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性病診斷標準和處理原則 1/2

性病診斷標準和處理原則 1/2


發布: 2010-1-15 | 來源:panjk.com

 我國現行的"性病診斷標準與治療方案(暫行)"是衛生部1991年頒布的。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此方案已顯不足。許多新的實驗室方法逐步替代了陳舊的方法;一些新藥的問世,已顯示出比老藥更好的療效;某些性病病原體對抗生素產生耐藥,使臨床藥物的選擇也發生了改變。此外,不少地區存在性病診斷和治療不規範的混亂狀況。為了提高我國性病的防治工作水平,更好地指導全國性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工作,衛生部委托性病專家咨詢委員會組織多年從事性病臨床診斷、治療和科研的專業人員, 參照已頒布的淋病、梅毒和艾滋病的國家標準、軟下疳的衛生部行業標準、衛生部印發的非淋菌性尿道炎(宮頸炎)、尖銳濕疣、生殖器皰疹和性病性淋巴肉芽腫等的診療規範和國外的有關標準, 制訂了《性病診斷標準和處理原則》。本標準將在實踐中積累經驗、不斷完善,作為各級各類從事性病防治工作的廣大醫務人員在性病診療、疫情報告、科研和預防工作中的指南。文末所附推薦的性病治療方案,各地可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選用。我們相信,本標準的執行將把我國性病防治工作逐步納入規範化管理的軌道。 全國性病麻風病控制中心 二OOO年七月二十日 非淋菌性尿道炎(粘液膿性宮頸炎)診療規範(試行) [nongonococcal urethritis(mucopurulent cervicitis),NGU(MPC)] 1. 診斷標準 NGU及MPC的診斷應根據臨床及實驗室檢查結果綜合分析。

  1.1 接觸史 患者有非婚性接觸史或配偶感染史。

  1.2 臨床表現 潛伏期平均為1∼3周。男性病人表現為尿道炎,常有尿痛或尿道分泌物。尿痛的程度比淋病輕,有時僅表現為尿道的刺痛和癢。尿道分泌物常為漿液性或粘液膿性,較稀薄,量也較少。女性病人有尿急、尿痛等尿道炎癥狀,但主要為宮頸內膜炎。宮頸有充血、水腫、觸之易出血、黃色粘液膿性分泌物增多以及下腹部不適等癥狀。但也有相當數量的病人癥狀輕微或無任何臨床癥狀。

  1.3 實驗室檢查 用塗片、培養檢查,無淋病奈瑟菌的證據。男性尿道分泌物革蘭染色塗片檢查可見多形核白細胞,在油鏡(1000倍)下平均每視野≥5個為陽性。晨起首次尿或排尿間隔3∼4小時的尿液(前段尿15ml)沈渣在高倍鏡(400倍)視野下,平均每視野≥15個多形核白細胞有診斷意義。或者男性病人<60歲,無腎臟疾病或膀胱感染、無前列腺炎或尿路機械損傷,但尿白細胞酯酶試驗陽性者也可診斷為NGU。女性宮頸粘液膿性分泌物,黃色,在油鏡(1000倍)下平均每視野多形核白細?gt;10個有診斷意義(但應除外滴蟲感染)。 目前由於對衣原體的培養和診斷試劑盒的使用尚無條件或不夠規範,臨床實驗室診斷中只需見到有炎癥細胞(多形核白細胞)並排除淋球菌感染即可作出診斷。

  1.4 病例分類 1.4.1 報告病例 具備1.1,1.2及1.3各項指標。

  1.4.2 確診病例 經實驗室檢查,可證實有沙眼衣原體或其他致病的病原體。

  2. 處理原則 2.1 治療原則 2.1.1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2.1.2 及時、足量、規則治療; 2.1.3 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案; 2.1.4 同時治療性伴; 2.2 判愈與預後 病人的自覺癥狀消失。男性病人無尿道分泌物,尿沈渣無白細胞;女性病人宮頸內膜炎臨床表現消失。在判愈時,一般可不作病原體檢查。 NGU(MPC)經及時正規治療,預後良好。如病人經治療但癥狀持續存在,或癥狀消失後又出現,最可能的原因是其性伴未經治療,發生再感染,或是由於引起尿道炎或宮頸炎其他原因的存在,應勸告病人複診以查明原因。

  2.3 管理及預防:要加強防治性病的宣傳教育,早期發現患者並給予有效治療。加強性伴通知,在高危人群中進行篩查,發現和治療患者。 加強對患者的管理。在患病期間不從事可能擴散疾病的職業,如保育員、護理及浴室工作等。在醫院及托兒所等處如發現工作人員患病及入托幼兒有外陰陰道炎,要註意觀察。為防止間接傳染應分開使用體溫表,對浴室、毛巾及床單等應進行消毒。 為預防感染,性伴任何一方染有本病未徹底治愈之前,應避免性生活,並應嚴格分開使用毛巾、臉盆、床單等可致傳染的物品;汙染物可煮沸消毒。 個人預防可用避孕套。 尖銳濕疣診療規範(試行) (condyloma acuminatum)

 1. 診斷標準 1.1 接觸史 有非婚性接觸史、配偶感染史或間接感染史。 1.2 臨床表現 1.2.1男性及女性在生殖器、會陰或肛門周圍,偶見口腔、乳房等處出現多個粉紅色、灰白色或灰褐色丘疹或乳頭狀、雞冠狀或菜花狀高起的贅生物。少數呈乳頭瘤樣增殖的巨大型尖銳濕疣,即Buschke-Loewenstein巨大型尖銳濕疣。 1.2.2 癥狀 自覺有癢感、異物感、壓迫感或疼痛,常因皮損脆性增加而出血。女性可有白帶增多。 1.2.3女性患尖銳濕疣應與假性濕疣(絨毛狀小陰唇),男性應與珍珠樣陰莖丘疹相區別。男性及女性還要與扁平濕疣、鮑溫樣丘疹病、生殖器汗管瘤等相鑒別。 1.2.4 用5%醋酸液塗抹皮損處,3∼5分鐘後變白。 1.3 實驗室檢查 1.3.1 皮損活檢 有HPV感染的特征性凹空細胞的組織病理學變化特點。 1.3.2 必要時在皮損活檢中用抗原或核酸檢測顯示有HPV。常見的是HPV6、11型,少見為HPV16、18型。 1.4 病例分類 1.4.1 報告病例 具備1.1及1.2指標 1.4.2 確診病例 具備1.1,1.2及1.3中的任何一項指標。

  2. 處理原則 2.1 治療原則 2.1.1註意患者是否同時有淋球菌、衣原體、支原體、滴蟲、黴菌等病原體感染,如有,應同時治療。 2.1.2 患者配偶與性伴若有尖銳濕疣或其他性病,應同時治療。 2.1.3 治療期間避免性生活。 2.2 判愈及預後 判愈標準是去除增生疣體,尖銳濕疣預後一般良好,但複發率較高。 2.3 管理及預防 2.3.1 尖銳濕疣每例患者只應報告一次。過去未曾診斷的患者首次診斷時應當報告。 2.3.2 尖銳濕疣患者應避免性生活,或使用避孕套,以防傳染給配偶。 2.3.3 患者應及早治療。 2.3.4 嚴格遵守一夫一妻制是預防本病的最佳方法。 性病性淋巴肉芽腫診療規範(試行) (lymphogranuloma venereum,LGV)

  臨床診斷:根據2.1、2.2進行,2.3.1只作參考,但應符合:(1) 發生在7天以上的潰瘍,用暗視野顯微鏡檢查潰瘍組織液查不到梅毒螺旋體,或梅毒血清學試驗陰性;(2)臨床上排除潰瘍為單純皰疹病毒(HSV)感染,或HSV培養陰性。 確診病例:符合2.1、2.2和2.3.2條件的病例。

  3. 治療原則 應遵循及時、足量、規則用藥的原則,根據不同的病情采用相應的治療方案(見附錄B)。註意在未排除梅毒硬下疳之前不要應用能掩蓋梅毒診斷的藥物。治療期間應避免性生活,如性伴如有感染的可能,應同時接受治療。療後應進行隨訪判愈。

  4. 臨床治愈 判愈時,應根據臨床和病原學檢查,一般兩者是一致的,如病原體持續存在應判未愈。臨床上開始治療後7∼14天,潰瘍疼痛減輕、膿液消失,一般在28天內上皮再生完全愈合。橫痃的愈合需時稍長。少數患者由於病原體存在,在治療的10天內原損害部位可有複發。而再感染一般發生在新的性接觸之後,通常損害發生的新的部位。

  5. 管理及預防 加強性病防治宣傳教育,減少傳染及播散。早期發現病人給予合理治療並註意耐藥菌株的出現。要追蹤病人的傳染源及接觸者,對患者發病前10天內的性接觸者,不論其有無癥狀,均應同時接受治療。特別要註意在高危人群中發現病人。在軟下疳多發地區,可開展生殖器潰瘍的病征處理。在疾病未徹底治愈之前,除避免性生活外,註意個人衛生,分開使用毛巾、面盆、浴盆、床單等可致傳染的媒介物品,汙染物可煮沸消毒。個人預防可使用避孕套。

  其標準有二:臨床及血清治愈。 5.1 臨床治愈:一期梅毒(硬下疳)、二期梅毒及三期梅毒(包括皮膚、粘膜、骨骼、眼、鼻等)損害愈合消退,癥狀消失。 以下情況不影響臨床治愈的判斷: 5.1.1 繼發或遺留功能障礙(視力減退等)。 5.1.2 遺留疤痕或組織缺損(鞍鼻、牙齒發育不良等)。 5.1.3 梅毒損害愈合或消退,梅毒血清學反應仍陽性。 5.2 血清治愈:抗梅治療後2年以內梅毒血清學反應(非梅毒螺旋體抗原試驗,如VDRL、RPR、USR試驗)由陽性轉變為陰性,腦脊液檢查陰性。 一期梅毒(硬下疳初期),血清反應為陰性時已接受充足抗梅治療,可以不出現陽性反應,這種情況不存在血清治愈的問題。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