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漢朝騎兵直搗匈奴祭天聖地

漢朝騎兵直搗匈奴祭天聖地

  在馬邑之戰後﹐衛青向漢武帝提出了教訓便是﹐兵貴精不貴多﹐兵多容易造成調度協調出現問題﹐而且人多嘴雜容易洩露軍事機密﹐不利於軍事部署。於是﹐漢武帝便授予了衛青權宜之計﹐開始擴充牧場﹐馴養馬匹﹐訓練士兵﹐這裡要以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的一次戰役說起。
  漢武帝雖然聽信了衛青的騎兵戰略﹐但是作為一名登上將位的新貴﹐並沒有在朝野中取得支持﹐因此﹐衛青所率領的僅僅只是所統領的萬餘軍騎。元光六年﹐西漢首次對匈奴的主動出擊﹐衛青打擊朔方(北方)匈奴祭祀祖先的龍城﹐次年改元元朔。匈奴興兵南下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漢武帝任命衛青為車騎將軍﹐率領一萬騎兵﹐迎擊匈奴。漢武帝分派四路出擊。車騎將軍衛青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治代縣﹐今山西大同、河北蔚縣一帶)﹐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出兵。四路將領各率一萬騎兵。衛青首次出征﹐果敢冷靜﹐深入險境﹐直搗匈奴祭天聖地龍城﹐首虜700人﹐取得勝利。另外三路﹐兩路失敗﹐一路無功而還。此次出兵﹐公孫賀一無所得;公孫敖損失七千騎兵;李廣兵敗被俘﹐最後逃回。四路人馬中唯獨首次出征的衛青﹐英勇善戰﹐直搗龍城(匈奴祭掃天地祖先的地方)﹐斬首700餘人﹐取得勝利。漢武帝看到只有衛青勝利凱旋﹐封衛青為關內侯。龍城之戰是自漢初以來對戰匈奴的首次勝利﹐為以後漢朝的進一步反擊打下了良好的人心基礎。
  在龍城之戰中﹐漢軍統領公孫敖、李廣因戰獲罪﹐被罷官奪爵﹐實際上已經促成了漢軍將領了一次大清洗﹐以往挺李挺公孫派被迫收斂了勢力﹐而衛青的理論初步得到了驗證﹐那就是漢軍騎兵不叫做騎兵﹐而是騎在馬上的步兵﹐漢軍的騎將也不是騎將﹐只是用指揮步兵的方式來指揮騎兵。於是衛青便借鑑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方式﹐吸取了其中的經驗﹐重新對漢軍進行了整編。衛青接任騎兵統帥後﹐第一件事便是提拔匈奴騎將趙信﹐對其給予充分的信任﹐並且放權讓其選撥部屬中的匈奴騎兵作為漢軍的訓練教官。趙信與君臣單于有殺父之仇﹐因報仇心切而投靠於漢庭﹐對於一力反擊匈奴的漢庭可謂盡心盡力﹐著力於為漢庭訓練精銳騎兵。
  於是﹐在這一兩年期間內﹐漢軍得到了極速的成長與強化﹐而衛青也得到了一支趁手的打擊力量。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匈奴以五萬騎南襲﹐大舉入侵上谷、漁陽﹐先攻破遼西﹐殺死遼西太守﹐又打敗漁陽守將韓安國﹐劫掠百姓兩千多人。武帝派李息從代郡出擊﹐衛青率大軍進攻匈奴盤踞的河南地(黃河河套地區)﹐採用「迂迴側擊」的戰術﹐西繞到匈奴軍的後方﹐迅速攻佔高闕(今內蒙古杭錦後旗)﹐切斷了駐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同單于王庭的聯繫。而後衛青又率精騎﹐飛兵南下﹐進到隴縣西﹐形成了對白羊王、樓煩王的包圍。漢軍活捉敵兵數千人﹐奪取牲畜數百萬之多﹐控制了河套地區。
  因這一帶水草肥美﹐形勢險要﹐武帝在此修築朔方城﹐設朔方郡、五原郡﹐從內地遷徙十萬人到那裡定居﹐還修復了秦時蒙恬所築的邊塞和沿河的防禦工事。解除了匈奴騎兵對長安的直接威脅﹐也建立起了進一步反擊匈奴的前方基地。此仗漢軍全甲兵而還﹐衛青立有大功﹐被封為長平侯﹐食邑3800戶。蘇建、張次公以校尉從衛將軍有功﹐封平陵侯、岸頭侯。
  在此次戰役中﹐衛青採用戰略大迂迴的戰術﹐分割包圍了匈奴軍隊﹐避實擊虛的打擊了匈奴的弱側﹐漢軍全甲而回﹐自此可以看出﹐漢軍的騎兵戰鬥力已經達到了與匈奴軍隊一樣的程度了。即﹐騎射兵﹐這一點從漢軍的「全甲歸來」可以看出﹐此時的漢軍已經變成了一支騎射部隊﹐弓騎兵與鐵騎兵不一樣﹐弓騎兵更加的彪悍與具有機動力﹐這主要是戰術指揮上的問題了。鐵騎兵側重於衝擊﹐即利用鐵甲騎兵的衝擊慣性衝破地陣﹐類似於現代的裝甲部隊攻擊方式﹐在戰鬥上﹐傾向於結陣﹐衝鋒﹐砍殺﹐等硬碰硬戰略。但是弓騎兵則完全不同﹐弓騎兵在進攻的時候依靠馬腿﹐在馬背上快速移動﹐然後向步兵發起攻擊﹐步兵為了防止被騎兵追殺會採取接陣抗騎的戰鬥陣型﹐於是﹐步兵的被攻擊目標就增大了﹐弓騎兵就此採取騎射的戰術﹐用弓箭遠程射殺陣中步兵。由於弓騎兵騎在馬上﹐遊動速度快﹐散形衝鋒時﹐步兵的弓箭很難射中馬背上的騎兵﹐反之﹐弓騎兵則很容易射殺聚集在一起的步兵。得益於弓騎兵﹐漢軍可以以游騎迂迴到匈奴後方﹐再以騎射消滅準備不足的匈奴軍民﹐否則﹐即便漢軍如何精銳﹐相打無好手﹐也無法避免殺人一萬自損三千的結局。
  收復河套草原是漢軍對戰匈奴的一次戰略轉折點﹐從此﹐壓在漢都長安上的一把利劍被拔除﹐自此﹐漢武帝無需在首都長安布下重兵防守﹐轉而將戰線拉往邊疆﹐自此﹐對匈奴的戰略便發生了調整﹐即從防守反擊到戰略出擊。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電視劇(漢武大帝)衛青見漢武帝最後一面的時候正是讓人淚流滿面從他進皇宮的時候被人擁戴就看得出在軍中的威望。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