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兵燹錄] 張勳復辟始末

張勳復辟始末

  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由黎元洪繼任大總統,《臨時約法》與國會得以恢復。袁世凱的手下段祺瑞被任為國務總理。後國會又補選袁世凱另一手下馮國璋為副總統,他和段祺瑞分別控制直、皖兩派勢力,彼此勾心鬥角。時中央政府實權為段祺瑞所掌握,黎元洪手中無兵,乃聯馮以制段,於是中央政府遂出現「府(總統府)院(國務院)之爭」。列強亦介入其間,日本扶植段祺瑞,英、美等支持黎元洪、馮國璋。1917年,日本鼓動段祺瑞政府對德宣戰,段祺瑞想以武力脅迫黎元洪和國會同意參加歐戰案。黎元洪便於5月將段祺瑞免職,段祺瑞則令屬下各省督軍宣佈獨立,並在天津設「獨立各省總參謀處」,擬進兵北京。
  黎元洪因情勢危急,乃電召安徽督軍張勳入京調停。1917年6月,張勳率軍五千北上,路過天津時曾與段祺瑞磋商,段祺瑞欲藉張勳之手解散國會、驅逐黎元洪,因而對之佯示支持,極力慫檲其入京。張勳遂在天津通電迫黎元洪解散國會,旋即擁兵入京。7月1日凌晨,張勳、康有為等迎清朝末帝溥儀出御太和殿,改民國六年為宣統九年。張勳受命為議政大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北京城重掛前清黃龍旗。此乃民國建立後第二次恢復帝制,史稱「張勳復辟」。
  張勳復辟(1917年7月1日 - 1917年7月12日),是指由宗社黨黨人鐵良及其舊部張勳等清朝遺老一手策劃,於民國六年(1917年)7月1日擁護時年12歲的清朝遜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在北京復辟的政變,前後歷時共十二天。因發生在丁巳年,亦稱丁巳復辟。
  民國六年6月30日(宣統九年五月十二日),張勳與陳寶琛等召開「御前會議」,密謀復辟。當天深夜,派兵佔據火車站、郵局等要地,並派人勸黎元洪「奉還大政」。復辟的骨幹分子是陸軍總長王士珍、步軍統領(俗作九門提督)江朝宗、警察總監吳炳湘、第十二師長陳光遠、第十三師長李進才,及康有為、劉廷琛、沈曾植、勞乃宣等。
  孫中山在廣州呼籲國會議員南下,命令各省革命黨人出師討逆,發動護法運動。
  宣統復辟稱帝時,黎元洪逃入日本使館,一面電請馮國璋代總統之職,一面被迫重任段祺瑞為國務總理。段祺瑞見國會已解散,黎元洪已被驅逐,遂轉而出兵反對復辟,自任討逆軍總司令,率兵進攻北京。7月12日,段祺瑞率軍入京,張勳遁入荷蘭使館,溥儀再次退位。此次復辟僅歷時十二天即告夭折。
  民國成立後短短數年,便先後發生袁世凱稱帝及張勳復辟的鬧劇,可見中國由君主專制轉入共和政體的道路,見多麼的崎嶇曲折。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