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兵燹錄] 清乾隆大小金川之役

清乾隆大小金川之役

  大小金川之役,又稱平定兩金川,是清乾隆年間清軍平定四川西北部大、小金川土司兩次動亂的合稱。第一次金川之役為乾隆十二年(1747)大金川安撫司莎羅奔私自進攻明正土司,清廷調兵征討。乾隆十四年(1749)莎羅奔投降。第二次金川之役為乾隆三十六年(1771),大金川土司索諾木朋楚克襲殺革布希咱土司色楞敦多布,又幫助小金川土司之子僧格桑侵凌鄂克什、明正等土司。四川官員令其退還土地,大小金川拒不退兵。清廷再次發兵進剿。次年底,清兵攻克小金川官寨美諾(在今阿壩州小金縣美沃鄉)。乾隆四十一年(1776),清兵攻克大金川噶爾崖寨,索諾木朋楚克出降。
  四川西北的嘉絨十八土司,為古代羌、氐等族與吐蕃融合之後裔,漢人稱其為「土番」。明清之際,其地有雜谷(今阿壩州理縣)、梭磨、丹壩、卓克基、松崗(在今馬爾康縣)、儹拉、鄂克什(在今小金縣)、綽斯甲布(在今金川縣)、革布希咱、布拉克底、巴旺(在今甘孜州丹巴縣)、瓦寺(在今汶川縣)等土司,官府文書稱之為「甲壟部」,即藏語「各部落」之意。
  金川之名得自兩條河流,大者藏語名為「促浸」,小者名為「儹拉」,為大渡河上游的兩條主要支流。據傳臨河一帶有金礦,故稱促浸為大金川,儹拉為小金川。金川土司原僅指小金川土司。小金川的哈衣麻衣喇嘛在明代被封為「演化禪師」,世襲土司,隸屬於雜谷安撫司。順治年間,小金川土司吉兒卜細歸降清廷,授「金川演化土司」一職。小金川土司拉木布有一庶子拉旺巴插,拉旺巴插之子莎羅奔於康熙六十年(1721)派土兵隨四川提督岳鍾琪出征,立有軍功。雍正元年(1723),川陜總督年羹堯奏請授予莎羅奔土司職銜,清廷允准,授莎羅奔為大金川安撫司。此時大金川的勢力已超過小金川,雄踞一方。乾隆以後,官府文書通常將大金川土司稱為「金川」,將原來的金川土司稱為「小金川」。
  自從大金川土司自清雍正元年被授予安撫司職餃以後,勢力大增,有恃無恐,不斷地侵犯鄰邊,企圖兼併其本族小金川土司。川陝總督年羹堯為削弱大金川土司勢力,將其美同等寨劃給沃日土司,大金川不服,屢次發兵攻打沃日,從此兩家戰事不斷。雍正三年(1725),署川陝總督岳鐘琪奏請將美同等寨歸還給大金川,方使兩家永無爭奪。乾隆四年(1739),因大、小金川土司恃強搶掠,地方官諭令其他土司發兵攻打小金川,大金川乘機三次發兵進攻鄰近的革布什咱土司,經四川地方文武官員前往化誨,各土司始陸續撤兵。當時即有廷臣提出應革除大金川土司、將其改土歸流,但因其地相距四川省城遙遠,鞭長莫及,即使追取其印信號紙,也會龠其成為「無管」地帶,反屬無益。此議即罷。
  乾隆九年(1744),大金川與革布什咱再次構兵相鬥,並侵佔革布什咱土司地方。乾隆十年(1745),大金川土司誘奪小金川主司印信,欲霸佔小金川。其間,乾隆帝表示︰「苗蠻易動難馴,自其天性,如但小小攻殺,事出偶然,即當任其自行消釋,不必遽興問罪之師。但使無犯疆國,不致侵擾,於進藏道路、塘汛無梗,彼穴中之鬥,竟可置之不問。如其仇殺日深,勢漸張太,或當宣諭訓誨,令其,息憤寧人,各安生業,亦當相機行事,聲威足以懾服其心,使之弭耳輸誠,方為盡善。」可見乾隆帝對於嘉絨藏區各土司之間的糾紛和械鬥,是持謹慎態度的,並一再諭令地方官員「不可輕微舉動」,要「輕重合宜」、「機宜合要」。乾隆十一年(1746),大金川土司劫奪小金川土司印信,後在清朝官員的干涉下,才無柰地歸還。乾隆十二年(1747),大金川土司又率兵攻打鄰近的革布什咱土司,一路攻佔明正土司地方,兵臨由東面通往西藏地方的咽喉地帶打箭爐,襲擊清朝駐防官兵,打死、打傷清朝官兵;另一路則扎兵雜谷、黨壩,控制川西門戶。乾隆帝認為「逆酋敢於侵擾,傷及官兵,猖獗若此」,不是僅僅靠口頭化誨或「以番治番」之策即能調停、制止的,必須大加懲創,以靖邊國。又,四川巡撫紀山在奏報此事的同時,已派兵前往彈壓,乾隆帝不得不對金川用兵,第一次金川戰爭爆發。清延上下對大金川的態度開始轉變,從以前的「以番治番」變為武力征服。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