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歷史上的八王之亂

歷史上的八王之亂

  中國西晉時統治集團內部歷時16年(291~306)之久的戰亂﹐史稱「八王之亂」。其延續時間之長﹐波及面之廣﹐同室操戈之慘﹐引起的戰亂之烈﹐皆為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歷史所罕見。在這場大動亂中﹐位處今孟津平樂鎮翟泉﹐金村的金墉城﹐竟成了一座幽禁帝后親王的皇家監獄。16年中﹐先後囚禁過一帝、三後、九王﹐其中﹐晉惠帝的繼後羊氏在10年間五立五廢﹐每一次廢後都是被囚禁在這裡。
  戰亂參與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等八王。
  太熙元年(290)晉武帝臨終時命自己的老岳父弘農大姓出身的車騎將軍﹐楊皇后的父親楊駿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繼立的晉惠帝司馬衷是個白癡﹐史載他游於華林園聞蝦蟆聲﹐謂左右曰﹕「此鳴者為官乎﹖私乎﹖」及天下慌亂﹐百姓餓死﹐他竟說﹕「何不食肉糜﹖」其即位後﹐皇后賈南風(即賈後)為了讓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權﹐於元康元年(291)與楚王司馬瑋合謀﹐發動禁衛軍政變﹐殺死楊駿﹐而政權卻落在汝南王司馬亮和元老衛瓘手中。賈後政治野心未能實現﹐當年六月﹐又使楚王司馬瑋殺汝南王司馬亮﹐然後反誣楚王司馬瑋矯詔擅殺大臣﹐將司馬瑋處死。賈後遂執政﹐於元康九年廢太子司馬遹﹐幽禁於金墉城﹐次年殺之。從此﹐諸王為爭奪統治權﹐展開極其凶殘的內戰﹐史稱「八王之亂」。
  先是﹐統領禁軍的趙王司馬倫聯合齊王司馬冏起兵殺賈後。永元年(301)﹐趙王司馬倫廢惠帝自立。趙王司馬倫篡位後﹐鎮守許昌的齊王司馬冏起兵討倫﹐鎮鄴的成都王司馬穎與鎮守關中的河間王司馬顒舉兵響應。洛陽城中的禁軍將領王輿也起兵反倫﹐迎惠帝復位﹐殺死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入京輔政。
  太安元年(302)底﹐河間王又從關中起兵討司馬冏﹐洛陽城中的長沙王司馬乂也舉兵入宮殺齊王司馬冏﹐政權落入司馬乂手。太安二年﹐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合兵討伐長沙王司馬乂。司馬顒命都督張方率精兵7萬﹐自函谷關向洛陽推進﹔司馬穎調動大軍20餘萬﹐也渡河南向洛陽。二王的聯軍屢次為長沙王司馬乂所敗。
  次年正月﹐洛陽城裡的東海王司馬越與部分禁軍合謀﹐擒長沙王司馬乂﹐將其交給河間王司馬顒的部將張方﹐被張方燒死。成都王司馬穎入洛陽為丞相﹐但仍回根據地鄴城﹐以皇太弟身份專政﹐政治中心一時也移到鄴城。東海王司馬越對成都王司馬穎的專政不滿﹐率領禁軍挾惠帝北上進攻鄴城。蕩陰(今河南湯陰)一戰﹐被成都王司馬穎擊敗﹐惠帝被俘入鄴﹐東海王司馬越逃往自己的封國(今山東郯城北)。與此同時﹐河間王司馬顒派張方率軍佔領洛陽﹐接著并州刺史司馬騰(司馬越弟)與幽州刺史王浚聯兵攻破鄴城﹐成都王司馬穎與惠帝投奔洛陽﹐轉赴長安。
  永興二年(305)﹐東海王司馬越又從山東起兵進攻關中﹐擊敗河間王司馬顒。光熙元年(306)﹐東海王司馬越迎惠帝回洛陽﹐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相繼為其所殺﹐大權落入司馬越手中。同年﹐惠帝死﹐懷王繼位﹐八王之亂到此終結。16年中﹐參戰諸王多相繼敗亡﹐人民被殺害者眾多﹐社會經濟遭嚴重破壞﹐西晉統治集團的力量消耗殆盡﹐隱伏著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迅速爆發。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