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慈禧太后為保命而發動的政變

慈禧太后為保命而發動的政變

  慈禧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實際掌控清帝國權利長達48年之久﹐對中國近代歷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其在「辛酉政變」過程中﹐與肅順等「顧命八大臣」鬥智鬥勇﹐表現出一個弱女子不屈不饒的鬥爭精神﹐可圈可點﹐但卻不被人提起﹐實在有失公允。
  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7.8.22)咸豐帝病逝於熱河(今承德)行宮﹐遺命載垣、端華、肅順和御前大臣景壽及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瀚、焦祐瀛等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年幼的皇太子載淳為帝﹐總攝朝政﹐改年號為「祺祥」。同時規定分賜皇太后及天子的「同道堂」、「御賞」璽為下達聖諭的符信﹐一切軍政事務由輔政大臣處理。由於皇太子年幼﹐「同道堂」實際上把握在慈禧手裡。據說﹐咸豐死前曾經問計於肅順﹐肅順引用「鉤弋夫人」的故事﹐想以「殺母立子」來保證權利的順利過渡﹐咸豐同意與否就不得而知了﹐總之現實是很嚴重的。
  咸豐往世後﹐「顧命八大臣」有些不把兩宮太后放在眼裡﹐開始把持朝政﹐慈禧危機日重﹐其一、兒子的皇位有可能不保﹔其二、「鉤弋夫人」的故事有可能重演﹐自己的性命安危繫於一旦。於是﹐慈禧暗中聯繫在京的小叔子恭親王奕訢﹐以奔喪之名﹐赴熱河與兩宮密謀政變之策。奕訢領命後﹐旋即返京佈置。10月26日兩宮太后偕幼帝載淳啟程回京﹐肅順護送咸豐帝靈柩後行。
  11月1日兩宮太后抵京﹐即召見奕訢等親王大臣﹐安排政變事宜。越日﹐將載垣、端華、肅順等革職拿問﹐罷景壽等軍機大臣職。3日命奕訢為議政王﹐進軍機處﹐並以桂良等五人為軍機大臣。7日改年號「祺祥」為「同治」。8日詔賜載垣、端華自盡﹐肅順處斬﹐景壽、匡源、杜瀚、焦祐瀛褫職﹐穆蔭遣戍軍台。東西兩太后於11月11日在宮內養心殿的「東熱閣」實行垂簾聽政﹐從此﹐慈禧開始掌控清朝統治大權。
  因咸豐十一年是農曆辛酉年﹐因此﹐此次政變稱為「辛酉政變」﹐也稱「祺祥政變」。慈禧以垂簾聽政把握清朝大權達40餘年裡﹐對外推行「和好」、對內重用洋務團體和漢族軍閥官僚的統治政策﹐影響了晚清政局。有學者在討論這段歷史時﹐經常斥責葉赫那拉氏權欲薰心﹐一心想把握清朝的大權。學者們的排斥心理﹐總給人慈禧政變成功有「名不正﹐言不順」的感覺。我們沒有必要責備慈禧對權的渴看﹐對權利的追求﹐恐怕是人類的共性﹐莫說一個生活在深宮大內的皇后﹐你讓她對貴為人龍的皇位毫無感覺﹐是不是有些勉為其難了﹖
  慈禧出生於滿州官宦世莢冬其曾祖、祖父、父親均為朝廷命官﹐從小耳聞目染﹐深深了解權利對起家族的重要性﹐也造就了她不甘寂寞﹐總想要出人頭地的性格。有幸被選為秀女後﹐慈禧憑著其過人的靈氣和運氣﹐一步步成了大清王朝母儀天下的皇太后﹐假如不是咸豐帝過早的離往﹐她也許就在皇后的位置上﹐享受著人生的大富大貴﹐平靜的走完一生。
  然而﹐命運卻不是如此安排﹐就在她27歲那一年﹐皇夫撒手西回﹐她的命運再一次盤桓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先是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專權弄權﹐其子載淳的帝位恐有不保﹔還有那個「殺母立子」的密約﹐隨時可能成為現實。老話說﹕「母以子貴」﹐假如兒子被肅順等人玩弄於股掌之中﹐她這個做母親的情形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出於母性的本能﹐也出於對自己生命的自衛﹐慈禧一定想的很多﹐但最重要的應該是如何保子保命。此時﹐慈禧手中惟一的王牌就是那枚「同道堂」印璽﹐肅順他們頒布的任何詔諭﹐不蓋上這枚印璽﹐是不能生效的。當時的清朝政局有三股政治勢力﹐一個是以八大臣為首的「朝臣勢力」﹐他們主要集中在熱河﹔一個是以恭親王為首的「帝胤勢力」﹐包括他的兄弟和與八大臣政見相左的朝臣﹐他們主要集中在京城﹔最後一個就是由慈禧、慈安和太子組成的「帝后勢力」。
  根據當時氣力的對比﹐「朝臣勢力」佔有盡對的上風﹐新天子尚未登基﹐八大臣就開始執掌大權﹐包攬一切政務﹐全然不把兩宮太后放在眼裡﹐也許就在此刻﹐慈禧有了危機感﹐動了政變的心思。八大臣自以為控制了實權﹐忙於料理咸豐的喪事﹐在慈禧的暗召下﹐此刻一個關鍵的人物出場了﹐「帝胤勢力」的重要人物﹐慈禧的小叔子恭親王奕訢來熱河為皇兄奔喪﹐答應恭親王奕訢來熱河﹐應該是八大臣犯下的第一個致命錯誤﹐恭親王奕訢的到來﹐為「帝后勢力」和「帝胤勢力」的聯合提供了機會﹐也應該是慈嬉策劃政變﹐邁出了關鍵的一步﹐有野史記載﹐為了聯繫奕訢來熱河﹐慈嬉把心腹太監安德海公然責打一頓﹐然後下令送他到北京內廷處理﹐懿旨就這樣叫安德海帶到了北京。慈嬉就這樣神不知鬼不覺與「帝胤勢力」取得了聯繫。
  據說﹐恭親王祭奠完皇兄後﹐往拜見兩宮太后﹐與兩宮太后密談達兩小時之久﹐一個完整的政變計劃就這樣形成了。當八大臣中有人提出叔嫂見面有危險時﹐肅順曾傲慢的說﹕「見就讓他們見﹐鬼子六(恭親王奕訢)能玩的出什麼名堂﹖」恭親王奕訢在熱河停留了六天﹐就回北京預備往了。此刻﹐八大臣竟無絲毫警覺﹐慈禧再一次表現出極強的政治謀略﹐周旋於八大臣之間﹐暗中算計、表面應付﹐10月7日﹐兩宮太后召見八大臣﹐慈禧說﹕「鄭親王端華事情太多﹐留意休息﹐別累壞了身子。」端華甚為感動﹐謝恩辭往了「步軍統領」﹐慈禧盡不含糊﹐立即說﹕「那就讓醇親王奕譞做吧。」。
  醇親王奕譞是同治的皇叔﹐也是慈禧的小叔子﹐屬於「帝胤勢力」的重要成員﹐就是他在後來親手把肅順抓了起來。於是﹐整個北京城的衛戍部隊的權利被慈禧把握住了﹐這應該是「朝臣勢力」犯下的第二個致命錯誤﹐放棄了軍權﹐慈嬉不顯山不露水的捉住了關鍵的京城軍事調度權。10月26日﹐咸豐靈駕從熱河起運回京﹐慈禧以同治年幼為由﹐只護送靈駕一天﹐先行回京。肅順等人不知何故竟然同意了﹐這應該是八大臣犯下的第三個致命錯誤﹐讓擁有「御賞」和「同道堂」印璽的兩宮太后脫離了自己的視線﹐慈嬉有了充裕的時間往佈置政變事宜。
  11月1日慈禧到京﹐立即接見恭親王奕訢﹐第二天﹐11月2日﹐發動政變﹐一舉將八大臣的「朝臣勢力」徹底毀滅。在整個政變預謀過程中﹐我們發現﹐一切都在慈禧的掌控之中﹐充分的顯現出慈禧驚人的政治能力﹐她深知自己人單力薄﹐內聯慈安(帝后勢力)﹐外聯奕訢(帝胤勢力)﹔為了取得軍權﹐向八大臣示恩﹔為了搶佔先機﹐以同治年幼為由﹐先行回京。以肅順為首(朝臣勢力)的八大臣倒像不諳世故的迂腐之輩﹐一步步的走進了慈禧的圈套﹐竟渾然不知。
  須知﹐是年慈禧27歲、慈安25歲、奕訢30歲﹐算是很年輕的了﹐而肅順等人﹐年齒都在他們三人之上﹐其從政經歷也都有些年頭了﹐他們的失敗﹐只能說明他們的無能。同時也充分的表現了慈禧作為一個政治家的果敢、謀略與魄力。葉赫那拉氏所以登上了權利的頂峰﹐有其歷史的必然﹐也是其奮鬥的結果。假如她眼睜睜的看著兒子的權利易手﹐那悲哀的不僅是慈禧自己﹐應該是整個愛新覺羅家族。所以說﹐「辛酉政變」成功﹐應該是大清王朝政治格式的一次重新排列﹐是優越劣汰的結果。
  咸豐在世時﹐肅順等人已顯露出其亂國賊臣的面目﹐結黨營私、排斥異己﹐英法聯軍攻進北京﹐不僅不力諫天子守國門﹐卻伴隨咸豐規避熱河﹐此等黨群﹐即使把握了大清的權利﹐恐也不會有什麼建樹。而慈禧此刻的表現卻與之截然相反﹐「當皇上之將行也﹐貴妃力阻﹐言皇上在京﹐可以鎮攝一切。」其赤誠之心﹐很有些不讓鬚眉。多虧歷史給了我們一個慈禧﹐將這幫亂臣賊子一掃而盡﹐否則不知道還會出什麼亂子。嚴格的說﹐在當時的特定的歷史時期﹐慈禧應該是一個政治新星﹐「辛酉政變」的成功﹐對穩定當時的政治局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辛酉政變」後﹐慈禧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鞏固其權利﹐在給載淳舉行了不具實際意義的登極儀式後﹐兩宮皇太后就立即以天子的名義發出上諭﹐令大臣彙編以往各代皇太后臨朝預政事跡﹐賜以美名曰《治平寶鑒》﹐作為垂簾聽政的歷史依據。隨後她們攜載淳於養心殿東熱閣正式垂簾聽政﹐設兩太后寶座於天子寶座之後﹐中間以八扇黃屏風隔開。為使此舉更具正當性﹐恭親王等人還制定了《垂簾章程》。至同治十二年﹐載淳已成年﹐兩宮皇太后被迫撤簾歸政。
  但同治帝親政不及兩年就因病而死。因無子嗣位﹐慈禧玩弄政治手段﹐精心設計擇立同治帝年幼的叔伯兄弟載湉繼位﹐使兩宮皇太后二次垂簾終又得逞。至光緒七年(1881)慈安皇太后故往﹐只剩慈禧一人垂簾聽政。光緒帝成年親政後﹐因支持戊戌變法而遭慈禧等頑固派的忌恨﹐他們發動戊戌政變﹐解除了光緒帝的皇權﹐慈禧再次臨朝10年﹐卻又美其名曰「慈恩訓政」﹐直至往世。慈禧通過垂簾聽政之途﹐操縱同治、光緒兩朝天子﹐把握清代朝政達48年之久﹐功過是非﹐自有公論。
  這裡要說的是﹐作為一個女性政治莢冬在其掌控權利的每一步﹐慈禧應該是一個很成功的範例﹐特別是在「辛酉政變」過程中的每一次舉措﹐都顯示出作為一個政治家的膽識與聰明﹐弱女之軀﹐母儀天下。但是﹐她始終只能垂簾聽政﹐一直沒能再向前邁一步﹐堂堂正正的君臨天下﹐這恐怕是歷史的遺憾﹐也是慈禧女士的歷史局限吧。同時﹐她有是一個很矛盾的女人﹐力主變法﹐卻又抹殺了變法﹔與八國聯軍宣戰﹐詔書曰﹕「與其苟且圖存﹐遺羞萬古﹐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地廣有二十餘省﹐人民多至四百餘兆﹐何難剪彼凶焰﹐張國之威﹖」如此慷慨激昂﹐換來的卻是《辛丑條約》的恥辱。這恐怕不是慈禧個人的悲哀﹐應該是中華民族的不性冬喪權辱國﹐罪莫大焉﹐只有算在慈禧的頭上了。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