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大清朝最後三個皇帝為何都不能生子﹖

大清朝最後三個皇帝為何都不能生子﹖

  泱泱大清朝統治了中國近代近300年的時間﹐到了最後三個皇帝的時候卻出現了一個奇怪的事情﹐同治皇帝﹐光緒皇帝﹐宣統皇帝都「絕後」沒有留下任何子嗣。愛新覺羅皇族在最後的幾十年到底發生了什麼﹐妻妾成群的皇帝怎麼就連一個孩子也生不出來呢﹖
  同治皇帝是咸豐皇帝和慈禧生的﹐僅僅當了三年皇上的同治在1875年1月就去世了﹐他與眾多的后妃宮女生活了兩年零三個月時間﹐居然沒有留下一點骨血﹐實在不可思議。同治皇帝無後﹐慈禧太后只能選了自己妹妹的兒子光緒即位(光緒父親是道光皇帝的嬪妃所生﹐光緒的母親是慈禧的妹妹)﹐誰知光緒也不爭氣一直死也沒有生下一男半女﹐愛新覺羅皇族無奈之下只能選擇皇室旁支宣統即位﹐宣統活到61歲和他的前輩們一樣﹐無子而終。
  愛新覺羅氏皇族悲哀連連一連三代都沒有子嗣傳承﹐是不是史學家忘了記載﹖這個可能性很小﹐皇家子嗣是國家的大事﹐作為史官不可能忘記記載﹐也不敢忘記﹐除非不想活了。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讓愛新覺羅皇族絕後了呢﹖因為皇帝無子是當時清廷的忌諱﹐相關的史書醫術都沒有這方面的記載。不過後人推斷可能是愛新覺羅皇族的婚配製度產生的影響﹐從努爾哈赤起清朝就有父親的妻子妃子在死後嫁給兒子的制度﹐這種情況在中國的少數民族經常有﹐漢朝時期的匈奴王在自己死後﹐他的皇后就要嫁給自己的兒子(前提是兒子不是皇后生的﹐這個還是要避諱的)。皇帝娶的老婆可以是自己親生母親的姐妹﹐什麼表親更是小兒科。由於這種長期的近親結婚﹐可能在同治﹐宣統﹐光緒身上產生了病變﹐以至於不孕不育。其實到了咸豐的時候就表現出來了﹐咸豐帝一生風流成性﹐有名分的后妃十九人﹐卻只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女兒。
  封建時代皇帝絕後不僅僅是皇族的悲哀﹐更是整個國家的悲哀。皇帝正統無子﹐就無法找到正統的繼承人﹐常常因此引發政治災難﹐其中慈禧夥同載漪、榮祿之輩廢光緒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連續三朝無後的大清帝國或許是中國幾千年封建統治走向滅亡的徵兆。
  光緒帝前朝皇帝載淳(同治)﹐19週歲死去﹐身後沒有留下一男半女。認為皇帝死時皇后阿魯特氏已懷有龍種的﹐只是野史之說﹐信史未見確鑿材料。清代皇子、皇帝大多正式結婚前已有性生活﹐娶嫡福晉之前就生有子女的也有不少先例。同治帝於同治十一年九月(1872.10)舉行大婚典禮﹐死於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1)。單從大婚之日算起﹐他與眾多的后妃宮女生活了兩年零三個月時間﹐居然沒有留下一點骨血﹐已屬不可思議。
  光緒帝本人38週歲死去﹐身後竟然也沒有留下一男半女。光緒帝娶有一位皇后﹐有名分的妃子兩名﹐身邊還有成群的妙齡宮女。他於光緒十四年十月(1888.11)大婚﹐至光緒二十四年八月被囚禁瀛台前近十年時間﹐雖然政治上難以伸展手腳﹐基本上是個傀儡皇帝﹐但性生活還是有較大自由度的﹐尤其與他寵愛的珍妃。婚姻生活堪稱甜美。
  光緒帝被幽禁在瀛台期間﹐皇后葉赫那拉氏還是伴著他。光緒帝住涵元殿﹐皇后住在對面的扆香殿。葉赫那拉氏入主後宮幾十年﹐光緒帝對她幾乎沒有興趣﹐但也絕不是沒有碰過半個指頭﹐史家說「承幸簿」很少留下光緒帝與皇后的夫妻生活記錄﹐「很少」不等於沒有﹐儘管極有可能這是皇帝受「親爸爸(慈禧)」所懾的逢場作戲。
  不幸的是﹐皇后也未能為皇帝生下一男半女﹐雖然她為此想得心酸﹐想得發狂。光緒帝﹐他的后妃們﹐慈禧太后﹐都渴望得到龍子﹐或者得個鳳女也好﹐然而心都盼酸了﹐希望終於變成絕望。
  愛新覺羅氏皇族悲哀連連。據史料記載﹐光緒帝的繼位人宣統帝溥儀﹐活了六十一週歲﹐也是絕後。
  三朝皇帝均無後﹐是不是史學家們疏忽漏記了﹖答案應該是否定的。中國傳統思想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入主中原二百餘年﹐已被儒家文化浸透了的愛新覺羅氏皇族﹐必以皇帝有生育能力為榮。皇帝有生育能力﹐這是至尊皇帝全部尊嚴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便是皇帝有過兒子後來夭折了﹐或者只是有過女兒﹐史官也會大加記載﹐不敢疏忽。
  可是有關史書、傳記﹐均未曾對這個現象作出研究﹐這就說明三朝皇帝無後是鐵板釘釘的事情。探討這三位皇帝為什麼沒有生育能力﹐雖然對研究清史﹐尤其對研究大清國皇權統治具有重要價值﹐但難度顯然很大。主要是皇帝本身早就過世﹐那個時代的御醫不敢探究此事﹐沒有留下直接的醫學資料﹐研究很難下手。
  於是﹐為何連續三位清帝都未生育﹐成為一團疑雲﹐浮懸於史海上空。按皇室優待條例﹐民國政權同意大清國繼續存在﹐而且就住在北京的宮中﹐因此進入民國之後的中國﹐有一道亮麗的風景﹐民國政治家或在議會中進行和平辯論﹐或在疆場上繼續廝殺﹐唯在北京那片紫禁城中﹐大清國依然存在著﹐宣統帝溥儀依然在那裡稱孤道寡﹐繼續宣統紀年﹐仍有內務府、宗人府、慎刑司等機構﹐許多遺老也依然以受到皇上的封賞為榮譽。民國政府也在很長一段時間對清廷給予禮遇和尊重﹐無奈溥儀不甘寂寞﹐1917年他在張勳挾持下宣佈復辟﹐僅12天就被再造共和的英雄段祺瑞給趕下台。以此理由﹐馮玉祥於1924年11月將廢帝溥儀趕出紫禁城﹐一個皇朝就這樣淒慘終結。
  溥儀後來還主動或被動介入一些政治運動﹐1931年被日本人扶持就任「偽滿洲國」總統。1945年被蘇聯紅軍抓獲﹐被定性為戰犯﹐在蘇聯被監禁了五年。1950年被押解回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被改造了10年﹐1959年底被特赦﹐恢復公民權利﹐被安置在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園工作。1967年因尿毒症病逝。溥儀一生結過四次婚﹐有五個女人﹐但由於身體原因﹐溥儀並沒有留下任何「龍種」。大清皇族中最重要的一支就這樣無疾而終。
  宣統小皇帝是因為光緒帝無所出而過繼繼位的﹐隆裕皇太后去世後﹐光緒帝這一支其實也就結束了﹐剩下血脈最近的皇族當然是光緒帝的弟弟﹐即宣統帝的父親攝政王載灃。1908年11月﹐光緒帝和慈禧太后在一天之內相繼去世﹐他們在彌留之際將大清國交給了載灃和他的嫂子隆裕皇太后。載灃的兒子溥儀繼位為宣統帝﹐而王朝的實際權力由載灃以攝政王監國的名義代為處理。根據慈禧太后和光緒帝的安排﹐隆裕皇太后擁有最後否決權﹐而攝政王監國擁有日常事務處置權。
  武昌起義爆發後﹐載灃在各方面壓力下請辭攝政王監國﹐以醇親王名義退歸藩邸。清帝退位後﹐載灃更為低調﹐從不參與復辟活動﹐只求民國政府遵守皇室優待條例﹐以保全清皇室的完整與安全。所以他不願參與張勳復辟﹐也反對溥儀後來跟著日本人混。
  與政治上低調不同﹐載灃在生活上還是比較潮的。他是清朝遺老遺少中最先剪去辮子的人﹐最先穿西裝用電話電燈﹐用汽車的人﹐他為此受到一些守舊者的抱怨或謾罵﹐但皇族後裔受他的影響﹐許多人的思想發生了積極改變﹐從原來五穀不分四體不勤的貴族逐漸變成融入社會的人。
  載灃1928年起幽居於天津﹐後來遷居東北﹐1951年初病逝。載灃有三個福晉﹐生有四個兒子七個女兒﹐長子溥儀﹐次子溥傑、三子溥倛、四子溥任;長女韞英、次女韞和、三女韞穎、四女韞嫻、五女韞馨、六女韞娛、七女韞歡。溥傑生於1907年﹐為溥儀的同母弟。或許是因為皇族的原因﹐溥傑雖然成長於政治動盪年代﹐但仍多才多藝﹐精習書法、詩詞﹐為海內外知名書法大家﹐自成一體。其少年時代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935年回東北﹐任「偽滿洲國」宮內府侍從武官。1945年二戰結束﹐被蘇聯俘獲。1950年被移交回國﹐關押在撫順戰犯管理所﹐1960年獲特赦。1980年代任全國人大常委等﹐是其一生最風光的時候。
  按照乃兄溥儀的規劃﹐溥傑應該與一個滿洲女子結婚﹐以保持皇族血統純正﹐但這一點並沒有實現。1937年﹐溥傑與日本皇族姻親、嵯峨家的女兒結婚﹐生有兩個女兒。長女慧生因感情問題於1957年自殺於日本。次女嫮生1941年出生﹐現居日本﹐其夫福永健治﹐他們共育有五個子女。
  溥倛是載灃第三子﹐1915年出生﹐三歲時早逝。
  載灃第四子溥任﹐又名金友之。生於1918年﹐自幼習舊學﹐1947年在乃父載灃支持下﹐利用醇親王府舊宅開辦了一所學校﹐自任校長。1949年後將學校捐給政府﹐自己以教師身份繼續為這所學校服務﹐直至1988年退職。後從事清史研究﹐著述甚多。溥任有兩次婚姻﹐第一任妻子金毓庭1971年病逝﹐育有三子二女﹐長子金毓嶂﹐次子金毓峑﹐三子金毓嵐;長女金毓琨﹐次女金毓珵。1975年﹐鰥居的溥任與張茂瀅結婚。張茂瀅出身名門﹐其祖父為張翼﹐張翼因開平礦權糾紛而成為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
  金毓嶂算是載灃的長孫﹐生於1942年﹐1968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分配至青海省地礦局第二地質隊工作。1985年回京﹐後因其身份擔任北京市政協常委等。金毓嶂有一個女兒金鑫﹐生於1976年﹐大學畢業後從事電子產品方面的工作。金毓峑也是專業人才出身﹐為北京工業大學環境科學、大氣污染治理方面的專家。金毓嵐為中學語文教師﹐教書只是他的副業﹐他的人生興趣據自述就是收藏﹐藏有大量字畫、瓷器、文房四寶等。金毓琨為北京市二十四中化學老師;金毓珵為北京市第二毛紡廠退休工人。
  載灃的大格格韞英﹐生於1908年﹐成人後嫁給郭布羅·潤良為妻﹐1925年不幸患上急性闌尾炎﹐因家人不信西醫﹐耽誤診治而不幸病逝。
  二格格韞和生於1911年﹐其哥哥溥儀為她挑中的夫君﹐就是其師傅鄭孝胥的孫子鄭廣元。他們一直跟隨溥儀在東北生活﹐二戰結束後﹐二格格一家狼狽逃回北平。1949年後﹐鄭廣元就業於北京郵政局﹐任建築師﹐後為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委員。二格格當上幼兒園負責人﹐1973年退休﹐2001年去世。
  三格格韞穎的婚姻由其父母包辦﹐嫁給了婉容的弟弟潤麒。韞穎後來當上了北京市東城區政協常委﹐其夫君為全國政協委員。
  四格格韞嫻由溥儀作主嫁給了其同學趙琪。趙琪在1949年前後去了台灣﹐他們在長達34年的時間裡沒有任何聯繫。1982年﹐趙琪方才有機會回到北京團聚。
  五格格韞馨由兄妹介紹﹐與萬嘉熙結婚。萬嘉熙為清廷故臣萬繩之子。萬嘉熙1949年之後被安排在北京翻譯所工作﹐1972年病逝。五格格自食其力﹐在西直門義和飯店當出納﹐1973年退休﹐1998年去世。
  六格格韞娛生於1920年﹐自幼愛好繪畫﹐且有機會臨摹宋元名畫﹐對清代惲南田的沒骨花卉尤為欣賞﹐後專攻惲派技法﹐有所創造﹐自成一系﹐設色淡雅﹐富有生意。1982年病逝。
  七格格韞歡生於1921年﹐她自己走出了另外一條路。七格格先是在競業學校當辦事員﹐後為教師。她還是皇府中第一個自由戀愛的公主﹐其夫君喬宏志為中學老師﹐1960年心臟病突發病逝。七格格後為崇文區政協常委﹐2005年去世。
  清廷皇族1911年之後﹐另外比較重要的一支應該算慶親王一系。慶親王雖然是皇族中比較遠的一支﹐但在晚清政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是恭親王之後最有權勢的王爺﹐也是最具國際視野的人物﹐深得慈禧太后和光緒帝的信任。庚子國變後﹐慶親王繼續掌管大清國的外交。幾年後﹐當光緒帝即將大行時﹐這個慶親王又被指派去視察皇陵修建工程﹐等待慶親王出差歸來﹐小皇上又繼位了﹐一切都結束了。
  慶親王被排除在皇族重大決策之外﹐然而或許慶親王真的是一個實力派﹐所以清廷對他的使用好像並不歧視。攝政王籌組第一屆責任內閣時﹐還是很坦然地將慶親王推到前台﹐出任內閣總理大臣。不過﹐最蹊蹺的是﹐慶親王對這個信任似乎有所保留﹐他除了一再請辭﹐還在後來的御前會議上坦然建議朝廷接受南方要求﹐主動退位﹐贊成共和﹐化被動為主動﹐為朝廷贏得體面尊嚴和實在利益。清帝退位﹐大局底定﹐慶親王避居天津租界當寓公﹐1917年病逝。
  慶親王一生共有七個福晉﹐生了六個兒子。三、四、六﹐三個兒子早歿。稍有出息的就是長子載振、次子載搏及五子載倫。
  載振生於1876年﹐1902年出使英、法、美等國﹐翌年赴日考察第五屆勸業博覽會。歸國後奏請設商部﹐任尚書。商部後更名為農工商部﹐載振仍任尚書。此時不過三十歲﹐可謂少年得志。或許因為其風頭太健﹐所以到了1907年﹐鬧出了與女伶楊翠喜緋聞﹐被迫辭職。辛亥後居天津為寓公﹐遠離政治﹐偶爾從事一些金融商業活動。1947年底病逝。
  載振的大弟弟為載搏﹐生於1887年﹐封鎮國將軍﹐其與乃兄載振一樣﹐也是一個喜歡拈花惹草的主。五弟載倫﹐其妻子為山東巡撫孫寶琦的女兒。
  辛亥後清宗室中值得一說的還有載澤。載澤生於1876年﹐後襲輔國公﹐進鎮國公﹐加貝子銜。娶慈禧太后二弟桂祥長女靜榮為妻﹐而靜榮的妹妹就是光緒帝的皇后﹐也就是宣統時代的隆裕皇太后。當清廷開始政治改革時﹐載澤正當盛年﹐是出洋考察憲政的五大臣之一﹐態度積極﹐貢獻良多﹐以宗室重臣身份上奏宣佈立憲密折﹐對後來的仿行立憲、預備立憲影響甚大。宣統元年任籌辦海軍大臣﹐翌年任纂擬憲法大臣。皇族內閣發佈時﹐任度支大臣。
  從載澤的政治立場看﹐他在晚清屬於傾向於改革的開明皇族﹐但在武昌起義發生後﹐載澤的態度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堅定反對向南方革命黨讓步﹐力主殺袁世凱以謝天下。所以到了民國﹐載澤不是一般的政治反對派﹐而是暗中參與宗社黨的活動。待張勳復辟﹐載澤更是深度介入。晚年窮困潦倒﹐鬱鬱而終。
  與鎮國公經歷相似結局相似的皇族還有肅親王善耆﹐善耆生於1866年﹐在晚清政治變革中也是比較積極的王爺﹐參與創建了近代中國的警察制度﹐贊成立憲﹐甚至出面赦免了試圖刺殺攝政王的汪精衛死刑﹐但他堅決反對清帝遜位﹐所以當歷史進入民國﹐善耆並不死心﹐以宗社黨重要領袖的身份策動叛亂﹐鼓吹滿蒙獨立﹐甚至期待在日本人的幫助下使清帝復辟。
  或許基於這種考慮﹐善耆將自己的女兒金璧輝過繼給了日本人川島浪速﹐金璧輝的日本名字就是川島芳子。川島芳子是後來最有名的日本特務﹐參與了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偽滿洲國」獨立等一系列重大活動﹐1948年被槍斃。
  川島芳子只是善耆38個子女中的一個﹐其他的子女﹐後來也都被善耆嚴格管束﹐不許他們做中國的官﹐也不許他們為中國的民﹐所以這些孩子除了三個兒子分別去了英、德、比三國外﹐其餘的都進入日本人的學校﹐因而也就與日本有關聯﹐「偽滿洲國」時﹐善耆第七子金璧東任「黑龍江省長」等高官﹐善耆一支也就成為溥儀的基本隊伍。
  晚清皇族中的著名人物還有很多﹐像載濤、毓朗、載洵、鐵良、良弼、溥倫、紹昌、那桐、蔭昌、壽耆等人在那時都很活躍﹐各人思想傾向也不一致﹐他們在辛亥後所走的路也不太相同﹐大致上說﹐有以遺老遺少身份坐吃山空的﹐有以復辟清朝為職志繼續奮鬥的﹐有忘情於江湖寄情於山水不再過問世事的﹐更多的則逐漸解脫了皇族的身份束縛﹐更姓易名﹐過著平民生活。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