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乾隆國舅高恆建五亭橋迎皇帝南巡因貪入獄病死

乾隆國舅高恆建五亭橋迎皇帝南巡因貪入獄病死

  乾隆三十三年(1768),揚州發生了一件驚天大案,幾任兩淮巡鹽御史私自超發鹽引、從中剋扣和提留引銀達一千多萬兩之事曝光。乾隆大怒,下令嚴查,許多官吏和大鹽商都被抓捕至北京問罪,其中國舅、曾任兩淮巡鹽御史、時任總管內務府大臣的高恆被處以極刑,這就是著名的「兩淮鹽引案」。
  高恆,滿洲鑲黃旗人,名門之後,皇親國戚。其父親高斌官文淵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內大臣、吏部尚書、直隸總督、南河總督等,其妹妹是乾隆帝的妃子,封慧賢皇貴妃。乾隆二十二年(1757),高恆出任兩淮巡鹽御史。直至三十年(1765),掌管兩淮鹽政達八年之久。
  高恆到任當年,為了迎接乾隆南巡,即自己出資,僱請能工巧匠設計建造了五亭橋。據《揚州畫舫錄》記載,乾隆二十二年,高御史開蓮花埂新河抵平山堂,兩岸皆建名園。北岸構白塔晴雲、石壁流淙、錦泉花嶼三段,南岸構春台祝壽、筱園花瑞、蜀岡朝旭、春流畫舫、尺五樓五段。「高恆不僅建造了五亭橋,而且還重建了虹橋。高恆的這些所作所為應該說是為揚州辦成了幾件好事,有功於揚州。」然而,功歸功,過歸過。高恆又是「兩淮鹽引案」中受到最嚴厲懲處的一位官員。
  原來高恆在任兩淮巡鹽御史期間,令鹽商每一引鹽抽銀三兩為公家用錢,這筆銀子他中飽私囊,沒有報告戶部。乾隆三十三年(1768),兩淮巡鹽御史尤拔世奏報高恆貪污弊端,乾隆帝命罷高恆官,並命嚴查此案。眾多鹽商告發,高恆貪污連年上貢和準備皇帝南巡的銀子計467萬餘兩。乾隆帝命刑部審理,事實清楚,證據確鑿。乾隆帝諭旨:「高恆受鹽商賄金,伏誅。相關官員,定罪有差。」大學士傅恆請求皇帝念在死去慧賢皇貴妃的情分上,姑免其死。乾隆帝曰:「如皇后兄弟犯法,當奈何?」傅恆於是不敢再多言。高恆因此伏法,兩淮鹽運史盧見曾鋃鐺入獄,後病死在獄中。江春亦因此案「就逮京師」。
  揚州學者王偉康查閱有關資料後發現,乾隆年間人袁枚曾述及此案:「公(江春)慨然一以身當。廷訊時唯叩頭引罪,絕無牽引。上(乾隆帝)素愛公,又嘉其臨危不亂,有長者風,特予赦免。」
  這一案件的查辦過程,電視劇《大清鹽商》進行了藝術再現。劇中,兩淮巡鹽御史阿克占來到京城面見乾隆帝,乾隆帝令阿克佔在半年之內,必須將鹽引案查個水落石出。乾隆帝南巡揚州即將起駕回京,臨走前對阿克占追查鹽務虧空不得力而大為光火,再次責令阿克佔半年內查清鹽引案,並要求宰相和珅助阿克占一臂之力,扳倒牽涉鹽引案的朝廷重臣。乾隆帝回京後,阿克占按照密旨,順籐摸瓜,以兩淮鹽運使盧德恭的家奴於林為突破口,將盧德恭以貪腐之罪投入了大牢。盧德恭在獄中向阿克占的師爺何思聖哭訴自己的生平,總結了自己的一生,並如實供出了涉及鹽引案的官員層級和貪污的數額,國舅高恆乃貪腐之首。阿克占經過深思熟慮,將高恆案情上奏給朝廷,得知案情後的乾隆帝大發雷霆。高恆、盧德恭被繩之以法,斬首示眾。行刑時,乾隆帝命三品以上官員到場觀看,以儆傚尤。
  李友仁認為,相對於史書記載,《大清鹽商》又進行了藝術處理。
  第一,《大清鹽商》中眾多人物,江春、尤拔世、盧見曾、鄭板橋、金冬心等原型,以汪朝宗、阿克占、盧德恭、鄭冬心等取而代之。有真名實姓的,除了乾隆、和珅,只有高恆。
  第二,《大清鹽商》洋洋灑灑34集中,重要人物高恆自始至終一直沒有露面。
  第三,不再增加大學士傅恆這樣一個人物,也未通過其他人口中說出,在乾隆面前為高恆求情的是傅恆,而改為和珅。
  第四,盧德恭亦被斬首,其實,其原型盧見曾病死在獄中。
  第五,汪朝宗等鹽商未受案件的牽連,乾隆對和珅說:「這件事不能算在鹽商的頭上」。
  第六,乾隆念在慧賢皇貴妃的分上,竟然為伏法的高恆超度。第30集中,乾隆手敲木魚,對和珅說:「和珅,高恆走了,朕替他念卷經,超度超度他,畢竟是皇貴妃的哥哥。」刻畫出法歸法、理歸理、情歸情,乾隆帝亦有些許人情味的另一面。
  因為高恆未露面,我們不知道他身陷囹圄,想了些什麼,又說了些什麼。好在劇作家精心為獄中的盧德恭擬了長長的一大段台詞,這是貪官的「反思」,也是貪官的「懺悔錄」,頗發人深省,對時下的重拳反腐啟迪極大。
  「兩淮預提鹽引虧空案」,被稱為「乾隆朝三大貪污案之一」,曾掌管揚州鹽政的高恆作為皇帝的小舅子,由於貪污甚巨,遭到秋後處決的命運。揚州清史專家王章濤對這段歷史頗有研究,他說:「由於涉案人員不少是旗人、大員,還有皇親國戚,此案影響甚大,對乾隆也是一個考驗。」隨著案情的深入,乾隆連下8道諭旨要求徹查,儘管有許多官員和貴妃求情,但乾隆不為所動,大義滅親。

TOP

其實皇帝巡視的機會不是常有的,所以能貪就會貪
這是官場的常態,就算是現代也應該沒多少正廉的人吧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