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毛澤東「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是借鑒明朝﹖

毛澤東「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是借鑒明朝﹖

  我們知道﹐1972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在轉發國務院11月24日《關於糧食問題的報告》時﹐傳達了毛澤東「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指示。實事求是地說﹐毛澤東當年提出的「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策略﹐在當時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即便是今天﹐這些策略也未必就已經過時。
  中國畢竟是個人口大國﹐糧食問題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大事﹐因為糧食既是關乎國計民生的主要物品﹐又是極端重要的戰備物質。何況﹐從抗大災、御大患的角度出發﹐糧食保障也是不可或缺的首要基礎。歷數世界上每逢大災大難﹐糧食問題都凸顯出其特殊重要地位。如今國家何以三令五申強調保證糧食基地建設的必要性﹐何以千方百計要求確保糧食流通領域完善的再構建﹐都說明了「廣積糧」的重要性。
  「不稱霸」合乎中國儒家傳統「沉著鎮定﹐內斂內守」思想。凡稱王稱霸者﹐往往四面樹敵﹐難以久長﹐今天稱王﹐或許明天連小卒也做不成。古今中外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不稱霸」﹐既是我們埋頭搞建設﹐全力謀發展的「韜光養晦」﹐也是我們進位趕超、迎頭趕上的「修煉內功」﹐更是我們國家制度、社會性質決定的未來發展模式與國際交往方式。
  至於「深挖洞」﹐有人說﹐是毛澤東當時錯誤「估計國際形勢」﹐花6億多人民幣挖洞不值。其實﹐就筆者看來﹐從當時國際形勢分析﹐做出這個決定也是相當英明和極其正確的。畢竟﹐此時此刻﹐我們國家面臨著美蘇兩霸的「南北夾擊」﹐不僅和美國的關係非常敵對﹐又遇中蘇關係惡化﹐甚至還發生了中蘇間的「珍寶島之戰」。國際形勢的嚴峻﹐不能不防、不能不早做準備。其二﹐有備無患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的經典﹐更是治理國家的大略。儘管幾十年沒有發生大規模戰爭﹐但誰也不敢說今後沒有類似戰爭。臨渴掘井的事﹐只能於事無補﹔唯有未雨綢繆﹐方能百戰不殆。其三﹐即使是今天﹐國際形勢並不太平。我國周邊的局勢不容樂觀﹐戰爭威脅時刻存在。美國覬覦、臣服、壓制、圍堵﹐從中國撈取利益的戰略並沒有改變﹐西方各資本主義國家穿「連襠褲」一起合作侵略他國的一貫做法也沒有改變﹐美日韓還有軍事結盟等等。建設必要的人防工事﹐建築必需的戰略基地﹐都是不可忽視的安全防禦措施。
  筆者之所以認為﹐毛澤東「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策略﹐是借鑒明朝的做法﹐是因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扛起反元大旗時﹐其謀士朱升給朱元璋建議:「高築牆、廣集糧、緩稱王。」朱元很好地採納了這個建議﹐因而取得成功。只不過﹐朱元璋在稱帝之前﹐所奉行的策略是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內容有些不同。高築牆是指加強軍事防備﹐鞏固後方﹔廣積糧是指發展經濟生產﹐儲備糧食﹐增強經濟實力﹔緩稱王則是指不要過早稱帝﹐以免樹敵過多。可以說﹐這三條建議極具戰略眼光﹐後來成為朱元璋發展初期的指導思想。事實證明﹐朱元璋的「高築牆、廣集糧、緩稱王」確實是個好的方略。大凡好的方略都因時順勢而定﹐都帶有歷史特徵﹐都符合時代需求。
  因此﹐我們在探討毛澤東的「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策略時﹐不能忘記了朱元璋曾經成功的實踐﹔我們在研究朱元璋的「高築牆、廣集糧、緩稱王」做法時﹐更不能忘記毛澤東之所以提出此戰略決策的歷史背景和時代意義。毛澤東在善於總結、古為今用方面﹐無疑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做出了表率﹐值得我們深思﹐更值得我們學習。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