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保健資訊] 【減重專輯】男女脂肪型態大不同 醫傳授「3大體型」減肥攻略

【減重專輯】男女脂肪型態大不同 醫傳授「3大體型」減肥攻略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


男性常見「蘋果形身材」,建議飲食方面多下功夫、控制熱量;女性多屬「西洋梨身材」或是「沙漏型」身材,飲食搭配重訓雙管齊下,有助於達到理想目標。

國人體重與體脂肪逐年增長,不過過重及肥胖比例男女有別,從脂肪儲存、基礎代謝、飲食習慣與生活習慣等,對於擬定減重計畫或是成效也不同。想要消除惱人的贅肉,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洪泊儒表示,男性常見「蘋果形身材」,建議飲食方面多下功夫、控制熱量;女性多屬「西洋梨身材」或是「沙漏型」身材,飲食搭配重訓雙管齊下,有助於達到理想目標。

男女肥胖4大差異
1荷爾蒙
荷爾蒙對於體重和體脂肪分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除了脂肪堆積部位,還會影響女性在月經週期時出現的體重波動與體脂肪變化,因此需要彈性調整減肥方式。

2脂肪分布
男性和女性在脂肪分布上有所不同。男性通常在腹部累積較多的脂肪,形成所謂的腹部肥胖;女性則容易於在臀部、大腿和臀部周圍累積脂肪,形成下半身肥胖。不同的脂肪分布建議從減肥方法對症下藥。

3肌肉量
肌肉是燃燒卡路里的關鍵,男性通常擁有較高的肌肉質量和較低的體脂肪含量,在運動和減肥過程中較容易消耗卡路里,也容易增加肌肉量。

4代謝率
男性通常擁有較高的基礎代謝率,也就是男性相對容易消耗更多的卡路里;而女性則需要更努力控制攝取的卡路里和增加運動量。

性別不同 減重策略也不同 
洪泊儒說明,男性與女性脂肪分布型態的差異關鍵在於荷爾蒙,還有服用類固醇藥物、糖尿病患者服用胰島素阻抗藥物,也會影響身形。另外男性因脂肪堆積在內臟,罹患慢性病風險較高,也須留意。減肥的大原則就是飲食搭配運動,進一步針對不同性別的族群,制定適合的減重策略有助於消除特定部位的脂肪。

設計減重飲食時,可以根據性別的營養需求作出調整。依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建議,若減重目標為每週減輕0.5公斤,則每日應減少攝取500大卡,男性每日攝取1,500-1,800大卡,女性每日攝取1,200-1,500大卡。

性別

男性

女性

荷爾蒙類別

睪固酮

雌激素

脂肪易堆積部位

內臟脂肪

臀部與大腿

體型

蘋果形

西洋梨:一般女性為上窄下寬的西洋梨身材。

沙漏形:年長女性為上寬下也寬的沙漏形身材。

風險

肥胖者發生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及血脂異常的風險,比健康體重者超過3倍,發生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膝關節炎及痛風也有2倍風險。根據研究,肥胖男性罹患慢性病甚至死亡的風險,比起肥胖女性更高。

減肥策略

脂肪多堆積在內臟,建議飲食方面多下功夫,減少食用精緻澱粉與反式脂肪,控制熱量。

西洋梨:建議做重量訓練

沙漏形:飲食搭配運動雙管齊下。

卡路里攝取

建議1,500-1,800大卡/天

建議1,200-1,500大卡/天

運動方式

男性傾向於進行高強度的力量訓練和有氧運動,以提升肌肉量與運動表現。

女性偏好有氧運動和柔軟度訓練,但其實重量訓練對身形改善效果更佳。

無論性別差異,醫師提醒,極端減肥會提高落髮、亂經、情緒不穩的風險,建議一個禮拜最多減重0.5到1公斤,或是3個月內減重不超過原本體重10%,才能保持健康。減肥的原則就是控制熱量攝取、增加運動量、均衡飲食和健康的生活習慣。

TOP

【減重專輯】壓力胖=情緒飢餓? 消滅頑固脂肪,醫透漏2大高CP減重法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潘昱僑報導


影集《假面女郎》席捲全台,許多愛美人士前往醫美諮詢,想雕塑曲線、控制體重,但又怕抽脂變化太大被人發現,能偷偷變美的不動刀溶脂療程及口服減重藥物就相當受歡迎。

食欲失控、錯愛高甜食物 「糖胖症」找上門
知名醫美皮膚專科王佑鑫醫師表示,2021年美國就有篇研究將全身性過重的原因分為4大類,包含飢餓大腦、情緒/壓力飢餓、飢餓腸道、代謝型肥胖。

其中情緒飢餓、飢餓大腦的個案很常見,王佑鑫醫師指出,在他的診間,這兩類型的患者就佔了一半以上的比例,許多人因為工作、家庭、生活壓力產生情緒進食行為,希望透過食物獲得療癒與滿足感。這類患者不見得是進食過量所造成的肥胖,反而是因為「錯愛」高糖、高脂肪、高卡路里的東西,包含米食、甜點,讓人在不知不覺中養成「甜食控、米食控」,進而造成梨形身材。

王佑鑫醫師說明,為什麼大家都會首選甜食舒壓?原因在於甜食會刺激多巴胺、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讓人有歡愉的感覺,自然就容易養成對甜食的渴望。加上社群影響,喝下午茶、吃點心是拍照打卡最好的素材,即使不餓還是想來塊蛋糕,就是許多愛美女性的寫照。對於這一型的患者,可藉由口服減重藥物來降低食慾渴望,針對雙下巴、嘴邊肉等頑固脂肪,也可進一步利用非手術類的溶脂療程來進行局部雕塑。


▲醫美診所皮膚專科王佑鑫醫師

祕訣一》
非手術溶脂療程
自然瘦身受愛美人士歡迎
王佑鑫醫師表示,許多人都不想要有太長的恢復期,因此非手術類的溶脂療程就相當受歡迎,基本上可簡單分為2大類:

1.    儀器類:
藉由外界儀器透過冷或熱的原理,破壞脂肪達到溶脂效果。

2.    藥物類:
注射藥物,破壞脂肪細胞膜,使脂肪細胞自體凋亡,產生自我代謝減脂的效果。

像雙下巴、嘴邊肉等再怎麼運動、飲食控制都很難瘦的部位,針對這些頑固脂肪就相當適合使用溶脂療程達到局部雕塑效果。但如果明顯過重,針對全身性脂肪,則可以透過手術或藥物減重的方式階段性治療。

祕訣二》
針對「食慾失控型」有良好效果
複方口服減重藥物降低食物渴望 
王佑鑫醫師表示,國內減重藥物有針劑與口服兩種型態,許多「食慾失控型」肥胖者尋求「無痛減重」的方法,這時可考慮免扎針,能同時降低飢餓感與食物渴望的複方口服減重藥物。主要由兩種成分構成,可刺激多巴胺分泌,對於焦慮或情緒性進食的人有良好效果,此類由源頭抑制食慾的方式,也能在無形間改變飲食習慣,逐漸減少米食、甜食的攝取量,達到全身減脂。

而大家最關心的復胖問題,也要看雕塑的是身體的什麼部位。如採用溶脂療程進行雙下巴、嘴邊肉等小範圍肥胖,可透過多次治療達到漸進式消脂。但若是大腿內側、鮪魚肚、馬鞍腰等容易堆積脂肪的地方,就很容易復胖,建議療程與藥物併行,適合梨型或蘋果型肥胖等講求效率的族群。

減重藥有適應症、禁忌症 使用都須經醫師評估
根據大規模研究顯示,服用口服藥進行1年療程約可減少8%的體重,目前台灣合法適應症包含2族群:

1.    肥胖族群(BMI>30)
2.    過重(BMI≧27)且有三高問題(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者

醫師也提醒,民眾若有中樞神經疾病、癲癇病史、身心疾病(如:躁鬱症)等都較不適合使用這類藥物,因此使用前皆應經過專業醫師諮詢評估,並配合醫師建議一步步控制體重,用較合理、具證據性的方法科學減重,避免對身體造成傷害。

TOP

【減重專輯】到處都是減肥陷阱! 甜點、米飯控如何與頑固脂肪分手?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


當人們特別愛吃特定食物,或是整天都在覓食,恐是「食物成癮」,例如愛吃甜點、高油脂或重鹹美食,刺激腦內啡讓人快樂,宛如毒癮

「台灣到處都是美食陷阱!」漢堡、薯條、甜點人人愛,上演愛恨相殺、脂肪糾纏不清的戲碼。天晟醫院纖體天成體重管理與代謝手術中心主任徐光漢表示,根據國健署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 ,身體質量指數(BMI)>25就屬過重或肥胖,應及早控制體重。

而對於肥胖最常見的原因:「不忌口」與「壓力進食」族群,現也有最新藥物能降低食慾與飢餓感,大噸位的肥胖者也能以減重手術配合行為改善,甩開肥胖!

戒不掉的甜點米飯 恐是「糖上癮」
「請問醫師,我年紀輕輕才30多歲,健檢紅單就算了,怎麼會檢驗出糖尿病初期呢?」-微胖女孩   

其實並不意外,亞洲人以米飯為主食,尤其以往農業社會勞動力高,對於米飯的需求更高,也深深影響亞洲飲食文化。加上現代人工作壓力大與飲食西化,若攝取過多精緻澱粉與糖份,血糖控制不佳、三酸甘油脂過高,更進一步形成脂肪肝── 現代疾病「糖胖症」叩門,三高風險大攀升。

徐光漢醫師表示,許多民眾都沒注意到飲食出了問題,偶爾的刻意少吃並無法解決長久養成的飲食壞習慣。如果留意到特別愛吃某類食物,或是整天都在覓食,這些都是「食物成癮」的徵兆。例如餐餐離不開澱粉、國人熱愛的反式脂肪甜點、過度調味料或重口味美食,都是當代肥胖元凶。

為什麼人們會對這類食物又愛又恨?原因在於糖份能刺激「腦內啡」讓人快樂,宛如毒癮。尤其食品工業技術下,添加過度糖份來增加食物適口性已是常態,如何正確飲食、控制入口分量,成為減重民眾熱門討論話題。

對於嘴饞、壓力進食者,醫師也建議可以尋求專業醫療管道,例如減重專科、家醫科、新陳代謝科,或住家附近的減重門診,輔佐中樞神經控制性的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降低對特定食物的攝取。



體重降不下來 三高又泡芙身材?
根據國健署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代謝症候群有五大危險因子,包含: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二害(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不足。5項中符合其中3項則代表有代謝症候群。

其中,以「腹部肥胖」的風險最高,而這也是診間最常看到的案例。

徐醫師表示,根據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建議,一、控制體重避免肥胖病;二、BMI>25屬於過重或肥胖,若有肥胖症建議積極治療;三、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國健署建議規律運動,多吃蛋白質、纖維素,少吃澱粉、糖分、高脂肪跟高鹽分食物;四、對特定飲食例如糖、澱粉等食物成癮,屬於精神依賴,此時可用藥物輔助減重。

1.    飲食運動
「變胖容易減重難」,減重原則為少吃多動,限制攝取高油高鹽高糖等高熱量食物,同時改變生活型態,搭配規律運動。體重只要減輕,三高也能隨之改善。

2.    減重手術
一旦BMI≧37.5重度肥胖,或BMI≧32.5且合併高危險併發症患者,健保有給付減重手術。根據美國減重代謝外科醫學會(ASMBS)及國際減重代謝外科醫學聯盟(IFSO)2022年發表「最新外科治療建議準則」,亞洲人BMI> 30kg/m2、及BMI>27.5-29.9kg/m2合併相關併發症,符合手術治療條件。醫師提醒,亞洲人多屬中廣型肥胖,「比起歐美族群人種更容易出現傷害健康的代謝症候群,若BMI> 30已合併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等等症候,應需考慮接受手術治療,若BMI>27.5合併藥物控制不理想的糖尿病,依照國際標準也應考慮手術治療的方式。」

3.    藥物治療
「有點胖但不至於嚴重到要開刀」,是人數最多的族群,建議積極控制飲食與運動。但不少人難以堅持,進一步可使用藥物治療。徐光漢解說,目前食藥署核准減重藥物主要包括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減少糖、精緻澱粉攝取,降低食慾與飢餓感)、腸胃道脂肪分解酵素抑制劑(促進排油便、減少脂肪吸收)、腸泌素(增加飽足感、促進胃排空)。

每種藥物的效果與副作用不同,適合不同的族群使用,例如診間常見:

(1)    愛吃甜食、下午茶,又離不開飯麵米食者
(2)    工作日夜顛倒飲食時間不固定
(3)    餓過頭又暴飲暴食者
(4)    肚子飽但心理上仍感到嘴饞者

使用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可抑制大腦中樞神經,降低「糖上癮」依賴。

網路迷思多 精準治療甩開肥胖
Q:動手術或吃藥可以消除內臟脂肪嗎?
A:門診不少病友體檢有脂肪肝,不僅會造成三高,嚴重恐演變成肝硬化、肝癌。提醒民眾少吃白米等精製澱粉,多攝取海鮮與豆類等優質蛋白質,從根本上消除內臟脂肪。如無法抑制口慾,亦可尋求專業醫療管道,輔佐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

Q:減重療程多久見效?會不會很貴或復發?
A:手術最快2天1夜即完成,隔天可上班,復胖與致死率低;藥物治療約需3個月見效,每月自費約數千元。不過須注意,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減重方式不會復胖,無論做了減重手術或是使用藥物,飲食仍然高糖、高鹽、高脂肪的話,還是會復胖。

Q:我適合哪種減重療程?
A:若已經到病態性肥胖建議進行手術,使用藥物治療者則會根據飲食習慣、生活型態來擬定治療方式,例如糖上癮等精神性進食適合用中樞性神經控制劑。民眾可尋求專業減重中心,由醫師、營養師、個管師組成團隊,加上精密的測量儀器,從「肥胖分型」開始,幫助患者告別肥胖。

TOP

【減重專輯】4個月甩肉12公斤! 精準用藥與肥肉說BYEBYE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潘昱僑報導


知名減重診所醫師黃彥皓

壓力大就想吃!一名3旬女性美食節目工作人員,因「職業傷害」加上長期飲酒紓壓,肚子堆積了肥厚的游泳圈,甚至影響健康。知名減重診所醫師黃彥皓表示,常見肥胖類型包括壓力飢餓、大腦飢餓與腸道飢餓,精準用藥才能事半功倍,此個案合併使用血糖用藥與抑制食慾的複方口服減重藥物,靠少少幾顆就在4個月內從72公斤瘦到60公斤。

3大肥胖類型 你是哪一種?
炎炎夏日想穿著輕薄衣物、到海邊游泳,卻因肥肉不敢見人嗎?國人常見肥胖類型為「壓力飢餓」與「大腦飢餓」,2類合併佔比高達9成。

(1)壓力飢餓 (情緒饑餓)
患者個性容易緊張焦慮,常靠美食美酒紓壓、慰勞自己。常見的飲食型態為辦公室訂下午茶,久而久之形成習慣「沒吃會暴動」,減重不易。建議此族群的人多運動,提升促進多巴胺、正腎上腺素與腦內啡,可讓人感到快樂滿足,進而減少攝取熱量。

(2)大腦飢餓
這類人其實身體不需要那麼多熱量,但就是克制不住慾望「嘴饞」,吃完正餐不滿足,還有一個甜點胃嗷嗷待哺,辦公室抽屜永遠有吃不完的零食。此族群的民眾需要行為教育改善口腹之欲,搭配多運動才能有效消耗熱量。

(3)腸道飢餓
這類民眾的胃排空速度比一般人快,常見於活動量大的運動員,不過此族群占比僅約1成。

喝酒宛如喝油! 減重飲食注意3原則 
無論哪一種肥胖型態,飲酒堪稱減肥地雷。黃彥皓醫師提醒:「喝酒宛如喝油!」酒精1g熱量高達7.1大卡,濃度越高熱量就越高。而且酒精本身是乙醇,代謝後產生的乙醛毒性相當高,肝臟需要優先代謝,因此過度飲酒不僅累積成內臟與腹部脂肪,甚至導致脂肪肝與慢性病,危害健康。

減重期間控制飲食,營養師楊尚文建議攝取高纖食物,例如白米飯換成五穀米、增加蔬菜比例,也可以用低糖度的水果代替正餐之間的點心,例如芭樂或奇異果,每份1個拳頭大,每天吃到2-3份水果為佳。如果仍然感到飢餓,可攝取低熱量的食物,例如洋菜、生菜、愛玉、蒟蒻等。

(1)三餐規律進食
(2)細嚼慢嚥,讓大腦感到飽足
(3)充足的睡眠,避免大腦分泌飢餓素

戒斷食物成癮!
減重卡關2大策略 合併用藥再下一城
減重時體重下不去或是反彈,到底是哪裡出問題呢?其實,陷入停滯期的主因並非抗藥性,而是民眾「減肥一見效就鬆懈」。

黃彥皓醫師表示,若以診間高達九成的「壓力飢餓」與「大腦飢餓」來看,鼓勵患者多運動燃燒卡路里,並依個人體況,合併使用降低飢餓感與抑制食慾的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

便利性的口服方式符合上班族生態外,服用較少顆數且能應用於多範圍,可避免患者對藥物產生適應性,例如成分安非他酮(Bupropion)可提升快樂滿足感進而降低進食慾望,納曲酮(Naltrexone)則能抑制飲酒或甜食上癮的狀況,兩種成分都是減重很不錯的「戒癮藥物」。

有別於坊間「雞尾酒減重療法」,黃彥皓認為,想達到減重成效,不能只餵食民眾不同的套餐處方,而是應以個人體質設計,「精準用藥」才能事半功倍,減少對身體的負擔與副作用風險,同時避免藥物濫用。

(1)增加代謝、攻擊脂肪:
效果較強效,主要作用方式是藉由增加心跳提供氧氣,增加燃燒力。處方上需注意有腦心血管疾病未得到良好控制的人須避免使用。

(2)抑制食慾、阻斷熱量:
藥性較為溫和,適合有代謝問題、心血管疾病患者、不能激烈運動的族群。近期偽藥問題頻傳,黃彥皓醫師也呼籲衛服部核准的減重藥物僅有三款,其中最新型的複方口服減重藥物配合行為改變能有效維持4年以上減重效果。

網路減肥資訊過於龐雜,雖然有許多攝取低卡路里的減肥法可在短期內見效,但極端飲食難以維持且容易復胖,經由醫師設計藥物處方、營養師擬定菜單、整體團隊互相打氣鼓勵,才能安全穩定的打造健康體態。

TOP

【減重專輯】甜食控看過來!想減肥又怕挨針,合併用藥控制你的「情緒饑餓」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


由於肥胖情況多為生理混和心理因素,每位個案肥胖情況與治療方針不同,對於情緒飢餓/心理性進食,使用藥物治療會比較有效。

瘦瘦筆風靡全球,但挨針實在讓人皮皮剉!嘉義基督教醫院減重中心主任周莒光表示,肥胖類型可分為三大類,包括一般肥胖、情緒飢餓與心理疾病飢餓,對於想減重卻不敢打針的肥胖患者,可使用合併用藥策略。

診間一位3旬女性上班族工作壓力大、難以克制食慾,體重重達80公斤,BMI值更逼近30!拼命瘦身仍不見起色,苦於體型而至醫院求診,起初使用血糖用藥控制體重,接著加入口服藥抑制食慾,搭配運動雙管齊下成功甩肉,未來更有望逐漸減少用藥劑量,邁向夢想中的芭比身材。

肥胖族群有這些 3種「情緒飢餓」警訊要注意
夏日來到減重門診的民眾,常見的有愛美瘦身需求者以及本身肥胖者,求診患者主要為一般肥胖,其次為情緒飢餓族群,其他還有社交型飢餓與心理疾病型飢餓。

1. 一般肥胖
肥胖如何定義?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以身體質量指數(BMI)來衡量肥胖程度,計算公式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建議我國成人BMI應維持在18.5至24之間。
過重:24<=BMI<27
輕度肥胖:27 <= BMI < 30
中度肥胖:30 <= BMI < 35
重度肥胖:BMI >= 35

2. 情緒飢餓(心理性/情緒性進食)
指的是因情緒導致的飢餓,無法抑制暴飲暴食的行為而形成的肥胖,因此想要減重,如何排解壓力與「抑制食慾」為此族群的功課。

周莒光醫師舉例,壓力性進食與情緒性進食的特徵是會為了減重而激烈或多日斷食,但當身體不適或感到壓力時又開始暴飲暴食。而且個案進行飲食紀錄時,常常傳達出挫折感與情緒低落的問題,若旁人能提供情感支持,加上藥物治療較有助於控制體重。他提醒民眾應注意下列警訊,及早尋求專業治療:

(1) 身形已肥胖,仍然忍不住想吃東西
(2) 大吃大喝後感到極度罪惡感
(3) 曾做出催吐的極端行為

3. 其他類型飢餓
例如社交型飢餓與心理疾病型飢餓,占比僅約1成。若因精神疾病如憂鬱症、暴食症導致的暴飲暴食,可轉介至身心科共同治療。


▲嘉義基督教醫院減重中心主任周莒光

肥胖代價越來越高 醫病溝通減重用藥策略
依據國健署公布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民國106-109年成人肥胖率已攀升至23.9%。1以行政院109年常住人口2,383.4萬人2來算,台灣約有569.6萬人肥胖,亦即每4個人裡面就有一位肥胖者。

周莒光表示,台灣十大死因有8項與肥胖相關,體重越高罹患慢性病的風險就越高,不只會造成體能衰退,從減重手術到放置心血管支架、中風治療,代價也會越來越高。單單靠意志力很難減重,使用藥物協助減重會比較有成就感,建議保持良好生活習慣、飲食與運動,及早治療控制體重。

與肥胖相關的常見慢性病:

1. 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
2. 心血管疾病
3. 中風
4. 代謝症候群
5. 睡眠呼吸中止症

新型複方口服減重藥物 降低患者對甜食渴望
停滯期與復胖一直是減重者的困擾,周莒光提醒,減重若急於求成,無法從根本問題解決口腹之慾者,復胖危機將很快找上門。而過激飲食者,總熱量攝取過少易流失蛋白質與肌肉,體態也無法維持好的狀態,建議採用漸進式減重較為安全。

診間常見的復胖案例:

1. 達到體重下修目標後的疲乏鬆懈
2. 透過減重手術者,術後沒有改變飲食習慣而形成的復胖

該類型患者最明顯的特徵是無法戒除特定飲食習慣,例如愛好甜食、炸物、正餐過量米食、不餓也想吃宵夜等。其中不乏社交因素飲食,例如上班族經常面臨的老闆請吃下午茶、同事揪團外送飲料,不餓也想吃成為肥胖當代問題。

由於肥胖情況多為生理混和心理因素,每位個案肥胖情況與治療方針不同,對於情緒飢餓/心理性進食/壓力性進食,現有最新複方口服減重藥物,能同時減少飢餓感、降低食物渴望,有明顯特徵的患者使用藥物治療會比較有效。

此外,對於不敢打針的族群,也可調整減重策略。周莒光分享,診間約有1/3民眾使用口服藥物抑制食慾,醫師會評估個案體況調整口服劑量。不靠打針或催吐,也能以口服藥物搭配運動來控制體重,遠離慢性病危害。

TOP

【減重專輯】科技健身躺著也能瘦?醫師曝「這方法」最適合懶人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


心理飢餓也就是所謂的「情緒飢餓」。陳建名醫師指出,前往門診尋求減重治療的民眾超過8成都屬於情緒飢餓。

夏天到來,穿著上想清涼一下卻又怕肥肉跑出來見人,許多人因此追求快速或局部瘦身,想透過儀器進行減脂達到良好的效果。然而「情緒飢餓」常常讓人無法控制食慾,想用吃來抒發壓力或緩解情緒,獲得滿足、愉悅感。

像40歲的A女本身是OL上班族,由於身材微胖被男朋友劈腿偷吃,失戀分手後A女更自暴自棄,受到情緒影響暴飲暴食,希望藉由吃來改善心情,但體重也因此直線飆升到80公斤。

情緒飢餓會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吃下過多的熱量,即使用各種方法減重一段時間後,仍會因為控制不了食慾又再次胖回來。因此若要維持長時間的效果,儀器類減脂搭配能控制食慾和降低飢餓感的口服藥物,克服情緒飢餓,可以讓減重效果維持更久。

認識「情緒饑餓」 設定「食物定錨點」有效抑制食慾衝動
減重「少吃多動」相當重要,許多人都有這樣的認知、觀念,但實際上若要執行相當困難,尤其是「少吃」。陳建名醫師提到,人會產生想吃東西的念頭,主要分為2種原因,第一,真的因為餓才吃也就是所謂的「生理飢餓」;第二,因為單純想吃、追求吃東西時的快樂及滿足感,這叫「心理飢餓」。

心理飢餓也就是所謂的「情緒飢餓」。陳建名醫師指出,前往門診尋求減重治療的民眾超過8成都屬於情緒飢餓。很多人體重過重就是因為吃太多東西,通常會有病態性肥胖或是無法控制進食的人大部分都是因為心理飢餓,進而造成肥胖問題。

而A女也是這樣的情況,陳建名醫師表示,這樣的案例醫師會先了解病人求診的原因,並透過心因性問卷評估,了解飲食習慣、進食行為、壓力情緒後提供減重建議,如果有過度的神經性暴食、情緒飢餓等無法控制口腹之慾時,會建議使用一些作用在神經中樞抑制食慾的藥物,來減少神經或中樞性飢餓,但藥物有以下適應症、禁忌症:

BMI>30,或BMI≧27且有三高問題(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者可使用
有神經或中樞問題、憂鬱等情形者不適合使用
不過陳建名醫師認為,如果沒有上述禁忌症,身材有點肉肉的或BMI稍微超標(BMI≧24),但飲食型態上有過度神經性暴食,或追求吃東西產生的欣快感,其實也可以使用這類減重藥物,但仍需要先進行評估、溝通後再選擇適合的減重方式。

陳建名醫師表示,這類藥物最重要的就是幫助民眾設定「食慾的定錨點」,將原本可能100分的食慾壓到剩下50分,更有效、快速地達到減重的目標,就好比爬山時穿在腳上的鞋子一樣,能讓人走得更高更遠,但問題是若不邁開雙腳去「動」,就算穿上鞋子山頂還是在那無法抵達,所以「運動」也是不可以少的。



減重不只要少吃也須多動 懶得動可考慮「科技健身」
減重不能單純只靠少吃、藥物使用,還是需要運動才能達到更好的減重效果。像A女在使用了作用於神經中樞抑制食慾的最新複方口服減重藥物後,治療過程中仍有暫時卡關的情形。不過,陳建名醫師表示,在與這名患者持續接觸,並追蹤其飲食、鼓勵日常運動後,3個月左右便瘦了20公斤。

運動可以讓脂肪減少、增加肌肉並提升基礎代謝率。但現代人常常生活忙碌沒有時間運動,或是工作太累懶得動,陳建名醫師表示,像這樣的病患其實可以考慮使用科技健身或儀器類減脂。

不過,陳建名醫師強調,科技健身或儀器類減脂屬於局部瘦身,且若是患者脂肪過厚治療效果其實較差,因此在使用前醫師通常會使用減重藥物先讓患者達到全身性的體重控制,在皮下脂肪瘦到2公分以內再去做儀器類減脂效果會更好。

減重藥物的用藥時機,包含儀器介入前的體重下修、儀器減脂後的體重維持。而A女在經過醫師建議下,透過抑制食欲的減重藥物與儀器減脂重獲健康,瘦了20公斤的她變得更加美麗、更有自信,現在也拋下過去悲傷的經歷,獲得一段新的戀情,目前和男友穩定交往中。

陳建名醫師表示,科技健身加上藥物治療相當適合情緒肌餓的肥胖患者,或是曾減重成功但因心理饑餓無法控制食慾又再次復胖的民眾,更適合懶人減重,不過要怎麼去選擇用藥或搭配儀器瘦身,建議還是洽詢專業醫師做更進一步的瞭解。

不只吃「喝」也要注意 情緒饑餓最愛飲料、酒應控制
在夏季,喝的東西也要注意,像是手搖飲、酒等都是民眾常常會因情緒影響而喝的飲品,尤其現在天氣熱,飲料幾乎是人手一杯。陳建名醫師提醒,酒的熱量相當高,100ml的威士忌2杯就已將近500大卡,而飲料含有糖,糖對大腦的吸引力不亞於毒品,還與老化、各種疾病有關。

陳建名醫師建議,以上表現都是「嘴饞、腦饞」現象,如果沒辦法控制對飲料、精緻澱粉的衝動,還是可以靠作用於神經中樞,能同時抑制食慾、降低饑餓感的的複方口服減重藥物,下修你的「食物定錨點」抑制對任何東西想放入嘴巴中的衝動。

TOP

【減重專輯】減肥藥別亂吃!合法減肥藥只有3類 醫師提醒減肥產品9注意事項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


如果有拿到藥證又沒有「藥品仿單標示外使用(Off-Label Use)」的話,大概可以分為3大類減肥藥物。

減肥變瘦是許多人的目標,有些人想靠藥物、手術等進行減重。但市面上有各式各樣的減肥藥,也有許多保健食品宣稱有減肥效果,到底有哪些是合法的?又要符合哪些條件,醫師才會建議使用呢?臺北醫院副院長暨體重管理中心外科醫師歐亮宏來解答!

3大類合法減肥藥 排脂、抑制食慾
所謂的「合法減肥藥」是什麼?歐亮宏副院長表示,這牽扯到有沒有衛福部或國外食品藥物管理局(如:FDA)的許可,如果有拿到藥證又沒有「藥品仿單標示外使用(Off-Label Use)」的話,大概可以分為以下3大類減肥藥物:

排脂藥:
抑制小腸內的脂肪酶,讓脂肪在小腸中不容易變成小分子,使脂肪較不會被吸收。合法排脂類藥物包含Orlistat、羅氏鮮Xenical等。

歐亮宏副院長提到,有肥胖問題又有便秘情形的病人非常適合使用,因為它有利便、排便作用,不過必須要注意,如果服用過量或長期使用,脂溶性維生素會無法吸收,造成脂溶性維生素A、D、E、K缺乏。

腸泌素類似藥(GLP-1 agonist):
當人進食後,小腸會分泌腸泌素,其中一種腸泌素就是GLP-1,可以降低胃排空速度、抑制食慾等。而腸泌素類似藥,就是一個類似腸胃荷爾蒙的藥物,可以產生作用抑制食慾,讓腸胃道覺得已經有足夠的食物。

這類藥物本來是在新陳代謝科,使用在第二型糖尿病控制血糖的一種藥品。目前有口服、針劑,而針劑就是現在俗稱的「瘦瘦針」。合法腸泌素類似藥包含瑞倍適Semaglutide、善纖達Liraglutide等。

抗憂鬱劑與戒斷症候群複方藥
這類複方藥指的是Contrave康纖芙,本來是一個抗憂鬱劑與戒斷症候群的複方藥,但使用這藥物後也可以抑制食慾。

2類人符合適應症 減肥藥物使用9注意事項
民眾若要使用上述三類藥物進行減重,醫師會根據衛福部提供的適應症,並了解病人的體型、體重、生活型態等,經過評估後才會建議使用藥物。歐亮宏副院長指出,衛福部提供的適應症包含以下2條件:

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30
BMI大於27且合併代謝症候群、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問題
不過,減肥藥雖然吃了會有效果,但仍要注意飲食、運動,而且藥物的取得途徑也要注意,尤其現在市面上很多保健品宣稱有減肥效果,在這些產品、藥品的使用上,歐亮宏副院長提醒以下注意事項:

合法減肥藥品須經過醫師處方,藥局不會販售
藥局販售的減重燃脂產品,基本上都屬於食品類,減肥保健食品只要經食藥署、衛生局等認可就可上市使用,但效果、副作用等都有待商榷
有些商品參雜中藥成分,這些複方藥使用上要格外小心,須詢問藥師
使用一般藥物(如:甲狀腺素、抗利尿劑)的副作用來控制體重並不好,短期效果雖然明顯,但長期來說其實對身體是種慢性傷害
任何藥物標示都要清楚,且使用時都要了解藥物取得途徑、藥物作用、副作用等
3類合法減肥藥物都屬於自費藥物,無健保給付
3類合法減肥藥物大部分要使用1-2個月以上才有效果
3類合法減肥藥物都建議短期使用,2-3個月後就要停藥
除了使用藥物外,生活、飲食都要改變,避免停藥後復胖
歐亮宏副院長表示,常有BMI大約20初且身材不錯的民眾,尋求體重控制、減重,通常醫師會建議運動、飲食或生活作息調整等較健康保守的模式,循序漸進進,若效果不佳才會適度使用藥物。

而現在許多醫療院所都有協助體重控制的單位,由醫師、營養師等組成,歐亮宏副院長建議,民眾若有相關需求,應尋求專業評估,再經過醫師處方使用藥物。

TOP

【減重專輯】肥胖指標「腫」麼看?  打造減肥計畫「享瘦人生」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


肥胖指標包括體重、身體質量指數(BMI)、腰圍與體脂等,減肥重點在於充足攝取每日所需的6大營養素,並適當分配吃進的熱量,當攝取的熱量小於消耗的熱量,才能健康減重。

夏日到來,減肥成為全民運動!無論是一般人想打造理想身形,或是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患者有健康考量,都可評估自己是否需要減肥。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洪泊儒說明,肥胖指標包括體重、身體質量指數(BMI)、腰圍與體脂等,減肥重點在於充足攝取每日所需的6大營養素,並適當分配吃進的熱量,當攝取的熱量小於消耗的熱量,才能健康減重。

肥胖定義為何? 除了體重還有哪些指標?
體重
體重是最簡單的評估方式,可參考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成人健康體重對照表。

範例:林先生身高175公分,適當的體重範圍為56.7-73.4公斤,若處於73.5-82.6公斤則為過重,超過82.7就要當心肥胖。

身體質量指數(BMI)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以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來衡量肥胖程度,其計算公式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國健署建議我國成人BMI應維持在18.5(kg/㎡)及24(kg/㎡)之間,太瘦、過重或太胖皆有礙健康。研究顯示,體重過重或是肥胖(BMI≧24)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慢性疾病的主要風險因素;而過瘦的健康問題,則會有營養不良、骨質疏鬆、猝死等健康問題。

範例:王小姐身高160公分,體重65公斤

BMI=65(公斤)÷ 1.6(公尺)÷ 1.6(公尺)=25.4,體重屬於「過重」。
身體質量指數(BMI)

體重過輕

BMI < 18.5

正常範圍

18.5 ≦ BMI < 24

異常範圍

過    重:24 ≦ BMI < 27

輕度肥胖:27 ≦ BMI < 30

中度肥胖:30 ≦ BMI < 35

重度肥胖:35 ≦ BMI

腰圍:
腰圍是評估腹部脂肪累積的指標,也是判斷肥胖相關健康風險的重要指標。對於亞洲人而言,男性腰圍≧90cm、女性≧80cm就表示「腹部肥胖」,要特別注意飲食、運動、體重控制。

測量腰圍方法:
1輕鬆站直以手插腰,取「肋骨下緣」和「左右兩側腸骨上緣」的中間點。

2將軟尺水平於地面輕鬆經過腰點,圍繞整個腰後讀取數據。


▲國健署教你輕鬆量腰圍。(圖/取自國健署)

體脂:
體脂率代表身體脂肪所佔的百分比,想要判斷體內的肥胖程度,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測量的體脂率較準確。洪泊儒表示,想要簡易測量體脂的民眾,可利用健身房的身體組成分析儀,利用生物電阻法測出體脂率;有健康需求的人,還能進一步到醫院測量X光吸收,可精確檢測全身體脂、肌肉量甚至骨質密度數據。

要留意的是,有些人外表不胖,體脂率卻高得驚人,可能是隱性肥胖的「泡芙人」。即使體重或BMI值正常,但體脂肪若超過標準也是肥胖,如男性體脂肪≧25%或女性體脂肪≧30%都要當心。

如何訂定減肥計畫?每日需要多少熱量?
減肥與健康有關,每個人的身體和需求不同,評估自身的BMI、腰圍、健康狀態以及個人目標後,與醫生、營養師或健身教練討論制定適合自己的減肥計劃,如設定明確的體重目標、設計適合的飲食計劃、建立適合的運動計劃、監測進展和調整計劃、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每個人的活動量不同,利用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推薦公式可計算出個人所需熱量。例如65公斤的王小姐的工作為坐辦公室,屬輕量工作,每天攝取熱量應在1300至1625大卡之間(20-25大卡*65公斤)。若減重目標為每週減輕0.5公斤,則每日應減少攝取500大卡。

同時,減肥目標設定不要好高騖遠,以免容易打退堂鼓,以「做得到」為原則。可參考「漸進式」做法,例如輕鬆的方式開始調整,例如戒除含糖飲料、酒精與零食宵夜,並細嚼慢嚥,增加走路、爬樓梯等活動量,每日即可輕鬆減少200大卡,再逐步增強運動及飲食分量控制,朝向日減去500大卡邁進。

洪泊儒說明,減重基本原則就是「熱量赤字」,攝取的熱量要小於消耗的熱量,才有機會減重。若每日都有計算熱量卻還是瘦不下來,可能源於低估吃進的熱量或高估消耗熱量,這時應檢視自己吃進哪些食物。

每天活動量

活動種類

體重正常者

所需熱量

體重過重、肥胖者

所需熱量

輕度工作

大部分從事靜態或坐著的工作,例如坐辦公室的上班族、售貨員等。

30大卡 X

目前體重(公斤)

20-25大卡 X

目前體重(公斤)

中度工作

從事機械操作、接待或家事等站立活動較多的工作,例如褓母、護士、服務生、家事服務員等。

35大卡 X

目前體重(公斤)

30大卡 X

目前體重(公斤)

重度工作

從事農耕、漁業、建築等的重度使用體力之工作,例如運動員、搬家工人等。

40大卡 X

目前體重(公斤)

35大卡 X

目前體重(公斤)

醫師最後呼籲,減重首要的目的應該是保持健康,若只是為了追求符合審美觀的體態,極端減重恐導致掉髮、情緒不穩、女性經期失調等問題。建議一個禮拜最多減重0.5到1公斤就好,3個月內減重不超過原本體重10%。另外,特殊飲食法(如生酮飲食)帶來的問題也常被忽略,每日應均衡攝取需要6大營養素,再去分配每日吃進的所需熱量,才能健康減重。

TOP

【減重專輯】為何一直瘦不下來? 營養師破解8個減肥迷思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


吃碳水化合物易發胖?可以局部減脂?營養師提醒,維持可持續的健康飲食和生活習慣,才是持久減肥成功的祕訣。

在發達的網路世界裡,民眾被各種減肥資訊所淹沒。然而,營養師張家祥(Ricky)在部落格發文提醒,並非所有信息都是正確的,許多人都陷入了常見的減肥誤解,包括吃碳水化合物易發胖、可以局部減脂、瘋狂運動一定能瘦等等,維持可持續的健康飲食和生活習慣,才是持久減肥成功的祕訣。

減肥迷思1 : 碳水化合物會讓人發胖?
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是身體所需的三大常量營養素。然而,許多人認為碳水化合物是減肥的大敵。事實上,攝入過多的熱量,無論其來源如何,都會導致體重增加。一些研究更顯示,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在減肥方面與低脂飲食一樣有效。
碳水化合物是身體重要的能量來源,完全不攝入碳水化合物對於減肥來說並不是必需的。正確選擇碳水化合物才是關鍵。可以選擇全穀物、水果和蔬菜等複合碳水化合物,捨棄白麵包和含糖飲料等精製碳水化合物,將可以幫助減輕體重並改善整體健康狀況。

減肥迷思2 : 可以局部減脂?
許多人認為可以針對身體的特定區域,例如腹部或大腿減去脂肪。然而,這是不可能的。減肥時會減掉全身的脂肪,而不僅僅是一個特定的區域。減少特定區域脂肪的唯一方法是通過手術,例如抽脂術。

減肥迷思3 : 所有脂肪都對人有害?
多年來,人們認為脂肪是減肥的罪魁禍首,應該避免。然而,某些類型的脂肪實際上是對人有益的。健康脂肪如堅果、種子、酪梨、鮭魚等可納入飲食中,為身體提供重要的營養素,例如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發炎的作用,抑制身體的發炎反應,對於腦部發育、心臟和免疫系統都有好處。

減肥迷思4 : 節食會幫助減肥?
許多人認為節食是一種有效的減肥策略。然而,這是一個常見的減肥誤解,實際上會適得其反。當人節食時,身體會進入飢餓模式,這會減慢新陳代謝並導致身體更趨向儲存脂肪。此外,節食會導致人容易因為受不了而暴飲暴食,這將會破壞減肥努力。從長遠來看,節食對減肥是更加不利的,也是復胖的元凶。

減肥迷思5 : 瘋狂運動就一定能瘦?
運動肯定對人體整體健康有益,但瘋狂似運動不一定能減肥。事實上,飲食在減肥方面的作用比運動大得多。要減肥就需要創造熱量赤字,這意味著吃入的熱量要少於消耗的熱量。這可以通過飲食和運動相結合,或僅通過飲食來實現。
在進行瘋狂的運動可能會幫助燃燒熱量,但可能不足以產生減肥所需的熱量赤字。而且,人們在進行劇烈運動後可能會吃進更多的熱量,這抵消了運動過程中產生的任何熱量赤字。

另外,如果個人飲食不良,進行瘋狂運動並不能保證體重減輕。健康的飲食對於減肥至關重要,再多的運動也無法彌補不良的飲食選擇。因此,想減肥成功,運動只靠三分,飲食則占了七分。

減肥迷思6 : 熱量相同吃什麼都可以?
雖然卡路里是一種能量單位,但不同類型的食物會對身體產生不同的影響。熱量的攝入總量對減肥很重要,但這些攝入的熱量的品質同樣重要!

飲食中含有大量加工食品和糖分,即使你總體上攝入的熱量較少,還是會導致體重增加和許多健康問題。相反,攝取營養豐富的食物,例如全麥、瘦肉蛋白、水果和蔬菜。這些食物不僅可以幫助你減輕體重,還可以為身體提供重要的營養素。

例如,一個100大卡的蘋果比100大卡的蘇打水更有飽腹感。這是因為蘋果含有纖維,可以減緩消化並幫助產生飽腹感。另一方面,蘇打水含有糖分,會導致血糖飆升,讓人很快又感到飢餓。因此,在食物的選擇上就是減重的關鍵。

選擇富含蛋白質、纖維和健康脂肪的食物可以長時間保持飽腹感和滿足感,從而讓飲食控制更容易堅持下去。

另一方面,含糖量和精製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會導致血糖飆升,造成胰島素的大量釋放,當血糖降下來後,人就會感到肚子餓,又想要開始吃,使控制食慾和堅持健康飲食變得更加困難。

減肥迷思7 : 只吃單一食物就能減肥?
某些食物可能具有某些減肥特性或熱量比較低,但僅依靠一種食物並不是可持續或健康的減肥方法。事實上,過分關注一種食物可能會導致營養缺乏和其他健康問題。有效和可持續的減肥通常涉及改變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飲食、規律的運動鍛煉和充足的睡眠。

減肥迷思8 : 相信體重計上的數字?
減肥僅僅依靠體重秤上的數字往往會產生誤導,以下是幾個原因:
體重會根據身體的水分變化而有波動。鈉攝入量、荷爾蒙變化和脫水等因素都會影響身體的水分平衡。這意味著即使沒有增加或減少任何脂肪,體重也會在短短幾天內發生幾公斤的變化。

如果人經常鍛煉,可能會在減脂的同時增加肌肉質量。由於肌肉比脂肪重,即使已經減掉脂肪並變得更苗條,但可能不會看到體重秤上的數字顯著減少。

體重秤上的數字不會區分肌肉、脂肪、骨骼或器官組織。因此,有可能擁有健康的體重,但身體成分仍然不健康。
張家祥表示,總而言之,這些減肥的錯誤迷思,實際上會阻礙減肥進步,且更難實現目標。通過了解這些誤解並養成健康、可持續的健康飲食和生活習慣,才是持久減肥成功的祕訣。

TOP

【減重專輯】產後肥胖怎麼辦?醫師分析肥胖3原因 產後減重可朝3方向計畫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


女性應保持良好心情,不要有太大的壓力,雖然有些網站建議,產後媽媽6週內體重應回復到與孕前增加不超過10%,但有90%的人都無法達到這個條件,如果還是因為肥胖問題感到很困擾,也可以尋求婦產科和新陳代謝科協助。

女性生產後常常會在意自己的身材走樣,想要瘦身又不知道怎麼做,用錯方法反而瘦不下來又會影響產後的恢復、哺乳。

台北醫院婦產科醫師林峻宏表示,如果體內的水、脂肪量一下子減少太多,反而會導致熱量、油脂累積,體重會呈現U型變化,一開始雖然呈現下降趨勢,但最後體重又會再增加回復,建議產後減重可以朝3方向進行。

什麼是產後肥胖? 哪些原因會造成產後肥胖?
「產後肥胖」的定義與一般肥胖標準沒有明確的不同,都是以身體質量指數(BMI)為標準。林峻宏醫師提到,正常BMI應在18.5-24.9,BMI在25-29.9為「過重」,30以上就叫作「肥胖」。

不過,懷孕期間因應胎兒成長、生產的失血,以及母乳產生等,懷孕婦女體內的總水量、脂肪量自然會因此增加。此外,婦女須提供養分孕育胎兒,通常會建議懷孕婦女攝取足夠的營養、熱量,並依照孕前BMI數值增加孕期的體重。

國健署、美國婦產科學會(ACOG)都表示,懷孕前女性BMI<18(過輕)建議增加12.5-18公斤;BMI=18.5-24.9(正常)建議增加11.5-16公斤;BMI=25-29.9(過重)建議增加7-11.5公斤;BMI≧30(肥胖)建議增加5-9公斤。

因此,林峻宏醫師分析,產後肥胖主要有3個原因有關,包含:

懷孕前體重:有文獻指出,孕前BMI越高,產後體重回復的比例就越低,產後越不容易回復到原本產前的正常體重
懷孕過程飲食、運動、生活習慣:懷孕初期會分泌黃體素,使身體活動力減低、肌肉較放鬆,沒有運動、維持肌肉量就有可能會產後肥胖
產後飲食、運動、生活習慣:產後坐月子沒有運動,月子餐或飲食上又採高油高鹽,很有可能會有肥胖問題
產後減重3方向計畫 不須太有心理壓力
如果產後媽媽們想要減肥、控制體重,林峻宏醫師建議可以朝以下3個方向進行,包含:

母乳哺餵:
母乳中有油脂、澱粉等。林峻宏醫師表示,母乳哺餵其實是產後體重及熱量消耗很重要的出口,也能增加媽媽們的自信心,是一個不錯的方式。

規則運動:
根據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建議,孕前、孕中、產後都要有規則運動,建議每週累積約150分鐘中等程度的有氧運動,走路、飛輪、跳舞、有氧、重訓、伸展、瑜伽或游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維持身體的肌肉量、基礎代謝率,才能幫助產後的體重恢復。

規則均衡飲食、水分補充:
不建議採用斷食法,可以採少量多餐的方式均衡飲食,不要有過多的油脂、澱粉等,並以蛋白質攝取為主,搭配維生素、礦物質等,此外建議一天至少要有2000C.C.的水分攝取。

此外,根據文獻顯示,產後3個月內大多數女性都還不一定能夠回到產前的體重,產後3個月到1年的時間才是比較可以慢慢減少體重的時間。而且因為減重造成心理太大的壓力,很有可能會造成產後憂鬱。

林峻宏醫師建議,女性應保持良好心情,不要有太大的壓力,雖然有些網站建議,產後媽媽6週內體重應回復到與孕前增加不超過10%,但有90%的人都無法達到這個條件,如果還是因為肥胖問題感到很困擾,也可以尋求婦產科和新陳代謝科協助,檢查了解是否有需要進一步治療的疾病。

TOP

醫師破解脂肪肝三大迷思! 當心減肥也會肝包油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


風靡一時的防彈咖啡是減肥陷阱。「生酮飲食」攝取高脂肪卻減少蛋白質,恐會形成脂肪肝。

現代人普遍營養過剩,加上攝取大魚大肉、運動量不足,恐養出脂肪肝。我國脂肪肝盛行率約33.3%,體重過重者更高達70%有此疾患,若不及早發現,恐引起心血管疾病、肝硬化甚至肝癌。林新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張瑞旻提醒,不是只有肥胖才會引起脂肪肝,飲酒過量、快速減重、吃素飲食不均衡,都有可能形成脂肪肝。

當5%以上的肝細胞有脂肪空泡堆積,就是所謂的脂肪肝。脂肪肝可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其中酒精性脂肪肝是造成脂肪肝的主因;非酒精性脂肪肝原因眾多,包括糖尿病、高血脂、基因遺傳、體重過重、減重過快、飲食失衡或服用類固醇等藥物,皆會造成肝臟代謝脂肪異常,累積成脂肪肝。

脂肪肝迷思一:我有在減肥,不會有脂肪肝吧
「我又不胖,應該不會有脂肪肝吧?」醫師指出,有些民眾減重過快,反而會形成脂肪肝。例如「生酮飲食」攝取高脂肪卻減少蛋白質,當飲食不均衡,蛋白質不足,身體為了維持運作而燃燒體內正常蛋白質,代償作用就會造成肝細胞運轉障礙,脂肪堆積在肝臟形成脂肪肝。想要減重,最佳的飲食方式是減少攝取碳水化合物,可避免進入人體轉變為糖分與脂肪。

脂肪肝迷思二:吃素就不會有脂肪肝?
根據臨床統計,素食者其實兩成有脂肪肝!當嚴格控制肉類攝取、蛋白質攝取不足時,會造成血液中的脂蛋白不足,肝臟中的脂肪運送出去時容易發生障礙,一樣會累積成脂肪肝。吃素陷阱就藏在「高油脂素料」,例如炸豆包、百頁豆腐等,為了增加口感而添加過多油類,油脂量比一般食物還要高,吃進的不是蛋白質而是油脂!

脂肪肝迷思三:懶得動、靠保健食品可以養肝?
不少民眾懶的運動,依賴一顆又一顆的保健食品來養肝。醫師提醒,坊間不少健康食品標榜可減低血脂,但目前僅在動物實驗上有效,在人體上尚無明確效果。光吃保健食品但又懶得動,熱量無法消耗,肝臟脂肪還是排不出去。

想要消除脂肪肝,控制飲食與減重才是唯一有效的方式。推薦攝取高纖蔬果、魚蛋奶等優質蛋白質,當轉變為優質脂蛋白,有助於把肝臟中的脂肪運送出去,幫脂肪肝瘦身。

TOP

30多歲女吃減肥藥、膠原蛋白腳水腫 就醫竟是狼瘡性腎炎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


超過60%至70%的紅斑性狼瘡病人會出現狼瘡性腎炎,成因是病人的免疫複合體容易沈積在腎臟,誘發免疫反應進而傷害腎臟,初期症狀不明顯,臨床表現有蛋白尿、血尿,蛋白尿嚴重時會像婦人出現下肢水腫。

30多歲婦女跟風吃減肥藥、膠原蛋白,卻前後兩次引發雙腳水腫而就醫。醫師詢問發現,其吃的減肥藥、膠原蛋白都沒有標示成份,驚訝婦人「勇氣十足」,判斷腎臟功能可能異常,經病人同意接受腎臟切片檢查,發現婦人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狼瘡性腎炎,持續服藥後才穩定控制。

紅斑性狼瘡 初期症狀不明顯
臺中慈濟醫院腎臟內科醫師陳慧芬指出,紅斑性狼瘡是自體免疫的全身性疾病,自身抗體會攻擊全身包括:中樞神經、腎臟與心臟等器官,其中腎臟是最常受侵犯的器官之一。臨床統計,超過60%至70%的紅斑性狼瘡病人會出現狼瘡性腎炎,成因是病人的免疫複合體容易沈積在腎臟,誘發免疫反應進而傷害腎臟,初期症狀不明顯,臨床表現有蛋白尿、血尿,蛋白尿嚴重時會像婦人出現下肢水腫。

無早期接受適當治療 嚴重恐致命
陳慧芬醫師以相關研究報告提醒,一到三成的活性狼瘡性腎炎病人,若無早期接受適當治療,可能導致末期腎臟病,甚至有致死風險。

而紅斑性狼瘡常侵犯15至45歲女性,陳慧芬醫師表示,婦人兩次懷孕生子過程平順,30多歲才確診算比較慢。不敢斷言減肥藥、膠原蛋白觸發疾病,但不排除是減肥藥藉脫水瘦身,導致腎臟功能變差進而影響身體,出現下肢水腫意外發現狼瘡性腎炎,幸好沒有影響其它器官,目前固定抽血驗尿追蹤都正常。

遵從醫囑服藥 勿信偏方造成腎傷害
近年紅斑性狼瘡早期診斷治療與追蹤進展快速,預後也大為改善。陳慧芬醫師提醒,紅斑性狼瘡治療方式會有些副作用,確診病人遵從醫囑服藥十分重要,千萬不要因為害怕治療用藥的副作用,聽信偏方使用來路不明的草藥,等病情嚴重再回診,可能已造成腎臟不可逆的傷害。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