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戰國奇女子怎樣掌權治天下

戰國奇女子怎樣掌權治天下

  一般認為﹐劉邦的老婆呂雉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實際上的女皇帝﹐作為一個統一的國家來說﹐這沒有錯。不過﹐要是說起女人在一個獨立的國度裡執掌政權﹐卻是在她很早以前就已經出現了﹐並且還不是一位﹐而是同時出現了兩位﹐這就是趙國的趙太后和齊國的君王后。
  秦統一中國以前這段歷史被稱之為戰國﹐顧名思義﹐這段時間戰火不息﹐紛爭不斷﹐幾乎每一年都在打仗。因為歷史的原因﹐這時候的女人是不上戰場的。從春秋到戰國﹐打仗可以獲得金錢、土地和爵位﹐為家族和個人帶來最大的利益。又因為打仗的都是男人的事情﹐因而從士民到大夫﹐再從諸侯到天子﹐獲取這些利益的是男子﹐相應的﹐掌握家國直至天下權力的也都是男子。由於長期處在戰爭環境當中﹐一旦戰爭失敗就會失去財產利益甚至整個國家﹐所以這家國王位的繼承者一般都是成年男子。這既是父系社會男權主義的觀念使然﹐也是戰爭環境自身需求的必然選擇。但社會從來都不會是以一種面孔出現在人們面前的﹐趙國和齊國就有了這種例外。
  公元前266年﹐趙國的惠文王趙何死了﹐由於新即位的孝成王趙丹太小﹐國家實際上是由王太后執掌﹐這就是那個有名的趙太后。趙太后掌權﹐史書上有明確的記載。《史記·趙世家》記載趙王剛剛即位﹐太后掌權。《戰國策》中那篇有名的篇章《觸龍說趙太后》說的是太后新用事﹐都說明她就是趙國實際上的女王。
  孝成王元年(前265年)﹐秦國趁機攻打趙國﹐很快就攻下了三座城池。趙太后請求齊國出兵相救﹐齊王提出了一個條件﹐必須趙太后的小兒子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趙太后捨不得﹐大臣們極力勸阻不聽﹐這就發生了那個有名的「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這個故事幾乎是家喻戶曉﹐在此不用贅述。儘管趙太后在開始的時候表現的有點兒蠻不講理﹐但觸龍說透了道理﹐說服的方法正確﹐趙太后還是讓小兒子去了齊國﹐齊國也終於出兵。
  趙太后執政時間很短﹐兩年﹐但是她卻非常懂得治國理政之道。齊國有使者來訪﹐書信還沒有打開﹐趙太后就問﹕「今年的收成好吧?百姓安居樂業吧?你們的大王身體好吧?」齊國使者很不高興﹐說﹕「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問好﹐您不先問大王狀況卻打聽年成、百姓﹐這有點兒先卑後尊吧?」趙太后回答說﹕「話不能這樣說﹐如果年成不好﹐百姓憑什麼繁衍生息?如果沒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稱王?豈有捨本逐末的道理?」這和孟子的「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理論如出一轍。這是一種「民本」思想﹐就是在當今社會仍然有用。
  幾乎是在同一個時間段﹐齊國出了一個君王后。公元前284年﹐燕國聯合秦、楚、韓、魏、趙五國﹐以樂毅為大將討伐齊國。聯軍在濟水以西打敗了齊國的軍隊以後﹐樂毅又率領燕國的軍隊攻入齊國都城臨淄﹐齊閔王倉皇出逃﹐最後來到齊國的邊城莒城(今山東省莒縣)。這時候﹐楚國以援助齊國為名﹐大將淖齒到了莒城﹐結果把齊閔王殺了﹐和燕國一起瓜分了齊國的土地。
  齊閔王遇害以後﹐他的兒子法章隱姓埋名到了太史敫家裡當了一名傭人。太史家有個女兒﹐她覺得法章這個人相貌不凡﹐並不像是一個平常之人﹐就和他私定終身。後來齊國人找到了這個法章並把他立為齊王﹐這就是齊襄王。齊襄王即位以後﹐立了這個女子為王后﹐人們稱之為君王后。君王后生了一個兒子名叫田建﹐公元前265年﹐齊襄王去世﹐田建即位﹐因為齊國是在他的時候被秦國滅亡﹐所以稱之為齊王建。
  齊王建即位初期﹐實際上是他母后掌權。《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說君王后有賢德﹐侍奉秦國比較謹慎﹐與諸侯相交往有信用… …因此齊王建在位四十多年沒有遭受戰火。這段話足以證明﹐當國王的是兒子田建﹐掌權的卻是母親君王后。否則﹐一個王太后又怎能和諸侯相來往?另外﹐這個君王后應該是從丈夫法章的時候就參與了國政﹐否則﹐為什麼要稱他為君王后?古代的女子一般都沒有名字﹐不用說是太史家的女兒﹐就是國王家的大女兒也沒有。所以我們看到大多是以夫姓加母姓稱呼﹐如文姜、夏姬﹐要麼就是國夫人國后﹐如蔡侯夫人﹐趙太后等等﹐稱呼太史家女為君王后﹐說明這個女子既是個王后﹐又是一個國君。
  有兩件事情能說明齊國是由君王后掌權。秦王曾經派使臣到齊國給君王后一副玉連環﹐說﹕「齊國人都很聰明﹐但是﹐你們能解開這個玉連環嗎?」君王后把玉連環拿給群臣看﹐群臣沒有人知道如何解開。君王后拿起一把錘子把它敲破﹐告訴秦國的使者說﹕「已經解開了。」在這兒﹐國家間的對應關係是秦王和君王后﹐國家內部的對應關係是君王后和群臣。
  還有一個事情說到君王后。田王建十六年(前249年)﹐君王后病危﹐臨終前她告訴兒子﹐群臣中某某人可以任用。兒子田建說﹕「請把他們的名字寫下來。」君王后說﹕「好。」於是﹐田王建就去取筆和木簡。可是﹐等到兒子回來以後﹐她卻說﹕「忘了。」這和前任君王給後繼君王交代後事沒有絲毫的區別。其實﹐這種解釋本身就有點兒多餘﹐只不過為了行文方面和趙太后有個照應罷了。
  上面兩件事情還說明君王后聰明、柔中有剛和明智超脫。
  第一件事情。玉連環是雕琢在一起的﹐本身就是一個整體玉件﹐秦王明著說齊國人聰明﹐如果你真的想去解開它﹐那可實在是太笨了。要想解開這個玉連環﹐只有將它砸碎。這就是秦王暗含著的意思﹐齊國敢和秦國叫板嗎?君王后的回答是﹐敢。不是說君王后侍奉秦國很謹慎嗎?自從秦國實行了遠交近攻的策略以後﹐六國已經形不成合縱抗秦的關係﹐各國都在忙著自保﹐齊國和秦國中間隔著韓趙魏﹐不可能直接和秦國對抗﹐更沒有必要出頭替他國和秦國為敵。所以君王后小心謹慎地對待秦國﹐使百姓免遭戰亂之苦﹐對齊國來說也不失為一件好事。但是﹐秦國如果敢直接進攻齊國﹐齊國也絕對不會束手就擒﹐這就是君王后敢砸碎玉連環給秦王的答覆。秦滅六國﹐齊國是最後一個﹐這當中應該與君王后有很大的關係。
  從君王后執政這段時間到齊國亡國﹐齊國經歷的戰亂較輕﹐所以齊國才會成天下最為富庶的地區之一﹐正因為如此﹐劉邦才把他的庶長子劉肥封在這兒為齊王。劉邦在封功臣的時候﹐因為張良功勞大﹐又是自己最為信任的人﹐所以要張良在齊地自擇三萬戶。當時人口稀疏﹐只有齊地人員最為稠密。不能不說這種狀況與那段時間的戰亂較輕有很大關係。
  第二件事情。君王后還是一個明智超脫的人﹐她告訴兒子何人可用﹐是一個先代「君王」、一個母親應有的囑託﹐至於兒子用還是不用﹐兒子自有自己的判斷和標準﹐說出來是母親的責任﹐使用誰卻是兒子的權力。如果真要是寫下來﹐等於是給了兒子難為﹐萬一這人不好用怎麼辦?要知道﹐人是會變的。所以明智的君王后做了最為明智的一件事﹐忘了!兒子總要獨立走自己的路﹐幹自己的事兒﹐該放手時則放手﹐誰人會有君王后這般超脫?!
  整個先秦時期﹐我們看到的都是男人在縱橫捭闔﹐女人要麼是「紅顏禍水」﹐要麼只是為了生育而嫁人﹐像這樣執掌國柄的女子雙子星座真是難得。而她們都為各自的國家做出了貢獻﹐更是令人欽佩和感嘆!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