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揭秘虞姬為何寧死不入劉邦漢宮

揭秘虞姬為何寧死不入劉邦漢宮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這是虞姬在自刎殉情前吟誦的一首五言詩,也成為這位秦末漢初絕代佳人的千古絕唱。那麼,虞姬為何要在那時那刻拔劍自刎?這首短短二十個字的五言詩反映了虞姬當時怎樣的複雜感情?她是在為自己的夫君項羽殉情,還是擔心兵敗被俘後慘遭劉邦的蹂躪?
  虞姬,為西楚霸王項羽的愛姬。據有關史料記載,虞姬是一個才貌雙全的女子,不僅美麗,其舞姿也是楚楚動人,還有她的雙劍,揮舞得輕盈如水、快速如風。公元前209年,項羽幫助叔父項梁起義反秦,虞子期是項羽軍中的一名戰將,而虞姬則是虞子期的妹妹,她愛慕年輕勇猛的項羽,甘願一生跟隨南征北戰。巨鹿一戰,項羽聲名遠播。不久便進入關中,自立為西楚霸王。在連年的征戰中,虞姬始終與項羽形影不離,兩人感情十分融洽。
  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爭奪天下,項羽被劉邦兵困在垓下。幾番突圍失敗,兵孤糧盡。楚營裡的將士夜晚又聽到四面楚歌,以為楚地盡失,紛紛逃跑。項羽看見大勢已去,心如刀絞。他與虞姬兩人飲酒帳中,不由悲傷地唱起了《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聲蒼涼悲壯,情思繾綣悱惻。項羽這位一生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竟也流露出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哀歎。看到項羽如此悲傷,虞姬淒然拔劍起舞,含淚唱起《和垓下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虞姬唱罷,拔劍自刎。虞姬的香消玉殞,讓項羽悲痛萬分。倉促間,他草草掩埋了虞姬。隨即,項羽率領八百騎兵連夜突圍而出,一直被漢軍追至烏江,烏江亭長勸說項羽渡過烏江,以圖東山再起。但項羽卻說:「已無顏面再見江東父老。」然後,率領二十八名江東子弟兵執短兵器和殺來的漢軍再次拚殺。最終項羽無法突圍,自盡於烏江邊上。項羽和虞姬雙雙自盡便給後世留下了「霸王別姬」的淒美故事。
  這令天地動容的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國文學的字裡行間,定格在中國戲曲的舞台上,成為中國古代最經典、最蕩氣迴腸的愛情傳奇之一。然而,從虞姬的《和垓下歌》還應該看到很重要一點,虞姬深知劉邦的為人,項羽兵敗後,她擔心自己成為漢軍的俘虜,那樣,就有慘遭劉邦蹂躪的危險。「賤妾何聊生」一句,真實生動地反映了虞姬處於生死之際的複雜感情。而虞姬這種寧願死也不願意成為劉邦戰利品的複雜感情,被清朝一位詩人演繹得淋漓盡致:「君王意氣盡江東,賤妾何堪入漢宮;碧血化為江邊草,花開更比杜鵑紅。」而清朝詩人何溥的《虞美人》也表達了同樣的意蘊:「遺恨江東應未消,芳魂零亂任風飄,八千子弟同歸漢,不負君恩是楚腰。」
  據《情史·情貞類》記載虞姬和歌之後遂自刎。姬葬處,生草能舞,人呼為虞美人草。古往今來,還有比「虞美人草」更為動聽的名字嗎?但是,虞姬究竟是什麼樣的女子?今人已經無從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她至少擁有美貌、才藝與風情。一部家喻戶曉的古典文學書籍的開篇說:「只因撞著虞姬… …豪傑都休。」虞姬讓天下英雄豪傑不惜折腰的美貌、才藝和風情,可見一斑。
  雖然,從政治和軍事方面來說,項羽是敗軍之將,劉邦是勝軍之王;但從人格力量和美學角度上看,因為項羽在最後一搏的生死關頭竟然對虞姬「泣數行下」,讓無數後人感到,這個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大將軍更有人情味,更具個性光彩。尤其與缺乏誠信又花心好色的劉邦相比,就顯得更真、更善、更美。這也許就是虞姬寧死不入漢宮、不願成為劉邦戰利品的真實原因。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