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旗袍起源於清代男性長衫﹐為何成為近現代女性裝﹖

旗袍起源於清代男性長衫﹐為何成為近現代女性裝﹖

  過去服裝史學界多主張旗袍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改良而來﹐不過近年有了新看法﹐認為旗袍可能由清代男性穿著的長衫修改而來﹐並與清末以來女性解放運動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清代男性的長衫是什麼樣的衣服呢﹖據專家解釋﹐長衫為民國時期知識分子常見的裝扮﹐是當時人們根據明代文人常穿的道袍(並非道士所著的袍子﹐而是明代文人的禮服)改良而來。不過兩者的外觀實在差異太大﹐看不出相似痕跡。清代漢人男性之朝服與禮服因剃髮易服政策﹐而遭到中斷﹐但該政策在民間並沒有徹底實施﹐通過圖畫可知老百姓依然穿著交領漢服﹐或是大致上與滿族服裝類似的漢服。但由於目前缺乏清初服飾出土﹐因此至今仍無法對於晚明流行的明制立領漢服、清初漢人男裝與民國文人長衫做更進一步的比對。
  很難直接說民國長衫就是源自道袍﹐但可以說長衫是滿漢文化交融下的混血兒﹐該服裝被賦予與明代道袍相似的文化概念。那麼﹐本屬於男性知識分子穿著的長衫﹐又如何成為今日華人婦女的禮服-旗袍呢﹖這要從晚清時流行的女尚男裝的潮流說起。在西方思潮影響下﹐清末時就有不少婦女開始穿起男裝。不過中國歷朝歷代皆有女尚男裝、男穿女裝的風氣﹐但這類穿著方式﹐多會引來文人的批評﹐更會被視作「亡國」象徵的「服妖」。
  由於清代漢人在服裝上「男降女不降」、男女服飾分屬不同體系﹐使得清代婦女少有穿男裝者﹐女穿男裝、男穿女裝的現象也比過去少很多。不過清末這時女穿男裝的風尚﹐與明代女穿男裝的差別在於﹐穿男裝的女性多了份意識﹐便是抱持著打破男女不平等、女性解放的心思。
  清末最知名的女穿男裝的例子﹐即中國近代女權運動家、反清烈士秋瑾(1875~1907)。她雖然小時候曾纏足﹐不過留學日本期間已改著男裝﹐不少革命黨員對她印象深刻﹕「當時身穿一件玄青色湖綢長袍﹐頭梳辮子﹐加上玄青辮穗﹐放腳﹐穿黑緞靴。那年她三十二歲。光復會的青年會員們都稱呼她為『秋先生』」。
  民國建立後﹐依照過去朝代訂定輿服制的傳統﹐開始思索新成立的中國﹐國民該穿什麼樣的服飾。有人主張應回歸明代時的漢服形制﹐或是穿著傳統服飾才是愛國表現﹐但由於明代距離人們遙遠、大眾對其已相當陌生﹐加上清末以來在西方的船堅炮利下﹐多持應全面改穿西服的看法。
  不過﹐改穿西服的提議卻在討論婦女禮服款式時﹐遲疑了。有人支持、有人反對﹐光是相關草案、修正案反反覆覆提出多次﹐最後女性穿西式禮服的建議遭到否決﹐改採中式。1912年10月4日﹐臨時大總統袁世凱(1859~1916)正式公佈服制﹐關於女性服裝規定為﹕「長與膝齊。袖與手脈齊。對襟。用領。左右及後下端開」﹐裙子則是﹕「前後中幅平。左右有襉(折子)。上緣兩端用帶」。
  此女子服制一公佈﹐令很多人失望﹐不但內容只有兩條﹐樣式仍與清代服飾無太大差別。《亞東叢報》隨即刊載時評﹐抗議男女服裝不平等﹕「咄!咄!咄!男女之不平等﹐於服制宣佈見之… …所惡於制定禮服者﹐以其簡單鄙陋﹐一仍前清之舊習耳… …乃觀對於女子之所謂制定禮服者﹐衣裙一仍舊式… …意欲滿清我女子耶。亡國之衣﹐男子之不欲服者﹐而欲我女子仍舊被服之﹐何不恕之甚也… …女同胞!女同胞!其速醒!其速醒!參議院之不利於女子也﹐將不僅一衣服之制度也」。
  從前段所述﹐可以看到由於清代漢人女裝的滿化﹐使其在民初婦女眼中看來與滿族服裝無太大差異﹐做為清初「男降女不降」的漢人女裝﹐遭到不少知識女性的排斥。但是與清代漢人女裝、滿族服裝有極高相似度的旗袍﹐卻是廣受婦女歡迎﹐甚至躍升成為今日華人婦女的禮服﹐這與五四運動有很大的關係。
  五四運動中﹐許多女學生積極參與抗爭﹐當時的服飾仍保留立領、盤扣等清代女裝特色﹐但整體色彩相當素雅﹐上衣的袖子、下襬則都縮短許多。此時﹐女性知識分子提出對女性的禮服應有「衛生、經濟與美觀」的三項要求。而受到西方服飾剪裁風格、女性解放要求影響﹐有不少清末女性知識分子穿男裝﹐盼打破男女不平等﹐這些思潮加總之下﹐遂誕生了旗袍﹐一件具有中華文化精神又有西式服裝優點﹐卻又不是傳統漢人女裝的新服飾。可見﹐旗袍成為民國與現代華人女裝的代表服飾﹐絕非偶然。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