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最被忽視的營養元素,99%的慢性病跟酶缺乏有關

最被忽視的營養元素,99%的慢性病跟酶缺乏有關


發布: 2013-3-14 | 來源:平安健康網


  我們已經進入缺酶的時代,可是大多數人還渾然不知。

  350噸地溝油回流餐桌算什麽?霧霾、尾氣、農藥殘留、垃圾食品……外加上快節奏生活方式、經常熬夜、用腦過度、抽煙喝酒等等,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這些都在每天侵蝕我們的健康。而近些年大量研究顯示,這些環境問題和不良生活習慣對人體最大的破壞在於導致體內酶的匱乏。

  在我國中學課本中,就提到酶是人體新陳代謝的催化劑,但對酶這種物質的認識是遠遠不夠。

  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獲得者阿瑟?科恩伯格說:“對我們的生命而言,自然界中再也找不到像酶那樣重要的物質。DNA本身是無生命的,它的語言冰冷而威嚴,真正賦予細胞生命和個性的是酶。它們控制著整個機體,哪怕僅僅一個酶的功能異常都可能致命。”

  大量的科研結論表明:身體的酶耗損與老化之間極為密切的關系,每個人出生時體內的酶都是充足的,像一塊嶄新的電池,你愈快耗盡你的能量,壽命就愈短。人體內酶的總數量,決定壽命的長短,酶的濃度決定身體的健康度。

  既然酶對人體這麽重要,為什麽大家都不知道呢?據奇魅植物酵素(酶)品牌負責人白寧介紹,“人類對酶的認識晚了50年”。上世紀初人類發現了維生素,可到了上世紀80年代的中期,人類才意識到酶是最重要的營養素。這是因為,1946年過姆納發表“酶的本質就是蛋白質”因而獲得諾貝爾獎,結果產生了“攝取蛋白質就可以攝取到酶的誤解”,扭曲了酶的本質。直到美國醫學博士艾德華?豪爾用了50年的時間研究了酶,在1985年出版了名著《酵素營養學》(酶又稱“酵素”)推翻了這個觀點,成為世界上酶研究的權威,被後人譽為“酵素之父”。

  國外最新的科學定論:酶不足是健康的第一大殺手,這是根據豪爾博士50年的研究,包含了世界上超過700個研究所得出的結論。“酶不足”殺死的人超過了艾滋病,癌癥,心臟病,糖尿病和意外事故數量的總和。這些研究所得的結論是,所有的疾病,從癌癥到輕微的感冒,都有一個總的根源----“酶不足”。當體內的酶水平升高了,所有的疾病就消失了。反之,當酶水平減低,疾病又會出現,甚至致命。

  據白寧介紹,如今發達國家像德國、日本、美國、人們對酶的認知,就像中國人知道鈣一樣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在我國,對酶的介紹和認知還是一片空白。有的專家說:“中國人的健康認知水平,還停留在七十年代。”實際上這種認識差距,就差在對酶的認識上。

  酶是生命存在必不可少的物質,所有的疾病的發生都是由於酶的缺失或者不均衡引起的。酶比維生素更重要。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重要性在於能夠形成某些酶,是輔助酶生成的“幫手”(故稱“輔酶”),唱主角的其實是酶。沒有酶,補充再多的維生素、微量元素也不能發揮作用。顯而易見,當我們因為酶的匱乏而導致健康透支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像補充維生素一樣,經常補充奇魅植物酵素(酶),把補酶當成一種習慣。酶是營養新概念,治病新療法,養生的核心,也可能是解決現在人們健康危機的唯一手段。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