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劉邦何以堪稱「高明的政治家」﹖

劉邦何以堪稱「高明的政治家」﹖

  說起漢王劉邦﹐不少人贊同「他是一位高明政治家」的評價。確實﹐劉邦身上具備了政治家所應有的一些基本胸懷和素養。
  作為高明的政治家﹐應當具有良好的口碑﹐贏得群眾的支持。劉邦雖然出身於社會下層﹐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早年在鄉間的名聲也不怎麼好﹐但參加義軍、投身於反秦大業之後﹐給人留下的卻是一個長者的印象。也正是這一點﹐使得他在跟項羽的競爭中贏得了先機。
  當時﹐楚懷王曾與諸將約定﹕先入關中滅秦的封為關中王。但一些老將認為﹐關中百姓飽受秦王朝嚴刑峻法之苦﹐應當派一位為人寬厚的長者去安撫。項羽為人狡詐殘忍﹐劉邦素來為人寬厚﹐因此派後者去比較合適。最終﹐楚懷王決定派劉邦率軍入關。劉邦入關滅秦後﹐不僅對百姓秋毫無犯﹐而且還與民「約法三章」。百姓持牛羊酒食犒勞﹐劉邦也婉言謝絕… …類似舉動贏得了民心﹐百姓唯恐劉邦不做關中王。
  項羽在聽說劉邦入關之後﹐擔心劉邦藉機稱王﹐趕緊率軍入關﹐但又怕投降的秦軍入關後造反﹐竟連夜將20萬秦軍降卒全部坑殺。入關後﹐又殺死了已經投降的秦王子嬰﹐焚燒了王宮﹐把金銀財寶和美女搜刮一空﹐「所過無不殘破」﹐徹底喪失了民心。在其後的楚漢戰爭中﹐雖然劉邦屢戰屢敗﹐但在關中百姓的支持下﹐依托穩固的後方基地﹐最終擊敗項羽﹐奪取了天下。
  作為高明的政治家﹐應當深通政治謀略﹐識大體顧大局。項羽入關後﹐聽說劉邦要稱王﹐不禁大怒。劉邦為了消除誤會﹐防止同項羽發生軍事衝突﹐竟冒著風險趕赴項羽的軍營。鴻門宴上﹐憑借政治家的勇敢和智慧﹐說服了項羽﹐避免了直接發生衝突﹐為後來的勝利贏得了時間。
  大將韓信率軍平定齊國後﹐派人給劉邦送去一封信﹐希望劉邦任命自己為假王(代理國王)﹐鎮守齊國。此時﹐劉邦正被項羽圍困在滎陽﹐看到韓信的信後﹐勃然大怒。一旁的張良、陳平見狀提醒﹕「我軍正處於不利的境地﹐你也無力制止韓信稱王﹐不如順水推舟﹐否則就有可能生變故。」劉邦一聽﹐立刻醒悟並改口﹕「大丈夫平定諸侯﹐要做就做真王﹐做假的有什麼意思。」於是﹐派張良為使者﹐冊封韓信為齊王﹐讓他帶兵攻擊楚國。從當時的局勢來看﹐這真是非常關鍵的一招。因為項羽也正派人去遊說韓信﹐齊國策士蒯通也勸韓信保持中立。
  作為高明的政治家﹐應當能夠忍辱負重﹐不爭一時之氣。楚漢戰爭開始時﹐劉邦趁項羽東征齊國之機﹐率各路諸侯討伐楚國﹐攻佔了楚國都城彭城(今江蘇徐州)﹐並仗著人多同項羽決戰﹐結果卻遭大敗﹐傷亡慘重﹐劉邦僅率數十騎逃離﹐父親和老婆都被俘虜。經過這次教訓﹐劉邦在後來的戰爭中避免同項羽直接交戰﹐而是攻擊他的部下﹐使得項羽疲於奔命。
  楚漢兩軍在廣武對陣時﹐項羽提出「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劉邦卻回答「吾寧鬥智﹐不能鬥力」。儘管項羽同漢軍交戰百戰百勝﹐但地盤越打越小﹐人也越打越少。在垓下戰敗後﹐項羽憑借個人的勇猛突出重圍﹐到達烏江邊上。烏江亭長對他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項羽卻說﹕「我與江東弟子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一代梟雄忍不得一時之氣﹐最終自刎而死。
  作為高明的政治家﹐最重要的是能夠識人用人、知人善任。楚漢戰爭開始時﹐劉邦和項羽帳下都網羅了不少人才。但到後來﹐真正的人才大多跑到劉邦那裡去了。劉邦總結戰勝項羽的原因時﹐說了這樣一段話﹕「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這個分析也充分體現了劉邦作為高明政治家的見識。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