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秦滅六國後﹐如何對待六國國君﹖

秦滅六國後﹐如何對待六國國君﹖

  春秋戰國幾百年時間﹐總是戰亂紛紛﹐也算得上是歷史上的一個亂世了﹐不過春秋戰國這個亂世與其餘的亂世有所不同﹐因為春秋戰國時期的那些國家是比較穩定的﹐不管是秦國還是楚國、齊國等國家﹐歷史都十分悠久。
  正是處於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任何一個國家想要把其餘國家滅掉﹐都是不太現實的﹐隨著不斷戰爭之後﹐最終僅僅剩下七個當時最強大的國家﹐在七個國家中﹐秦國野心最大﹐一直都有統一天下的想法﹐不過也是經過幾百年時間﹐幾十代人的努力之後﹐這個願望才最終實現的。
  秦國到了秦王嬴政時期﹐一切都發展十分不錯了﹐不管是軍事、文化、政治﹐有了商鞅變法的基礎鋪墊之後﹐秦國根基最穩﹐改變最徹底﹐同時也是當時七個國家當中實力最強的﹐嬴政在搞定內部問題﹐實現君王集權之後﹐於公元前230年開始統一六國﹐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結束﹐總共花了10年時間。
  六國相繼被滅之後﹐嬴政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由於自己是第一個皇帝﹐所以後人將其稱之為秦始皇﹐我們在看到秦國最終統一的光鮮之後﹐總會不由想起那些被滅的六國﹐他們國君結局如何呢﹖
  魏國、韓國與趙國﹐在春秋時期是隸屬於晉國的﹐當時的晉國可謂是春秋霸主﹐可是後來晉國內部發生了「六卿之亂」﹐後來逐漸內鬥從六卿變成四卿﹐四卿又變成三卿﹐最終三卿不斷威脅晉國國公﹐終於實現了三家分晉﹐將晉國從歷史上抹去。
  在三家分晉之後﹐魏國、趙國、韓國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發展﹐其中魏國和韓國都變得強大起來﹐只有韓國是比較弱小並且距離秦國最近的國家﹐在秦國確定了滅六國的戰略「籠絡燕齊﹐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之後﹐韓國不管是從地理位置還是實力而言﹐都是要第一個消滅的。
  不過當時韓國有一個韓非子﹐能言善辯﹐嬴政想要滅韓國的時候﹐韓非子一直強調韓國是秦國的附屬國﹐希望秦國先去滅更加強大的趙國﹐對於韓國這種小角色﹐沒有必要在乎。在李斯的建議下﹐最終嬴政沒有被韓非子的能言善辯所說服﹐而是選擇將韓非子逮捕入獄﹐最終將其逼迫至死﹐這下沒有人會成天叨叨煩人了﹐嬴政才正式開啟滅韓之路。
  公元前230年﹐嬴政命秦國大將史內騰率軍攻打韓國﹐韓國實力不足﹐無法抵抗秦國的虎狼之師﹐最終被秦國滅掉。韓國國君韓王安在此戰中被俘﹐嬴政將其幽禁在陳縣﹐眼看韓王安也比較老實本分﹐嬴政就沒有繼續為難他。
  誰曾想在公元前226年﹐韓國一些舊部貴族﹐不滿秦國對其的統治﹐開始發動叛亂﹐想要繼續擁立韓王安為王﹐以圖復國大業﹐嬴政迅速安排大將前去平叛﹐很快這起叛亂就結束了﹐嬴政覺得繼續留著韓王安恐怕是一個禍患﹐就將其處死﹐韓國徹底拜拜。
  韓國的滅亡可以說是滅在他們國君看不清形勢還盲目自大﹐他總覺得趙國會來援助自己﹐所以就算韓國已經處於危險之中﹐韓王安還不知自保﹐以韓國的實力﹐明顯是無法與秦國抗衡的﹐但凡韓王安效仿當時的一個小國家衛國國君主動依附於秦國的做法﹐估計韓王安也能得到和衛國國君一樣的結局﹐奈何韓王安沒有這樣的覺悟﹐才最終導致悽慘結局。
  趙國經過趙武靈王時期的「胡服騎射」改革之後﹐實力大增﹐再加上趙武靈王時期﹐將一直以來影響趙國發展的「國中國」中山國滅掉﹐趙國東西地區得以連通起來﹐後來發展迅速﹐而且軍隊響應速度很快﹐在戰爭不斷的戰國時期﹐這明顯是一個很大的優勢。
  不過趙武靈王最終也因為早早選擇退休﹐並且在繼承人交接問題上出現了問題﹐最終被兩個兒子內鬥之後﹐將其活活餓死﹐要是趙武靈王依舊活著並且繼續掌權的話﹐估計趙國將會改寫整個戰國歷史。隨著趙武靈王的去世﹐趙國國君就一個比一個更加昏庸愚昧了﹐在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中﹐趙國國君就顯現出了昏庸的一面﹐本來最開始秦國攻城是十分艱難的﹐加上趙國強大的軍事基礎﹐秦國一點不佔優勢。
  可是趙國國君在關鍵時刻﹐中了秦國的離間計﹐將主張打防守戰的趙國大將廉頗換走﹐廉頗離開之後﹐趙國軍隊不僅士氣衰減﹐而且在紙上談兵的趙括帶領下﹐趙軍亂了陣腳﹐放棄原本的防守戰術﹐採取主動進攻的戰術去應對秦國軍隊。
  秦國經過對趙國的一番操作之後﹐迅速安排戰神白起上場對付趙括﹐在白起佯敗後退、誘敵深入﹐然後分割包圍、切斷趙軍糧道的戰術指導下﹐趙軍最終慘敗﹐四十萬大軍被白起直接坑殺﹐對趙國國力影響頗大。
  儘管趙國經過長平之戰後﹐實力有所衰減﹐但是趙國當時的實力﹐依舊還比其餘國家強大﹐秦國想要滅掉趙國﹐顯然還是不可能﹐於是從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後﹐趙國又堅持了三十多年﹐最終於公元前229年﹐秦國在滅掉韓國之後﹐才命秦國大將王翦帶兵去滅趙國。
  這是一場十分艱難的戰爭﹐趙國派出「趙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迎戰﹐雙方可以說是勢均力敵﹐經過幾次較量之後﹐王翦發現沒有什麼勝利的希望﹐於是秦國打算故技重施﹐繼續對趙國採取離間計。秦國花了重金買通趙國內奸﹐讓其誣告李牧意圖擁軍謀反﹐趙王遷聽到這個重磅訊息之後﹐瞬間大怒﹐立即將李牧兵權收回﹐轉而安排皇室宗親趙蔥接管軍隊﹐和王翦對戰。
  趙蔥只聽名字就知道其實是一棵蔥的人物﹐他擔心自己不能完成任務還會被李牧取代﹐所以一不做二不休﹐就直接想辦法把李牧給殺害了﹐李牧死後﹐曾經追隨李牧並且效忠於李牧的士卒﹐瞬間失去繼續戰鬥的信心﹐僅僅三個月時間﹐王翦就大敗趙軍﹐趙蔥戰死﹐秦軍順勢攻破趙國都城邯鄲﹐將趙王遷俘虜。
  趙王遷被俘虜之後﹐嬴政將其安排在深山之中﹐並且不提供食物給他﹐趙王遷在飢寒交迫以及對過去昏庸做法的無限愧疚之中﹐最終死去﹐曾經不可一世的趙國國君﹐就這麼慘淡收場﹐不可謂不淒涼。
  趙國的滅亡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趙國國君過於昏庸﹐在長平之戰就被秦國離間﹐幾十年後的滅國之戰﹐還能再次上當﹐不得不說趙國國君的智商確實有點問題﹐在這樣的國君帶領下﹐就算秦國不去滅趙國﹐估計趙國最終也會自己滅亡的。
  秦國滅魏國的戰爭﹐就輕鬆很多了﹐因為秦國在滅趙國的過程中﹐順便就把魏國的城池霸佔了﹐等到趙國被滅之後﹐魏國已經僅剩國都大梁一座孤城了﹐雖然這座孤城在各種防禦方面設施齊全﹐可是依舊抵不住秦國大軍的進攻。
  公元前225年﹐嬴政安排秦國大將王翦之子王賁圍兵大梁﹐眼看已經是窮途末路了﹐魏王假還堅決不投降﹐想要藉助大梁城的防守優勢躲過一劫﹐王賁看魏王假不聽指揮﹐就直接挖開黃河﹐將黃河之水引入大梁城﹐很快魏王假就駕著小舟出來投降了。魏王假被俘後﹐就下落不明﹐至於結局如何﹐史學家一般認為他是被王賁殺害了﹐因為作為一個亡國之君﹐再加上魏國已經是窮途末路﹐留著魏王假也沒有任何用途﹐只有將其殺掉﹐才是最佳處置方式。
  楚國和秦國之間的關係﹐一直都是比較特殊的﹐兩個國家之間一直存在聯姻﹐比如秦國歷史上眾所周知的女強人羋月﹐就是楚國人﹐原本按照兩個國家之間的關係﹐是不容易翻臉的﹐但是在國家利益面前﹐兒女情長根本無濟於事。
  鑑於楚國比較強大﹐秦國大將王翦提出建議﹐必須要60萬大軍才能滅掉楚國﹐可是當時李信居然說只要20萬大軍足矣﹐嬴政考慮到王翦可能是年紀大了﹐跟不上時代步伐﹐還是說法過於保守了﹐於是就給了李信20萬大軍﹐讓李信去攻打楚國。
  王翦聽說嬴政不願意聽從自己的建議﹐一生氣直接辭職回家養老去了﹐等到李信20萬大軍攻打楚國之後﹐瞬間他就明白自己還是太年輕﹐楚國大軍教會李信怎麼做人﹐李信失敗而歸。嬴政現在算是明白了王翦當初為何說要60萬大軍了﹐於是嬴政及時止損﹐連忙將在家養老的王翦請出來﹐王翦依舊堅持要60萬大軍才出山﹐要不然自己就是不出來﹐嬴政這次不計較了﹐立即給了王翦60萬大軍。
  公元前224年﹐王翦帶著60萬大軍攻入楚國﹐楚國當時還沉浸在打敗李信的勝利之中﹐軍隊士兵士氣高昂﹐雙方交戰之後﹐王翦立刻明白﹐想要來硬的怕是不行﹐於是重新佈置戰術﹐採取「堅壁自守﹐伺機而戰」的戰略。
  楚國大將項燕在士兵多次進攻依舊沒有效果的情況下﹐打算撤兵回去休養生息﹐結果就在此時﹐王翦立即發動大軍圍攻撤離的項燕軍隊﹐楚國軍隊來不及反應﹐就遇到了一場大戰﹐結果自然很明顯﹐最終項燕戰死﹐楚軍大敗。
  公元前223年﹐王翦乘勝追擊﹐攻破楚國國都壽春﹐楚王熊負鄒被俘虜﹐隨後被嬴政貶為庶人﹐之後下落不明。不過根據楚國的內部情況來看﹐楚國國君其實不是最重要的﹐要是楚國人知道國君已死﹐將會迅速擁立一個新國君代替他﹐隨後繼續作戰。秦國深知這個道理﹐所以在把楚王滅口之後﹐一直不願意將訊息透露出去﹐這才是合情合理的推測。
  燕國實力也不算強﹐於是太子丹產生一個十分天真的想法﹐那就是希望藉助荊軻刺秦王﹐將嬴政殺掉之後﹐秦國就會停止滅燕之戰﹐很明顯這種想法與做法都是嚴重不妥的﹐以秦國當時的實力﹐就算嬴政去世了﹐一樣可以換一個國君繼續滅燕﹐燕國不管怎麼樣也無法改變自己被滅的局面。
  由於荊軻刺秦王的失敗﹐更是加劇了嬴政對燕國的不滿情緒﹐於是嬴政在大怒之後﹐於公元前227年﹐開始派秦國大將王翦討伐燕國﹐燕國被秦國大軍攻破﹐很快就以失敗告終﹐可是在戰亂之中﹐燕王喜和太子丹得以逃跑﹐去到了遼東地區。
  遼東地區距離較遠﹐加上當時秦國還有其餘戰爭需要進行﹐就姑且暫時沒有追究燕王喜和太子丹﹐讓他們得以在遼東苟延殘喘一段時間﹐等到秦國一切穩定之後﹐王賁帶領大軍前往﹐燕王喜害怕被秦國所滅﹐將太子丹殺掉﹐用人頭去求和。
  當然最後這個舉動是毫無用處的﹐秦國並沒有就此收手﹐而是將燕國所滅﹐唯利是圖的燕王喜終究被秦國所俘虜﹐最終於絕望之中自縊身亡﹐事實上燕王喜﹐不僅做過殺自己兒子求和的事情﹐還在當初趙國經歷長平之戰實力衰弱之際﹐背信棄義打算趁人之危去謀取好處﹐結果被趙國狠狠教訓了一番﹐燕國的滅亡﹐就在於燕王喜以及燕國內部很多人的鼠目寸光﹐但凡他們有點遠見﹐燕國的結局也不至於那麼悽慘。
  在秦國遠交近攻的戰略之下﹐齊國屬於距離秦國最遠的國家﹐因此在秦國滅其餘國家的時候﹐都故意和齊國交好﹐以此麻痺齊國﹐防止齊國支援其餘國家﹐齊國國君齊王建對秦國這種做法貌似很是滿意﹐所以在趙國遇到危險﹐前往請求支援的時候﹐就算趙國說了「唇亡齒寒」的深刻道理﹐齊國也一樣不以為然﹐見死不救。
  當秦國滅掉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之後﹐齊國終於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可是由於齊國一直以來都沒有參與戰爭﹐國家軍隊武裝以及戰鬥能力明顯不足﹐當秦國的虎狼之師兵臨城下之後﹐齊國毫無還手之力﹐只能乖乖投降。
  齊王建在投降前﹐秦國答應封他一個萬戶侯﹐可是等到真的投降之後﹐秦國壓根沒有兌現諾言﹐而是直接把齊王建送到偏遠的共地﹐讓其居住在松柏之間﹐不提供食物﹐任其自生自滅。對於一個君王而言﹐當然是不具備荒野求生能力的﹐所以齊王建最終被活活餓死﹐不過比起他鼠目寸光的人生來看﹐落得這樣的悽慘結局﹐其實也完全在情理之中。
  秦國之所以能夠滅掉六國﹐看似那是實力使然﹐其實真實情況下還是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但是面對各種危機的時候﹐嬴政總能悉心聽從大臣建議﹐就算是攻打楚國﹐最開始沒有聽從王翦建議使用60萬大軍﹐導致損失慘重﹐後來嬴政也能迷途知返﹐及時改正﹐也算是很不錯了。
  反觀其餘國家的國君﹐趙國雖然兵強馬壯﹐最有實力與秦國抗衡﹐可是趙王遷的屢次昏庸舉措﹐促使趙國越來越弱﹐最終無力抵抗秦國﹐只能接受滅亡的悲慘結局﹐燕國愚昧無知、背信棄義﹐在危難之中還想對趙國趁火打劫﹐秦國大軍來臨﹐還想著靠刺殺秦王結束戰爭﹐天真而可笑﹐齊王建更是鼠目寸光﹐眼睜睜看著秦國把周圍國家滅掉﹐最後悲慘命運終將降臨於自己身上。
  縱觀秦國滅六國的這段歷史﹐不覺間讓人若有所思﹐人生其實恰似戰場﹐總需要有幾個好友相助﹐在危難之際方能有支援﹐總需要未雨綢繆﹐遇到危險之際方能有應對方案﹐總需要高瞻遠矚﹐那樣才會有未來﹐倘若背信棄義、安於現狀還鼠目寸光﹐想必美好未來只會距離我們越來越遠!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