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解讀:晚上八點後吃東西會胖嗎

解讀:晚上八點後吃東西會胖嗎

因為害怕肥胖,因為根深蒂固的認識,我們通常不敢在晚上吃東西。現在,你可以拋開你的負擔了。科學家們證實:進食時間對於體重增加並不起主要作用。肥胖最主要的元兇在於飲食總體的熱量過高。(文章來源:家庭醫生)


我們的慣性思維:晚上八點後不要吃東西

由於全球肥胖問題越來越嚴重,科學家對肥胖、脂肪、減肥進行了大量、長期並有發展性的研究。研究者不斷指出減肥的鐵律:肥胖者想要有效減肥,晚上最好不要吃東西。這個減肥“限食”時間有多種版本。起初的研究結論是,晚上9點後不要再進食任何食物。當人們對這個觀念深信不疑時,“晚上8點之後不吃東西”、“睡覺前3個小時不吃東西”的新說法又層出不窮。


除了 ​​權威研究結論,肥胖者還把明星當作減肥“勵志姐”,瘋狂學習他們的減肥成功模式。“性感女神 ” 舒淇保持火辣身材的秘訣之一是:晚上6點後不吃東西。這又是減肥“限食”時間的另一種認識。

“晚上不要吃東西”的基礎在於,夜間活動量小,能量消耗低,若攝入的食物量過多,身體無法消耗的熱量將會被轉化為脂肪儲存於體內,便將導致肥胖。

然而,這一減肥鐵律不僅僅讓人們簡單地認識到晚上不吃東西對減肥有幫助,也讓人們有了一種根深蒂固的潛意識:晚上吃東西會發胖!


晚上八點後吃東西會發胖,事實真的如此嗎?

美國醫學專家阿龍-卡羅爾和蕾切爾-弗雷曼教授在他們的出版書籍中對上述理論予以否決。他們指出,人變胖是因為攝入的卡里路比他們身體消耗的多。他們認為,肥胖的決定因素是“吃多少東西,而不是你什麼時候吃”,人們經常把一日多餐與體重變胖相提並論。

我們不妨先來認識下脂肪及脂肪的形成過程,了解我們肥胖的過程。


人的肥胖由脂肪引起,那脂肪如何形成?脂肪組織主要是由脂肪細胞、少量纖維母細胞和少量的細胞間膠原物質組成。在人們2-5歲時,脂肪細胞前體與成纖維細胞類似,能分化為脂肪細胞,另一部分細胞則成為“幹細胞”。在11-14歲性發育成熟後,脂肪細胞的數目不再繁殖增加。至此,胖瘦的決定因素在於脂肪細胞體積的增大或縮小。由於不同部位脂肪細胞的數目不同,細胞增大率也不同,導致一個人各個部位肥胖程度也不同。


人變胖的過程很複雜,但我們可以進行簡單的描述。當人們進食後,食物便會轉化為能量,以維持身體的新陳代謝運作及日常活動。一旦所攝取的食物(能量)無法被身體即時消耗,這些剩餘的能量便會變成中性脂肪儲存於脂肪細胞之中,使得脂肪細胞體積增加,也就引起了肥胖。


美國俄勒岡醫科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一年時間觀察猴子的食物行為與體重之間的聯繫。這些最為研究對象的猴子有不同的飲食製度。有些猴子在白天進食熱量食物,而另一些是在晚上。而晚上食用熱量佔白天總熱量的6%~64%。研究中發現,習慣於晚上吃東西的猴子的體重指數與白天進食的猴子的體重指數非常接近。

科學家們證實:進食時間對於體重增加並不起主要作用。肥胖最主要的元兇在於飲食總體的熱量過高。由此可見,攝入與消耗是否均衡,是決定體重增加、減少還是保持的關鍵。無論什麼時間進食東西,身體都會將多餘的卡里路儲存下來,​​轉變成脂肪。


為何會有“八點後不能吃東西”的認知?

既然肥胖由“攝入與消耗”2者決定。那麼,當消耗=攝入時,我們可以保持體重;當消耗<攝入時,我們會變胖;當消耗>攝入時,我們就可以減肥。

人們晚上活動量少,身體消化吸收、轉化功能也變得慢。可見,在消耗多的白天進食多點,減少晚上進食或則不進食,這樣更有利於減肥。或許,“8點後不能吃東西”是對需要減肥者更有用的信息。因此,“8點後不能吃東西”是減肥的必要條件,但不是減肥的充分條件,也不是發胖的充分條件。


晚上可以吃什麼?

科學飲食的諺語是:早飯要吃好,午飯要吃飽,晚飯要吃少。晚飯的“少”是指熱量少、脂肪少。所以,如果晚上吃高熱量、高脂肪食物太多,必然會造成熱量過剩。因此,即便我們晚上可以吃,但也不能亂吃、通吃。應該採用低熱量、低脂肪、高膳食纖維的飲食,減少高熱量、高脂肪飲食。

要減肥,除了注意晚上進食情況,我們還應調整飲食結構。減肥時的熱量結構應為:脂肪熱量為全天熱量的25%左右,碳水化合物55%,蛋白質20%。重度肥胖者的比例則應控制在脂肪20%,碳水化合物60%,蛋白質20%。其中,最好選擇粗雜糧來提供碳水化合物。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