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人物誌] 明朝國本之爭

明朝國本之爭

  國本之爭,又稱爭國本。是明神宗冊立太子的問題,由於中國古代有「太子者,國之根本」之說,所以被稱為國本之爭。當時有兩派分別擁護皇長子朱常洛與福王朱常洵(鄭貴妃所生)爭奪太子之位。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冊立長子為太子的原則,大多擁戴皇長子朱常洛,向明神宗建議立長子為太子,然而明神宗不喜歡宮女所生的朱常洛,卻加倍寵愛鄭貴妃,並且有意立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卻受到大臣與慈聖皇太后極力反對。由於明神宗遲遲不立太子,令群臣憂心如焚。朝中上下也因此分成兩個派別,明神宗與群臣爭論達15年之久。直到1601年,朱常洛才被封為太子,而朱常洵被封為福王。但是福王遲遲不離京就任藩王。直到梃擊案發生,輿論對鄭貴妃不利後,福王才離京就藩,太子朱常洛的地位也因而穩固。
  明神宗的長子朱常洛原為他與宮女王氏在偶然之下所生的,所以不喜歡他。王氏原為慈寧宮宮女,在張居正主政的萬曆九年(1581)的某一天,明神宗往慈寧宮向慈聖皇太后請安。當時太后不在,王氏端水讓他洗手,他一時興起,就「寵幸」了王氏,王氏受孕後,太后詢問皇帝。皇帝起先不承認是他的作為,太后命人取《內起居註》查看,至此皇帝方勉強承認,後封王氏為恭妃。當時宮中稱宮女為「都人」,明神宗因此稱朱常洛為都人子,不是很喜歡他。
  明神宗嬪妃眾多,其中最寵愛鄭氏,萬曆十年(1582)封為淑妃,次年進為德妃。到萬曆十四年(1586),鄭氏生子,即朱常洵。明神宗大喜,有意進封為皇貴妃,這對恭妃冷落的態度有鮮明的對比。很快,有流言說明神宗與鄭貴妃曾到大高玄殿禱神盟誓,相約立朱常洵為太子,並且將密誓御書封緘在玉匣內,由鄭貴妃保管。
  明朝大臣受到流言影響,紛紛建議盡早冊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以破除流言。萬曆十四年(1586)鄭氏生子同年,首輔申時行上疏,列舉明英宗兩歲、明孝宗六歲被立皇太子為例,要求冊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明神宗以長子幼弱為由,等兩三年後再舉行。這加深群臣的不安,戶科給事中姜應麟、吏部員外郎沈璟等人紛紛殊請冊立東宮。其中姜應麟措詞激烈,讓明神宗激怒,將奏摺扔在地上,對身邊宦官說「冊封貴妃,初非為東宮起見,科臣奈何訕朕!」遂降旨:「貴妃敬奉勤勞,特加殊封。立儲自有長幼,姜應麟疑君賣直,可降極邊雜職。」於是貶姜應麟為大同廣昌典史。吏部員外郎沈璟、刑部主事孫如法相繼上言,都被處罰。但自明神宗處罰姜應麟的諭旨也指出立太子一定會依長幼順序冊立。
  此後大臣仍然要求冊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並於萬曆十八年(1590)集體要求冊立,並且杜門請辭,向明神宗施加壓力。明神宗只好推至明年、或皇子十五歲時,之後又推說延至萬曆二十年春舉行。到次年八月工部張有德提議需要動工準備,然而被明神宗以不准奏擾為由罰祿三月。首輔申時行與大臣等人上疏反對,明神宗大怒,然而申時行又暗中表明辯白。此事曝光後申時行名譽掃地,被彈劾後只得辭職返家。眾大臣或被辭職,或被廷杖。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明神宗加快了改立進程,下手詔給大學士王錫爵,要將皇長子朱常洛、皇三子朱常洵和皇五子朱常浩一併封王,以後再擇其中善者為太子。王錫爵既怕得罪明神宗,又怕被朝臣攻訐,於是上疏請由皇后撫育長子,如此長子就是嫡子。然而神宗只以前諭示朝臣,繼續準備行三王並封之禮,頓時朝中大嘩。因為王錫爵這麼一說,等於明指朱常洛還需要補辦手續,質疑了朱常洛做太子的合法性,因此大臣們紛紛指責王錫爵阿諛順上,王錫爵無奈自劾請辭,而神宗也迫於眾議收回了前命。
  此立儲事,前後紛爭凡十五年之久,在慈聖皇太后的干預下,明神宗終於在萬曆二十九年(1601)讓步,立虛齡已二十的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朱常洵為福王、朱常浩為瑞王、朱常潤為惠王、朱常瀛為桂王。朱常洛出閣讀書時,正值寒冬,太監不給太子生火取暖。朱常洛凍得渾身發抖,講官郭正域怒斥太監,太監們才給他生火。此後,福王又不赴封國長期逗留京師,於是大臣們又紛紛開始上書要求其按祖制離京赴封地居住,這其中以大學士葉向高、禮部右侍郎孫慎行爭執得最為強項。萬曆四十二年(1614)三月,梃擊案發生之後,在朝臣的壓力下,福王終於之封國。
  國本之爭明朝後期萬曆年間的大事,諸多大臣都涉及到此事件中有的還被懲罰,明末的黨爭在這期間開始。同時朱常洛沒有得到父親的關懷也沒有受到太子該受的教育,這一切都促使明朝滅亡的黨爭明顯起來 。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