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魏延真的是生有「反骨」而死的麼﹖

魏延真的是生有「反骨」而死的麼﹖

  魏延之死案在歷史上頗有分歧﹐很多的歷史學家認為是蜀漢乃至三國歷史上最大的「冤案」。而細讀《三國誌》後﹐認為魏延之死並不「冤」﹐其罪確實當誅﹐夷滅三族也不為過(因古代犯罪誅連九族)。但為魏延之死感到可惜、可悲!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是三國時蜀漢著名的將領之一﹐可以說是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去世後﹐當之無愧的蜀漢第一戰將﹐他的地位可與趙雲比肩﹐甚至有時高於趙雲。劉備為漢中王﹐趙雲是翊軍將軍﹐魏延是鎮遠將軍﹐漢中太守﹐職位相當。劉備繼皇帝位﹐封魏延鎮北將軍﹐而趙雲還是翊軍將軍﹐職位比趙雲高。劉備死後﹐建興元年﹐趙雲為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魏延仍是鎮北將軍﹐只是加封都亭侯﹐趙雲才又與魏延相當。將趙雲與魏延的職位作個比較﹐只是想突出魏延在蜀國的地位。魏延是智勇雙全的戰將﹐為蜀漢的大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那魏延究竟是怎樣死的﹐為什麼本文認為他的死是罪有應得呢﹖首先得從諸葛亮最後一次伐魏談起。據《三國誌、諸葛亮傳》、《三國誌、魏延傳》記載﹐公元234年春﹐諸葛亮率軍北伐﹐司馬懿堅守不戰﹐兩軍相峙在渭南百餘日。8月﹐諸葛亮病危﹐與楊儀、姜維秘密商量撤軍之計﹐魏延沒有參加﹐商量結果是撤軍﹐命令魏延斷後﹐姜維次之﹔若魏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為什麼諸葛亮會認為魏延會不從命呢﹖本文分析是趙雲死後﹐魏延是當之無愧的蜀漢第一大將﹐是一枝獨秀。諸葛亮在時﹐魏延每隨諸葛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諸葛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諸葛亮制而不許。魏延常謂諸葛亮為膽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對諸葛亮的用兵頗有微辭﹐想統軍伐魏﹐然而被諸葛亮制止。諸葛亮死後﹐論官職、論資歷﹐已無人出於其右﹐且憑他性矜高、霸道的品行﹐已無人可制﹐他還會聽從諸葛亮的遺言嗎﹖不會﹐諸葛亮太瞭解魏延了。果然﹐在諸葛亮死後﹐楊儀派費禕去探魏延的口風﹐魏延是不服從軍令﹐不願為蜀軍撤退「斷後」﹐而意欲接諸葛亮的手﹐繼續北伐﹐與司馬懿對抗。最終因楊儀還是按諸葛亮的原部署撤退﹐魏延大怒﹐攙楊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斷了楊儀等的歸路。於是﹐魏延、楊儀各相表對方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魏延先回來﹐駐紮在南谷口﹐遣兵進攻楊儀等﹐楊儀令何平去抵禦魏延。何平叱魏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魏延的士兵知魏延理虧﹐不願為他賣命﹐散去。魏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楊儀遣馬岱追斬之。魏延就這樣死了﹐他的死是他和楊儀私人恩怨糾結的結果﹐和諸葛亮並沒有太大的關係﹐但諸葛亮也有一定的責任﹐責任在於沒有處理好魏延和楊儀的關係。但並非像《三國演義》裡說的諸葛亮識破魏延有反骨﹐在自己將死之際設計除去魏延。有人說﹕「若魏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是諸葛亮作了放棄魏延的打算。本文認為也是。諸葛亮在時﹐魏延就對諸葛亮牢騷滿腹﹐何況現在諸葛亮死了﹐以魏延在軍中的地位﹐他還聽誰的﹖他一直想統軍作戰。魏延不聽命令﹐不撤退﹐難道還要全軍將士都不撤退﹐陪他死﹐或者綁架他走﹖諸葛亮死後﹐魏延和楊儀的水火不容﹐是他們矛盾激化的必然。
  我們再看魏延和楊儀的關係。《三國誌、魏延傳》﹕「魏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魏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魏延在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死後﹐確實已成為蜀漢第一戰將﹐他的傲氣比關羽有過之﹐而無不及。專橫跋扈﹐趾高氣揚﹐當時人都避讓他。楊儀不賣他的帳﹐他十分惱火﹐以至於跟楊儀鬧得水火不相容。《三國誌、費禕傳》﹕「值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惡﹐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刃擬儀﹐儀泣涕橫集。」諸葛亮對他們的水火不相容也是沒有辦法﹐只能保持公正的立場。《三國誌、楊儀傳》﹕「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費禕經常對他們進行勸導﹐《三國誌、費禕傳》﹕「禕常入其坐間﹐諫喻分別﹐終亮之世﹐各盡延、儀之用者﹐禕匡救之力也。」然而﹐魏延不是廉頗﹐楊儀也不是藺相如﹐他們都沒有那麼高的思想境界﹐不可能唱一曲「將相和」。
  諸葛亮死後﹐魏延不顧數萬將士的生命安全﹐不但不服軍令斷後﹐還率先率軍撤退﹐並燒絕閣道﹐斷楊儀、費禕、姜維的退路﹐就憑這一條「不服軍令﹐製造內亂」就可定魏延死罪。所以我認為魏延死並不「冤」。《三國誌、魏延傳》﹕「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陳壽認為魏延不是叛國。確實也是﹐如果魏延背叛﹐他為什麼南下而不北投司馬懿﹖魏延是暴動﹐是製造內亂。擅自率軍進攻朝廷撤退的軍隊﹐其性質嚴重﹐與背叛無異。僅僅是了卻私仇﹐為什麼要動用軍隊﹐仗三尺青鋒砍了楊儀便是。是仇恨、是自負的結果。與楊儀水火不相容﹐為楊儀率軍撤退作斷後不服﹐是為楊儀統軍而不是自己統軍不服。魏延真夠小人。試想一下﹐真讓魏延統帥軍隊與司馬懿決戰他能行嗎﹖確實魏延是諸葛亮死後統軍的第一人選﹐「建興八年﹐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職位比楊儀、費禕、姜維都高﹐也有謀略﹐「午谷奇謀」至今仍被人所爭論。但關鍵是魏延的個性﹐一個性格「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的人能成為一軍之帥嗎﹖
  我認為是不行的﹐諸葛亮也是認為魏延不行的。如果諸葛亮認為他行﹐諸葛亮一定會委託他繼承自己的遺志﹐北定中原。有人說諸葛亮老是打壓他﹐相反我認為諸葛亮一直很看重他﹐在「五虎大將」死後﹐諸葛亮唯一可以依仗的大將就只有魏延了。魏延「建興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谿﹐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魏延能夠封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這是諸葛亮給的﹐並不是後主劉禪給的﹐在劉備死後「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可見諸葛亮一直是重用魏延的。把全軍將士的性命託付給魏延﹐讓魏延與司馬懿去對陣﹐諸葛亮是不放心的。試想一下﹐魏延對陣司馬懿﹐會鹿死誰手﹖既然魏延不能率軍與魏國決戰﹐那就只有撤軍這一條路可走。
  撤軍﹐斷後是最為關鍵的。魏延作為當時當之無愧的蜀漢第一戰將﹐安排作「斷後」是諸葛亮器重他﹐是想讓他擔負起全軍將士的生命安全這一重任﹐也非他莫屬。「誰敢橫刀立馬」﹐也唯有他魏大將軍了。是他自己心胸狹窄﹐計較地位﹐計較個人恩怨。再說﹐諸葛亮只是委託楊儀率軍撤回﹐又沒有指定楊儀從此總攝三軍。魏、楊相爭﹐連士兵都知道是魏延的不對﹐更何況「蔣琬、董允鹹保楊儀而疑魏延。在當時沒有親自看見﹐只見表文的情況下﹐擅自攻擊朝廷撤退的軍隊﹐誰都會認為是魏延在造反。魏延可謂一莽夫﹐做出了形同造反的魯莽行為。魏延死後﹐楊儀得到魏延的頭﹐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魏延三族。可見楊儀與魏延的仇之深﹐恨之切﹐平時魏延欺楊儀之甚﹐也可見楊儀心胸之狹小。
  一代名將魏延﹐死於仇恨﹐死於內訌﹐而且因暴動背負「背叛」的罪名﹐著實令人痛惜。其死有其因﹐必有其果﹐令人深思。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