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為什麼英法聯軍燒的是圓明園﹐而不是紫禁城

為什麼英法聯軍燒的是圓明園﹐而不是紫禁城

  1860年﹐英法聯軍打進了北京﹐燒燬了圓明園。這件事中國人都知道﹐它被當成國恥寫進了歷史書裡。然而﹐有一個問題我們似乎沒有想過﹕「為什麼英法聯軍打進北京後﹐燒的是圓明園﹐而不是紫禁城?」按理來說﹐紫禁城是皇宮﹐是大清權力的象徵﹐既然要放火﹐那麼應該在這裡放火才對。而且圓明園在今天的海澱﹐清朝時還是北京城的郊區。聯軍都打到紫禁城門下了﹐為什麼不順帶燒了紫禁城﹐卻要拐彎繞到郊區去燒一個皇帝的私人休閒娛樂場所?
  在歷史書上﹐這段歷史沒有細講。十幾年前張鐵林、劉曉慶演了一個電影《火燒圓明園》﹐電影裡也沒有講為什麼要燒圓明園﹐好像圓明園莫名其妙地就被燒了。圓明園被燒的真實原因﹐好像被我們有意地隱藏了起來﹐有些不好開口的地方。那麼英法聯軍為什麼要燒圓明園而不燒紫禁城呢?
  事情說起來其實也不複雜。鴉片戰爭後﹐中英簽訂了《南京條約》﹐十二年後﹐英國人又跑來要求修約。什麼是修約呢?英國人覺得﹐《南京條約》都簽十幾年了﹐大清應該明白了自由貿易的好處吧!那麼第一次開放的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這五個通商口岸就顯得不夠了﹐英國人希望大清能把全國都開放了﹐實在不行的話﹐沿海大城市、長江沿岸城市都開放也可以。而且《南京條約》規定﹐英國人只能在這五個城市活動﹐中國其餘城市都不能去﹐英國人希望這回能在全中國暢行無阻。還有﹐兩國最好能互派公使﹐我派個大使駐北京﹐你派個大使駐倫敦﹐方便咱倆搞外交。另外﹐英國人還希望能向大清皇帝親遞政府公文﹐英國人以前想和大清最高領導人搞搞交流會晤﹐根本就沒門﹐大清皇帝根本就不見﹐各級官員也都踢皮球﹐沒人理﹐英國人因為這事身子都掏空了。
  這些就是修約的主要內容﹐按近代史大家蔣廷黻先生的歸納就是﹕「公使駐京﹐內地遊行﹐長江通商﹐這是雙方爭執的中心。」站在國際角度來看﹐這是很正常的事﹐無論是今天還是在一百年的國際﹐這些早就成了共識。但問題是﹐英國人面對的大清﹐是一個自大自負、目中無人的政府。大清從來都認為自己是天下共主﹐英法美什麼的都是海外藩屬國﹐這世界上沒有什麼國際﹐我就是世界﹐我就是國際。這就是為什麼鴉片戰爭後清政府根本沒有吸取教訓的原因。
  而這幾條裡﹐大清最抵制的一條是公使駐京、親遞國書﹐因為英國人堅決不磕頭﹐你要親遞國書還不磕頭﹐做夢去吧。千萬不要小看這一條﹐這一條可以說就是後來導致戰爭的起因。為什麼清政府必須要洋人磕頭呢﹐因為磕頭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動作了﹐它是大清皇恩浩蕩的體現﹐是執政合法性的基礎﹐洋人本來就是海外藩國﹐見到大清共主沒有不跪之理。清政府要求洋人不僅要磕頭﹐還必須是標準的的三跪九叩。其它條款都可以商量﹐唯獨這一條清政府堅持到死也不動搖。
  所以事情會怎麼發展大家都知道了。英國人跑來要求修約﹐清政府說﹕「這個外務嘛﹐我們都是由兩廣總督處理﹐你們去廣東吧。」到了廣東﹐廣東大員說﹕「哎呀﹐這麼大的事要中央說話才行啊﹐你們去中央吧。」在這之間﹐皇上和廣東大吏們整天就在演戲對台詞。踢皮球是中國人最拿手的事﹐廣東踢到北京﹐北京踢到廣東﹐英國人就在中間轉。幾年後﹐英國人轉暈了﹐也被激怒了﹐忍無可忍﹐決定出兵往天津去。
  用英國的頭號中國通小斯當東的話說就是﹕「中國聽不懂自由貿易的語言﹐只能聽懂炮火的語言。」
  用蔣廷黻先生的話說﹕「總而言之﹐外人簡直無門可入。他們知道要修改條約﹐只有戰爭一條路了」。
  於是英法聯軍就帶兵來了﹐打到天津大沽口炮台﹐以四百人的傷亡佔領了大沽口﹐清軍陣亡兩千。清軍統帥叫僧格林沁﹐一向看不起英軍﹐認為英軍火炮沒什麼可怕的﹐堅定的主戰派。這下雖然輸了﹐但僧格林沁覺得沒什麼﹐不是武器裝備落後的問題﹐是我們戰術不對﹐打法不對。僧王不信邪﹐要死戰到底。咸豐急了﹐跟僧格林沁說﹐老僧啊﹐別打了﹐你掛了我咋活啊﹐以國家依賴之身﹐與醜夷拚命﹐太不值矣。咸豐還說了句搞笑的話﹕「天下根本不在海口﹐實在京師」﹐意思是提醒僧王﹐天下根本不在天津海口啊﹐是在京師啊﹐因為我在京師啊﹐你別搞錯了﹐趕緊回來吧。
  僧王一聽﹐有道理﹐撤了。就這一場戰役﹐就能看出大清君臣對自己和世界的姿勢水平。天津守不住了﹐千萬別讓洋人打到北京啊﹐大清趕緊派人到通州跟洋人認慫﹐行行行﹐我們願意談判。於是兩撥人就在通州坐下談判。談判什麼呢?呵呵﹐還是前面那幾條﹐很明顯這又是一次對牛彈琴的談判。咸豐給前線談判的大臣桂良說﹕「你這一條不能同意﹐那一條也不能同意﹐別膽小﹐大不了再和洋人幹一仗﹐怕個毛!」。
  一個國家最高領導人是這樣的智商﹐如何不悲劇?英國人發現這完全是在對牛彈琴﹐談判談得都快腦溢血了﹐果斷不談了﹐要求直接進京。咸豐一聽﹐這還得了﹐這幫人膽子不小。於是跟前方的怡親王說﹕「英國人要是敢進京﹐你就把他們扣下來。」
  就是這麼一個用屁股做出的決定﹐直接導致圓明園被燒。1860年9月18日﹐也是一個九一八。這一天還在談判﹐英國談判團的團長巴夏禮跟怡親王說﹕「公使駐京﹐親遞國書﹐這一條我們是不會改的﹐你們看著辦吧。」說完後﹐策馬而去。怡親王看著巴夏禮﹐臥槽﹐這麼裝逼啊﹐太囂張了。於是跟僧格林沁說﹕「皇上說了﹐他們要是太囂張﹐談判搞不定的話就把他們扣了。」僧王姿勢水平也不高﹐聽從指揮﹐就把英國談判團全都逮起來了﹐一共39個人。
  說咸豐的這個決定是屁股做出來的其實不為過﹐因為大清皇帝加大臣們根本不知道這個決定代表了什麼。即使不說世界﹐說中國曆朝歷代﹐從來都是兩軍相爭不斬來使﹐這在千年前就已經是國際法則了﹐哪怕野蠻的少數民族都是遵守的﹐這種例子舉不勝舉。而到了19世紀﹐人類已經大幅進步到文明社會的時候﹐竟然還發生這樣的事﹐這讓清政府的聲譽和形象在西方國家嚴重下降。
  但是大清本來就是無視國際規則的﹐大清眼裡也是沒有國際的﹐所以咸豐還很開心﹐逮了人家的使者﹐覺得揚眉吐氣了一回。僧格林沁抓著巴夏禮很高興﹐媽的打仗你有火炮你牛﹐現在看你還怎麼辦。僧格林沁強行按著巴夏禮的頭﹐讓他磕了幾個響頭﹕你們洋人不是不願意磕頭嗎﹐讓你一次嗑個夠。
  咸豐一看﹐擒賊先擒王﹐現在王已經擒了﹐咱們現在好好教訓一下洋人那些小兵。於是在通州八里橋﹐3萬9千清朝騎兵出發﹐衝向2萬5千英法聯軍。天真的大清準備趁著英法聯軍群龍無首﹐一舉擊潰敵人。過程我們不細說了﹐只說下結果英法聯軍5死46傷﹐清方幾乎全軍覆沒。這是一場16世紀vs19世紀的戰鬥﹐畫面太慘。
  聯軍進了北京﹐馬上就去解救那39個人。巴夏禮和秘書關在刑部大牢裡﹐其他37人關在圓明園。聯軍在圓明園把這些人解救出來後﹐發現只剩下了19人﹐有20個已經被整死了。而且有些人的屍體被大卸八塊﹐砍掉胳膊的﹐砍掉腿的﹐慘不忍睹。
  後來有個倖存者回憶說﹕「被逮的人裡面有個叫的鮑爾比的《泰晤士報》記者﹐被抓起來後第四天就被整死了﹐屍體被扔到野地裡餵野狗﹐吃光了。」還有個安德森中尉﹐手腳被重度捆綁生了蛆﹐蛆一直蔓延到全身﹐精神錯亂狂叫三天﹐死了。還有一個法國人﹐身上也生了蛆﹐蛆爬的他嘴巴、耳朵、鼻子裡全都是﹐痛苦而死。這個倖存者還說﹕「他在獄中數蛆﹐每天能繁殖1000隻。」
  看到了這些場景﹐聯軍怒不可遏﹐對大清的野蠻忍無可忍。聯軍的總司令額爾金表示﹐必須要給清朝一個慘痛的教訓。什麼教訓呢?這些俘虜是在圓明園內被虐待而死的﹐那就燒了這個園子。當時法國有個將軍叫孟托班﹐他建議燒紫禁城。孟托班說﹕「圓明園不設防﹐不算交戰區﹐燒這裡不好﹐要讓清政府好好記住這個教訓﹐那就燒皇宮﹐讓他們更疼﹐才能記住。」
  但額爾金不同意。額爾金說﹕「燒皇城﹐相當於燒北京﹐北京百姓又沒惹咱們﹐何苦跟人家百姓過不去呢?圓明園是個私人園林﹐還是虐待我們俘虜的地方﹐就燒這裡吧。」於是﹐圓明園就這麼被燒了。
  而到了百年後﹐當年清朝皇帝本人的屈辱被我們當成了人民的屈辱﹐國家的屈辱﹐民族的屈辱﹐這是個不太好笑的笑話。皇帝為了自己不受屈辱﹐引來了一場戰爭﹐再因為自己的野蠻無知付出了圓明園被燒的代價﹐可以說這場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無聊的一場戰爭。如果大清能早點放低姿態﹐開眼看世界﹐像日本那樣虛心學習﹐什麼事都不會有。雖然這是不可能的。
  這就是圓明園被燒的大致情況。我們的歷史書並沒有講過這段歷史。歷史書只需要我們記住圓明園被燒的仇恨﹐卻從來沒有告訴過我們圓明園被燒的教訓。我覺得這是比圓明園被燒更可怕的事情。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