬不僅處理君臣關係是成功的,而且擁有一個好的執政團隊。這首先表現在蔣琬與費禕的和衷共濟。
  費禕與蔣琬年資相近。後主即位時,蔣琬為丞相東曹掾,費禕則為黃門侍郎;蔣琬提拔為丞相參軍,費禕已遷侍中;諸葛亮逝世前,蔣琬為丞相留府長史,費禕則為丞相司馬。諸葛亮挑選的接班人,蔣琬排名第一,費禕次之。當後主遵照諸葛亮遺言,任命蔣琬為尚書令,總統國事時,費禕轉任後軍師。
  對此費禕沒有絲毫不服,而且對自以為才能超過蔣琬,因沒能執掌國政而大發牢騷的楊儀加以規勸。不久,蔣琬陞遷為大將軍,費禕則晉陞為尚書令,作為蔣琬的助手,負責處理日常政務。他十分尊重蔣琬,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職責。延熙二年(239),蔣琬進位為大司馬。四年後,費禕升任大將軍、錄尚書事,與蔣琬共同執政。
  對於費禕,蔣琬也非常尊重。二人性格、風度有所不同:「蔣琬方整有威重,費禕寬濟而博愛」;蔣琬以穩重嚴整見長,費禕則以敏捷幹練著稱。但他們能夠優勢互補,精誠合作,每有大事,必充分協商。延熙七年擊退魏軍後,蔣琬堅持將自己兼任的益州牧一職讓給費禕。蔣琬逝世後,費禕自然成為蜀漢的頭號大臣。
  在蔣琬、費禕執政期間,董允也發揮了重要的輔助作用。
  董允(?~246),字休昭,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東北)人。董和之子。董和在劉璋手下曾任益州郡太守,執法嚴謹,為政清廉,深得民眾擁戴。劉備奪取益州後,任命他為掌軍中郎將,與諸葛亮共同負責處理左將軍大司馬(劉備當時的主要官銜)府事務。他勤於國事,為人坦誠,事有不妥,能與諸葛亮反覆磋商,深得諸葛亮稱讚。
  董允繼承家風,年輕時即與費禕齊名。初為太子舍人;後主即位,遷黃門侍郎,頗得諸葛亮信任。諸葛亮北伐,留他與郭攸之、費禕總攝宮中之事。不久費禕調任丞相參軍,董允遷侍中,領虎賁中郎將,統宿衛親兵。由於郭攸之性格溫順,而董允忠直敢言,諫諍後主過失的責任實際上都落在他的肩上。
  董允處事為防制,甚盡匡救之理。… …後主益嚴憚之。… …後主漸長大,愛宦人黃皓。皓便辟佞慧,欲自容入。允常上則正色匡主,下則數責於皓。黃皓畏允,不敢為非。熙七年(244),董允以侍中守尚書令,為大將軍費禕副貳,與蔣琬、費禕並為蜀漢重臣。延熙九年(246)卒。此後,陳祗為侍中,與黃皓內外勾結,千方百計討好後主,黃皓才開始干預政事,進而逐步專權,使朝政日非,終至亡國。因此,蜀漢民眾無不追思董允。《華陽國志·劉後主志》讚許道:「(董)允立朝,正色處中,上則匡主,下帥群司。於時蜀人以諸葛亮、蔣(琬)、費(禕)及允為『四相』,一號『四英』。」
  蔣琬還秉承諸葛亮的人才思想,善於發現和使用人才,使一批德才兼備之士成為蜀漢的棟樑之材。
  (1)對姜維的重用。姜維(202~264),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人。原為魏國中郎(《三國演義》誤為「中郎將」),參天水郡軍事。建興六年(228)春,諸葛亮首次北伐,姜維歸蜀,時年二十七,從此深受諸葛亮信任,得到精心培養。蔣琬執政後,把姜維晉陞為右監軍、輔漢將軍,統諸軍,進封平襄侯。延熙六年(243),又把姜維晉陞為鎮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承擔聯絡羌、胡,圖取曹魏涼州的重任。蔣琬逝世後,費禕繼續重用姜維。延熙十年(247),姜維升任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費禕逝世後,姜維又於延熙十九年(256)進位大將軍,成為蜀漢最高官員。
  (2)對鄧芝、王平、馬忠等人的重用。
  鄧芝(?~251),字伯苗,義陽新野(今河南新野南)人。後主即位不久,鄧芝出使孫吳,順利恢復同盟關係,被孫權評價為:「和合二國,唯有鄧芝。」諸葛亮北住漢中,以鄧芝為中監軍、揚武將軍。蔣琬執政後,將鄧芝晉陞為前軍師、前將軍,領兗州刺史,封陽武亭侯,不久為督江州,鎮守蜀漢東面疆域。延熙六年(243),又將他晉陞為車騎將軍,系方面大員中地位最高者。他「賞罰明斷,善恤卒伍」⑿,不僅保證了蜀漢東面疆域的完整,而且維護了與孫吳的友好關係。
  王平(?~248),字子均,巴西宕渠(今四川渠縣東北)人。街亭之戰後,王平受到諸葛亮的賞識,遷後典軍、安漢將軍。蔣琬執政後,車騎將軍吳壹住漢中,王平領漢中太守,協助吳壹把守蜀漢的北大門。建興十五年(237),進封安漢侯,代吳壹督漢中。延熙元年(238),蔣琬住沔陽,王平又任前護軍,署琬府事。延熙六年(243),蔣琬還住涪,拜王平前監軍、鎮北大將軍,統漢中。儘管他「所識不過十字,而口授作書,皆有意理。使人讀《史》、《漢》諸紀傳,聽之,備知其大義,往往論說不失其指。遵履法度,言不戲謔」,以兢兢業業的精神保證了蜀漢北境的安全。
  馬忠(?~249),字德信,巴西閬中(今四川閬中)人。他才幹優卓,劉備伐吳敗退永安,一見馬忠便非常賞識。建興三年(225),諸葛亮南征,以馬忠為牂牁太守。建興八年(230),召為丞相參軍,協助長史蔣琬署留府事,並兼領益州治中從事。自建興十一年(233)起,一直鎮守南方,深受諸葛亮器重。蔣琬執政後,馬忠由奮威將軍晉陞為安南將軍;延熙五年(242),再晉陞為鎮南大將軍。他「寬濟有度量… …處事能斷,威恩並立」,維護了蜀漢後方的安定。
  《三國誌·蜀書·王平傳》云:「是時,鄧芝在東,馬忠在南,王平在北境,咸著名跡。」可見蔣琬用人,各得其所。蔣琬之所以能夠做到善於用人,人盡其才,與他本人廣闊的胸襟、豁達的氣度是密不可分的。
  東曹掾楊戲性情簡傲,態度不恭,與蔣琬說話不大恭敬,「琬與言論,時不應答。」蔣琬卻毫不計較。「或欲搆戲於琬曰:『公與戲語而不見應,戲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從後言,古人之所誡也。戲欲贊吾是耶,則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則顯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戲之快也。』」據《三國誌·蜀書·楊戲傳》記載:「延熙二十年(257),隨大將軍姜維出軍至芒水。戲素心不服維,酒後言笑,每有傲弄之辭。維外寬內忌,意不能堪,軍還,有司承旨奏戲,免為庶人。」相較之下,蔣琬的胸襟,確實難以企及。
  督農楊敏曾指責蔣琬:「作事憒憒,誠非及前人(按:指諸葛亮)。」有人要懲辦楊敏,蔣琬卻泰然自若地說:「吾實不如前人,無可推也。」後來楊敏因事下獄,許多人擔心他會被處死,蔣琬卻秉公論斷,使楊敏得免重罪。蔣琬執政十二年,邊境無虞,邦家和一,成就十分突出。
  論政績,論品格,蔣琬不愧為諸葛亮的接班人;論歷史地位,他應該高於姜維;而要論判斷形勢的正確和處理國政的得當,他更是明顯高出姜維一籌。蔣琬的功業品格,特別是他「以安民為本」的執政理念,永遠垂范後世。
  蔣琬、費禕連續執政達十九年之久,佔了蜀漢四十三年歷史的將近一半,構成蜀漢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然而,《三國演義》對這一重要時期卻一筆帶過,這是一個明顯的缺陷。儘管羅貫中在《演義》第105回中寫到劉禪「依孔明遺言,加蔣琬為丞相、大將軍,錄尚書事」(按:蔣琬未任丞相,《演義》有誤),卻基本上沒有描寫蔣琬的政績。對於費禕、董允,更缺乏正面描寫。第107回寫到司馬懿誅滅曹爽集團,夏侯霸投奔蜀漢後,姜維欲藉機伐魏,「尚書令費禕諫曰」云云,似乎費禕位在姜維之下,更不準確。此時(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費禕為大將軍,而姜維為衛將軍,位在費禕之下。由於《演義》在內容安排上輕重失當,具體描寫又時有不確之處,而絕大多數讀者並未讀過史書《三國誌》,以致許多人竟不知道蔣琬、費禕是諸葛亮選定的接班人,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