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保健資訊] 3大神經退化性疾病有解了! AI技術元宇宙智慧照護減負擔

3大神經退化性疾病有解了! AI技術元宇宙智慧照護減負擔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蘇菲報導


隨著AI技術快速發展,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率領團隊於「健康智慧生活圈」直播節目探討如何透過人工智慧、元宇宙及大型語言模型(語模)在神經退化性疾病發展智慧照護,是解決神經退化疾病負擔加劇之良方。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蘇菲報導】台灣將邁入高齡化社會,失智症、帕金森氏症及漸凍症等「三大神經退化性疾病」成為全球關注的重要議題。隨著AI技術快速發展,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率領團隊於「健康智慧生活圈」直播節目探討如何透過人工智慧、元宇宙及大型語言模型(語模)在神經退化性疾病發展智慧照護,是解決神經退化疾病負擔加劇之良方。

70歲以上易發生 長者三大神經退化性疾病一次看
一般來說,70歲以上易發生神經退化性疾病,三大神經退化性疾病有失智症、帕金森氏症與漸凍人三種,其中漸凍人盛行率最低,帕金森氏症在65歲以上盛行率為1.5%-2%,失智症65歲以上盛行率為5%-8%。

中樞神經系統(腦、脊髓)疾病
包含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腦中風、脊髓壓迫、脊髓發炎等。

周邊神經系統(四肢、自主神經)疾病
包含手麻、腳麻、神經壓迫、神經發炎、神經受傷。

神經退化疾病 元宇宙智慧照護

社交延緩神經退化
社交活動對大腦功能的維持至關重要,與人講話及互動可以提供邏輯訓練,老年人參與社交活動可以減少憂鬱情緒,進而降低神經退化的風險,有效延緩神經退化性疾病進展。虛擬現實(VR)、擴增實境(AR)和混合實境(XR),可在疾病尚未出現時,用於預防,促進社交活動來保持大腦活躍。

多方位穿戴式IoT監測疾病
物聯網(IoE)逐漸應用於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照護中,多方位穿戴式(IoT)如智慧型手錶和智慧型手機和自動化數位日記等,成為監測患者疾病進展的重要工具。透過資料收集,可以全面剖析患者的身體與心理健康狀況,提供精準的健康管理,亦使病患能早期診斷並早期治療,以延緩神經退化疾病的進展,及時進行介入措施。

數位雙胞胎模擬診療過程
數位雙胞胎可以模擬專業醫師的診療過程,進行遠距會診和診斷,提高醫療效率。透過物聯網(IoT)技術,將穿戴式裝置收集到的患者數據,如動作和語言邏輯,結合人工智慧(AI)和機器學習進行分析,及早發現神經退化疾病的徵兆。

此外,虛擬醫院系統可以在患者到達醫院前進行初步診斷和病情評估,使醫護人員有更多時間準備適當的治療方案。

多種創新治療策略
患者除了服藥及控制病情,也需要協助與關懷,如阿茲海默症患者經常性忘記東西、感到孤獨,需要他人協助、陪伴。但這樣的陪伴往往需要消耗照顧者的精力與時間。

在治療方面,錄影自動化功能,記錄患者的生活經歷,患者能隨時觀看過去的經歷,可幫助他們回顧和記住過去的事情;AI智慧語音與患者進行即時對話,可提供陪伴感,減少孤獨感,從而防止神經退化疾病的惡化,並減少其孤獨感。

然而,對於重度記憶喪失病人,多需要在生活中陪伴及協助,且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重複忘記並不斷詢問相同事件,可以藉由VR來進行運動、遊戲和音樂療法,來幫助患者提升記憶力、專注力、穩定情緒性狀態、體能和認知功能等;也可利用AR進行懷舊法、復健治療等,來幫助患者改善肌肉力量、維持運動平衡或是言語能力等,也可以避免負面情緒的產生,達到治療效果。

語模神經退化疾病照護
為了應對語模神經退化疾病,可運用手機記錄事物或錄製預定影片給未來的自己,同時參加病友分享、依靠家人陪伴來度過這歷程。日本研究團隊將患者對話記錄下來,藉由偵測對話內容是否異常,來分辨受試者是否可能有帕金森氏症,得到這些帕金森氏症者語言模式特徵。

目前已經有一些針對神經退化疾病做應用的語言模型。但在語言模型發展或科技尚未如此發達之前,醫學界已經依據學理發展出一套實際運用、治療的方法。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