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生活健康] 逾3成兒少 手機一離身就焦慮

逾3成兒少 手機一離身就焦慮

逾3成兒少 手機一離身就焦慮

親子天下「過曝世代中小學生心理韌性調查」結果發現,逾三成兒少手機一離身就焦慮,國中九年級生每四人就有一人日花四小時以上使用社群媒體;而在現實生活中,有近三成遇困難時找不到大人幫忙;每十人有超過三人害怕失敗,顯示現代孩子身處過度暴露在網路之下的「過曝世代」,心理韌性是這時代必備的軟實力。

臨床心理師陳品皓指出,身處過曝世代,孩子的自我認同容易受到網路世界、人際影響,變得脆弱;家長在陪伴孩子建立自我認同的過程中,可以記得「挫折=挑戰-意義」的公式,決定挫折是否巨大的關鍵,不在挑戰有多大,而是意義有多大,陪孩子找到挑戰帶來的學習與意義,孩子自然能找到面對與減少挫折的方法。

臺灣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創會理事長楊俐容表示,愈來愈多家長與孩子的互動模式從批評,改變為稱讚,但孩子的韌性卻沒有提升,其中關鍵或許是只針對成果稱讚,較少給予對於努力過程的鼓勵跟肯定,讓孩子擔心「是否有天我不優秀了,就不會得到家人的支持?」她提醒,要為孩子創造安全成長環境,需要給予關懷、支持與正向回應,也期待政府部門提供家長合適的方法與工具,給予教養上的支持。

台北市家長協會理事長胡語姍指出,家長有時難免緊繃、擔心孩子落後他人,但幽默放鬆一點,才能營造相對安心的家庭環境;她分享建立沒有儀式感的聊天習慣,不是一定要坐定才可以聊天;了解孩子的強項;給予稱讚時不要空泛……等方法,都能幫助親子建立良好關係。

新北市永平國小校長唐永安表示,在校園現場,有些學生會因情緒管理能力不足,導致與師生產生衝突,因此決定決定將情緒教育放入校定課程中;他不諱言,要從課堂鼓勵學生、學習SEL其實很難,「但有難度才要去挑戰!」長期實施可以看到學生的改變,而家長給予孩子關心時,也要多聆聽孩子心聲、了解他們在看什麼,跟兒少在同一個脈絡裡面,才不會變成親子關係的局外人。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