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其他] 務實看待軍事互信機制議題

務實看待軍事互信機制議題

大陸《2010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首次寫進「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強調「兩岸可
在適當時候,就軍事問題進行接觸和交流,探究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避免骨肉同胞同室操
戈、兵戎相見」。早在2004年大陸發表「517聲明」後,大陸軍方就對建立兩岸軍事交流、簽
訂軍事協議十分積極。2008年12月31日「胡六點」發表後,中共開始使用「兩岸軍事安全互信
機制」取代「軍事互信機制」。從兩岸關係角度看,大陸軍方表態是老調重提,但新聞角度觀察
,寫進白皮書仍有一定的宣示意涵。
不過兩岸軍事議題一直是兩岸關係最敏感議題,既涉及政治層面,又關係軍事技術層面,同時
也關係美台軍事和中美互動,儘管美方在公開場合多次鼓勵,但美方格外注意兩岸相關動態。
從長期維護兩岸穩定關係言,需要一份軍事方面協議,才算真正和平的開始,但從現實來說,
討論軍事協議卻存在五方面困難。
第一是兩岸政治定位與政治談判僵局,兩岸政權定位不明,需要談判解決,但談判本身又需先
有明確定位,是第一組難題。
第二是軍事談判和軍事威脅相互「僵局」,從台灣立場來說,必須在無軍事威脅下進行談判,
才是真正平等談判,否則會被認為是「城下之盟」,因此必須先解決大陸飛彈部署問題。北京
則認為軍事部署應在軍事協議中解決,否則就沒必要訂定協議。
第三是軍事互信和軍事安全互信,中共為什麼不用一般「軍事互信」,而使用「軍事安全互信
」一詞,除了突顯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關係外,重要的是,「軍事安全」帶有強烈政治意義,
所謂兩岸「軍事安全」,至少有兩方面意義,一方面是「反獨」、一方面是「守土」,「反獨
」是政治安全,「守土」是領土和領海安全,是民族生存的安全。總而言之,「軍事安全」的
概念是繼承《反分裂國家法》;台灣方面「軍事互信」,重點則在避免兩岸相互誤判,因為台
灣海峽海空域接觸十分頻繁,難免有摩擦或意外發生,一旦出現狀況就涉及安全。如今在國民
黨執政的情況,尚可控制,但政黨輪替是台灣政治常態,如兩岸沒有「軍事互信」的共識,又
沒相關協議,一旦任何一方誤判,後果難以想像,因而主張發展「軍事互信關係」。雙方目的
、需求均不相同,協商的難度極高,是協議的第三個難題。
第四是兩軍間互為假想敵,和互不為假想敵的困境,以目前兩岸形勢言,兩軍間互為假想敵,
一旦有了協議,在解放軍方面,則很容易轉移其假想敵,改以他國為假想敵,其實在中共同意
和我們談判軍事協議時,解放軍在這方面已經了準備。但台灣很難在十分困難的外交關係和國
際生存條件下,建立其他假想敵。在這方面,台灣困境更加明顯。
另外,更為關鍵的困難是,兩岸一旦簽訂軍事協議,代表兩岸關係真正進入和平軌道,將牽動
美、日、中三方戰略利益及東亞整體地緣政治,非台灣與大陸能完全掌控,情勢更是複雜。
從上述分析看來,兩岸軍事協議談判,困難重重、曠日費時,甚至可能不歡而散。考慮大陸綜
合國力,成長速度,談判一旦破裂,對台灣威脅更大,而大陸對「軍事安全」所賦予政治意義
,台灣也不易接受,所以「結束敵對狀態」是較好的選項。特別兩岸已在「九二共識」下簽訂
了很多協議,因此在「九二共識」下開啟「結束敵對狀態」談判,可暫時模糊兩岸政治定位問
題,台灣又可避免承擔延伸性政治責任,將兩岸關係定位在「九二共識」下化解「敵對關係」
,避免誤判,並提供意外事件標準程序,就可維護和平發展,相信這是現階段可被接受的作法。
來源:中時電子報
難,但還是要談,要努力,但仍要警惕其兩手策略。
冷静觀察,站穩腳跟,沈著應付,韜光養晦,善于守拙,絕不當頭,有所作為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