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其他] 反艦彈道飛彈 威脅航母進台海 [打印本頁]

作者: doa    時間: 2009-11-25 11:23     標題: 反艦彈道飛彈 威脅航母進台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tomahawk2819    時間: 2009-11-25 17:25

要打到3000公里外的固定目標已經很難
更何況是會移動的航空母艦
因此要用導彈打航空母艦.......會很拼
作者: cjcj    時間: 2009-11-25 20:31

同意樓上大大說法
彈道飛彈打活動目標
天才
除非終端再行導引
如紅外線或雷達導引
不過彈道差距過大
終端是無法導引的
作者: 670528    時間: 2009-11-25 20:40

一顆導彈要從最高空接進大氣層在射下海面上的航空母艦,也要衛星來定位,別忘了美國早發展標準三型艦對空飛彈了,可以打到衛星,中國的導彈沒有衛星支援下,怎麼瞄準航空母艦啊,
加上艦空母艦有層層的神盾艦在保護,試問中國怎麼突破呢
美國會怕到不敢把船開到台灣海峽嗎
作者: Tomchiang    時間: 2009-11-25 21:33

問題是真要摧毀美航母戰鬥群,
這意味著雙方衝突已經到了全面開打的階段。
核武彈道飛彈應該優先襲擊對方重要本土目標。
但這卻已經過冷戰時期思考驗證,不會有贏家。
作者: 983u54uf    時間: 2009-11-26 00:41

旦將具備探測3000公里以外艦船目標能力的超地平線雷達系統安裝在東風-21彈道導彈上
作者: doa    時間: 2009-11-26 16:0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Tomchiang    時間: 2009-11-26 17:25

返回地球載具在返回地球時,其位置及角度已經決定固定的落點,
而航母是移動的目標,要直接命中有理論和實際的困難。
但若是使用戰術核彈弭補誤差距離就可能很實用了。
作者: paulxd    時間: 2009-11-27 10:09

美國的航空母艦戰鬥群可不是吃素的~~要打中也沒那麼容易吧!!
作者: 13105655    時間: 2009-11-27 20:27

如果大家有兴趣,看看这篇文章

译自:美国海军学院(USNI)《PROCEEDINGS》
作者:安德鲁S.艾瑞克松 戴维D.杨
译者:知远/严美

美国海军学院(USNI)《PROCEEDINGS》杂志不久前发文,阐述有关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看法:中国反舰弹道导弹可能改变太平洋的规则,置美国海军航母打击大队于危险之中。  


    30多年来中国领导人和战略家一直思考着利用陆基导弹威胁海上目标。今天,有关这方面讨论不断扩散,集中于技术性和可操作性上。这表明中国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接近于掌握了这种系统——也许从战略考虑未来某个时候公开进行试验————或者甚至将之用于冲突事件。确实,中国可能拥有反舰弹道导弹(ASBM)能力可能颠覆游戏规则,给西太平洋地区的威慑、军事行动和力量平衡造成巨大后果。
  尽管中国的反舰弹道导弹能力仍不确定,但相关的美国政府的来源不断称北京正在寻求一种基于1500公里以上射程DF-21/CSS-5固体推进剂的中程弹道导弹(MRBM)的改进型的反舰弹道导弹。据美国国防部称,如果有“尖端的指挥控制系统”支持,即,来自中国日益扩大的陆上和空间传感器系统提供精确实时的目标数据,中国的反舰弹道导弹就可能置西太平洋的美国航母打击大队于危险之中。而且,中国使用子母弹可能无需击沉航母就能使之失去作战能力,从而以(认为的)低风险冲突升级实现其目标。
  如果中国最终部署成功的ASBM,其快速的发展可追溯到1995-96的台海危机,这场危机让中国领导人相信航母打击大队(CGS)在未来华盛顿决定要干预的台海冲突中是美国部队投送的重要平台。自此以后相关的军事研发显著加速。


  这种新平台和武器系统本质上是非对称的,重点是反进入(anti-access),针对美国航母打击大队固有的全部弱点。一个潜在的能力最突出。一枚ASBM能利用60年前中国的弹道导弹经验,从机动的高隐蔽性的平台发射,能够打进距离中国沿海几百英里的目标。第二炮兵2003年出版的一份可行性研究指出相关的概念已经进行了5年多的开发,也许还需要10多年。
  尽管这种提法在过去几年频频出现于官方的报道和各种论坛的简评中,但ASBM问题只是最近才在美国引起广泛的注意。一位中国军事专栏作家撰写的2篇文章,一篇声称到2010年二炮将有一个DF-21EASBM旅,并详细介绍了使用的假定序列,文章被翻译发表在一个海军事务博客上,受到热议,后来又被主流媒体广泛刊载。
  从这些发展来看,审视相关的中国文章对了解解放军在发展成功的ASBM系统面临的挑战以及它如何最终寻求在紧张态势或冲突中加以利用是有帮助的。

  中国关于ASBM的讨论
  相关文章有三类是公开的。第一类是具体的ASBM问题的技术分析。这些是理论性的,还不清楚他们是否为转化成具体的设计方案做好了准备。一些人称涉及的理论问题已经被验证,实际的解决方案可能包含在其他文件中。第二类是解放军条例出版物描述了ASBM可能如何用于作战方案中,它们表明计划正在开发之中,但不清楚所掌握的必要能力的程度如何。最后一类是通才们对此类武器可行性的审议以及程度不一的条令讨论,表明在主要问题上的巨大分歧。一些来源提供了详细的的细节,但许多具有明显的技术错误和错误的假设。这些文章达成了几点普遍的共识。第一,任何ASBM都将基于中国现有MRBM的升级版,即DF-21/CSS-5。据报道DF-21D改进型最接近于反舰版本,尽管一些中国文章说这是“C”版本,还有人称是未来的改进型(即,DF-21E)。这种武器的原型被普遍认为是美国1984-88部署的潘兴-2型战区弹道导弹。
  此外,ASBM具有多种作战效果,对中国的海上战略——特别在台湾问题上——具有价值。如果实现这一设想,在台海危机中将对美国海军作战构成重大限制,特别是在中国文章中的补充讨论建议将美国的战区陆上基地——如在冲绳的基地——置于风险之中。
  最后一点,关键的技术挑战是目标获得和末端制导。然而,在中国有关这些方面的具体能力的文章中很少出现,通常都是关于可行性和条例出版物中含蓄的假定,ASBM可供使用或不久将可以使用。

  技术来源
  第二炮兵掌管现有的ASBM的技术评估,这表明它可能控制着大部分的中国ASBM计划。作为解放军的战略火箭部队,对常规力量也倾注了同样的关注(它最近绝大部分的采购),其78.2的干部现在拥有学士或学士以上学位,接受这种富有挑战性的新任务似乎是合理的选择。
  现有的关于ASBM的技术文章多为西安二炮工程学院的个人所写,表明该学院在ASBM的开发上起主要作用。最多产的贡献者是文职的Tan Shoulin,他是该学院的领军人物,硕士研究生导师,专攻“导弹武器火力应用”。
  第二个突出机构是北京的二炮装备部——二炮装备研究所也部分参与,后者表明正在进行某种程度的采购,或者至少积极考虑采购。二炮基地的某些个人偶尔也会有文章发表。

  条令来源
  第二炮兵想如何使用ASBM?《二炮战争理论》可能是该兵种的教育手册,详细列出了5个可能的战术:
  • “骚扰性攻击我们周围敌人盟国的军事基地以及航母战斗群。”
  • 正面火力设阻,在航空打击大队的正前方进行火力威胁,“作为示警”。
  • 侧翼火力驱逐:向我们感到最受威胁的侧翼区域的敌人航母战斗群进行威吓性集群射击”配合海军拦截航母打击大队。
  •集中火力攻击:“当许多航母舰载机对我们的沿海发动持续的空中打击时,为了阻止强调的空中袭击,必须用‘重锤’打击敌人的核心航母。从常规的导弹部队选择一支装备敏感性的穿透性的子母弹部队,使用‘集中火力攻击’方法,对敌人的核心航母实施广覆盖打击,力求摧毁敌人的航母飞机,控制塔和其他容易损坏的重要位置。“
  • 信息攻击:“在敌人雷达开启后,指挥系统工作时,针对敌人的指挥和控制系统或宙斯盾系统中薄弱的链接,使用携带反辐射子母弹或电磁脉冲子母弹的常规导弹实施攻击,用反辐射子母弹攻击雷达站,电磁脉冲子母弹瘫痪敌人的指挥和控制系统。
  文件称战区弹道导弹延伸了二炮的打击距离,似乎认为二炮将有足够的ASBM库存进行多种警告打击。它或略了一种可能性,这些导弹比较容易拦截,不能攻击航母打击大队,但会造成危险的冲突升级。
  技术性和条令文件资料似乎更具有权威性,但这样的文件也有局限性。专业的研究可能反应拥护这些计划会对二炮有利,以及研究者骗取名声。条令出版物似乎远没有军种偏向,但可能反应了一种渴望或者计划的能力(而不是具体的硬件和辅助设施的存在)。因此有必要研究通才们的著作,他们对ASBM的开发和应用的所有重大问题都存在广泛的争论,因为它们是中国在这些领域面临的挑战和困境的征兆。

  效用和可行性
  通才们的著作关于ASBM的作用效果和对中国海上战略的潜在价值是大致一致的。ASBM被提升到利用非对称性技术克服常规武器劣势的一种手段,威慑干涉给中国更多的机动空间,如果威慑失败,提供升级控制和获取胜利的“王牌”。但是,中国造船工业公司的一份杂志刊登的怀疑者的文章,指责说ASBM提供有限的兵力投送能力,如果使用具有极高的升级风险,可能引发核报复。
  中国关于ASBM效用的争论与其技术可行性上的分歧相类似。分析人员普遍认为实现ASBM的功能必须跨越5个重大技术挑战:
  • 侦查。悲观主义者称相对于卫星图像侦查的潜在搜索区航母目标太小。乐观主义者坚持认为航母打击大队——具有大量的电磁信号足迹——可以被侦查到,即用空基传感器。
  • 跟踪。怀疑者坚持所需的卫星覆盖是做不到的,足够的海上的和监视飞机以及海外信号情报基地也是做不到的。他们认为中国的其他跟踪方法是不足的,即使合起来也不行。奇怪的是,他们似乎忽略了中国拥有相关的陆基超视距雷达的可能性。
  • 目标突防。怀疑者声称放慢末端制导弹头的速度会使导弹特别容易被拦截,似乎缺乏说服力。乐观主义者倡导多轴的饱和攻击可以克服航母打击大队的防御,似乎没有承认多轴攻击协调的难度。
  •打击移动目标。如何打击位置移动数据传输和ASBM发送中的航母打击大队?怀疑者争论说弹道导弹没有巡航导弹精确,因为前者的轨迹相对固定。但乐观主义者坚持只要初始的ASBM轨迹比较精确,可以采取适当的寻的制导修正。他们建议在更高空进行无源辐射寻的和激活末端制导提高精确度,寻的器扫描更大的区域,选择适宜的攻击时刻,即发生顺风或海上再装填阻碍重大机动性时攻击。
  • 造成足够损坏几个专家详细介绍了航母打击大队的损坏制设备。但常规的智慧似乎是多轴饱和攻击(击败防御)和或子母弹(分布损害),如何精确发射的话,通过锁定关键暴露区域(即航母的飞机、导航室和C4ISR设备)能实现任务杀伤(mission kill)。

  军种间的竞争?
  ASBM分析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格局可以被解读为二炮与海军之间官僚主义竞争标志。二炮出台的许多技术分析,总是乐观的,认为ASBM的开发是行的,也许因为它将或者已经控制了ASBM计划。二炮工程学院学员撰写的ASBM相关的硕士论文比海军学员多的多。甚至海军指挥学院的一名军官还撰文“二炮是成功打击敌人(航母打击大队)的主要要素”。相反,海军和所属的造船业绝大多数分析表明ASBM开发技术上存在困难或者武器的使用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也许这是因为ASBM不受海军控制,而且会减少它们的资源。
  一个有趣的建议,二炮和海军在ASBM相关问题上至少进行某些合作,但海军代表与二炮工程学院、海军附属研究机构共同撰写关于ASBM的专门文章,主要研究的是舰船侦查和跟踪这样的议题。

  发出信息
  北京可能如何寻求影响有关ASBM的战略通信,会影响到何种程度?信息操控是肯定的;讨论可能规定在发动预想的信息。鉴于这一话题的敏感性,我们可能认为目前中国关于ASBM部署的文章是仔细控制的讨论。我们应对可以假定至少大部分出版的文章意图是影响美国的看法,特别是因为期刊上出版的现有技术分析文章外国人都可以看到,它们有完整的英语标题和摘要。
  这些文章还可能表示部分廉价的威慑。中国的媒体在该国2007年1月11日成功进行了反卫星试验后都有意保持低调,至今中国政府及时面临外国政府和非政府机构的反复询问都保持沉默。相反,围绕ASBM却有着太多的(非官方)的议论,但官方没有任何表示这种武器将在不久的将来进行测试。从发信号的角度看,在武器能力完全实现之前,这可能是极高的实现某种威慑效果的经济方法。如果是这样的话,公主讨论随着能力的成熟可能会减少。
  还有一种可能是文章表明中国现在的矛盾心理。通才们文章中困惑和矛盾可能反应了中国内部关于ASBM实际的效能问题上存在更多的争论,不说其技术可行性。这可能是一个有目的的行为,想分散人们对目前系统或者是正在快速发展的能力的注意力掩盖实际的能力。在外国读者所知的期刊上操纵有选择的文章可能是信息战一个特别有效的工具。
  在某种程度上,北京的能力何时有效开发,它可能向世界展示一个戏剧性的试验——有或没有预先警告——旨在影响美国、台湾和日本官方和公众的观点。这种前所未有的彰显可能可能是中国稳定时期实力增长的信号,或者是中国在出现外交紧张关系或危机时的决心。事实上,尽管是被操纵的,但打击可能改变战略平衡。

  要做什么
  尽管关于ASBM可行性和效能的公开辩论还在进行,但开发ASBM的想法在中国对许多人非常有吸引力,特别是二炮。从中国分析人员的角度看,任何成功的ASBM开发都将具有三重含义:
  • 增强海上安全的陆基途径
  • 强调多轴饱和攻击
  • 增大相信解放军有能力限制美国海军行动和控制冲突升级 ——即使在模糊的情势下
  所有的这一切并不以想象的ASBM能力为转移:其他反进入能力(即发动反舰巡航导弹的攻击)能力的演示可能具有重大影响。但ASBM构成的威胁的质量与反舰巡航导弹不同。美国花了几十年来解决这一问题,拦截窗太短,如果不考虑对中国大陆升级攻击,就不能将发射平台作为打击目标(即,“射击弓箭而不是剑”)。
  因此中国ASBM能力的任何迹象都可能让美国海军产生极大担心。而美国军队还必须面临一个问题,因为显而易见其在东亚的行动将受到影响。这种情形应当是美国的计划者们寻求长久之计。战区的陆基空中力量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地面攻击已经是一个普通的作战方法和二炮的任务。中国显然在寻求用常规导弹攻击陆上空军基地,它们的坐标是知道的。使用诱饵、混淆物、电子对抗措施混乱中国的超视距雷达目标定位和导弹寻的器可能为航母打击大队提供足够的安全。但如果这被证明是不现实的,就需要在潜艇和无人飞机平台、超过中国打击射程的远程空军基地和低可视性水平平台上加装更高级的作战能力,这样一些相对缺少反目标定位的容易被侦查的平台(航母打击大队)就不需要前沿部署。
  在政治层面,华盛顿必须向北京强调中国开发ASBM将损害华盛顿和莫斯科1988年签署的《中程核力量条约》,该条约阻止两国拥有500-5500公里(即美国的潘兴-2)的常规和核地面发射弹道导弹(巡航导弹)。中国显示具有这种特点的导弹的战略价值将可能鼓励其他国家开发自己的ASBM。造成的战略紧张态势将加剧额外的军备采购,进行长期投资反击或平衡中国ASBM能力,使各方卷入比以前更糟的军备竞赛。
  应对这些前所未有的战略挑战需要美国军事和文职领导人敢于面对棘手的实情。最冒险的方法是当事实是支撑美国原先能力的军事优势正在消失时,至少在相对意义上,保证我们国家(力量)有效性的重要卫士应继续坚持美国必须保持原先的能力维持关键战略地区(如台湾海峡)的和平。言辞和现实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如果被公众这样理解——将不断消磨华盛顿的可信度,同时可能鼓励北京对其能力的过分自信。
  任何一种因素可能强化中国公开显示反进入能力的臆想价值。和平时期用ASBM打击水面舰艇或原型,如果没有遭到美国合适的反应,可能通过似乎是战争方式已经经历重大变化的方式损害华盛顿认为的对美国力量投送和影响有害立场。
  即使发生战争,后果也可能是灾难性的,特别是如果解放军过高估计了其控制战争升级的能力,美国必须加倍努力促进和平和合作,同时确保如果威慑失败自己的能力仍然强大。这些挑战,已经遭遇多时——资源紧张的奥巴马政府应要求学者、分析家和公开决策者进行认真的研究。
  


[ 本帖最後由 13105655 於 2009-11-27 20:28 編輯 ]
作者: antispy    時間: 2009-11-29 01:10

打平面目標都有誤差的問題了,更何況打可以飆30節速度的航母。
另外再依常理判斷,如果中國彈道飛彈技術已如此先進,那此技術應該也可以應用在大量的中短程彈道飛彈,那表示這些中短程飛彈精準度可以控制在誤差很小的範圍,部署少數飛彈就可達成目標,但是事實上,這些飛彈超過上千枚,好像相互矛盾吧?這些打到大氣層再落下的飛彈可不便宜,若命中率夠水準的話,何必浪費錢部署這麼多?
就好比二戰時期要炸一座橋可能要出動一狗票轟炸機來執行任務,為什麼?因為打不準,如果打的準,只要一台F-16就夠了,沒必要派一大堆飛機出來。
作者: 厚厚厚    時間: 2009-11-29 08:3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13105655    時間: 2009-11-29 10:47

引用:
原帖由 厚厚厚 於 2009-11-29 08:36 發表
那同樣的,美國也可能對中國海軍的航艦這樣做,讓它出不了台海啊= =
現在中國想到的,美國在20年前就想到了,冷戰時讓美國有了不少經驗
的确是这样的
早在20年前的潘兴II导弹上,美国就运用了同样的技术
可惜潘兴II导弹生不逢时,加上当时美国海军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前苏联庞大的核潜艇群
没有潘兴II导弹在海战中的起作用的用武之地,没有其他国家的航母群让他打
所以在1987年12月8日,苏联和美国签订的《消除两国中程导弹和中短程导弹条约》中,将该型号导弹列入销毁之列。

回复antispy:

武器装备的数量和质量是成正比的,没有足够战时消耗的数量,那基本上也就没什么威慑力
美国的战斧巡航导弹在第二次伊拉克战争中,由于大量作战消耗
还紧急动用了战略库存,生产厂家也进行了加班生产进行补充。
简单的道理:对军人而言,“子弹”永远是不够的








[ 本帖最後由 13105655 於 2009-11-30 01:22 編輯 ]
作者: antispy    時間: 2009-11-29 22:00

但是彈道飛彈的成本和巡曳飛彈完全不同吧,光就把飛彈打到高空去的燃料成本及發動機等級就完全超出亞音速飛行的巡曳飛彈,老共有錢就多做一些準到嚇死人,CEP跌破全球專家眼鏡的的彈道飛彈,相信美國很快就會知趣的退出第一島鏈。
至於落下階段,如果不減速,現在技術上仍無法達成尋標的任務,這樣一來,打減速後的彈道飛彈和打高速高空戰機就沒多大差別了,失去了彈道飛彈高速突防的優勢,況且航母是在海上跑,他在飛彈落下時的位置和飛彈發射時設定的座標也一定不同,這時彈道飛彈如何尋標也是一大問題,人家美國潘興是設計對付固定目標的,不要硬套在對付會動的航母上。
好好研發對船艦仍有相當威脅的次音速制海飛彈並研究如果改善逆蹤性能比較實際。

[ 本帖最後由 antispy 於 2009-11-29 23:33 編輯 ]
作者: 13105655    時間: 2009-11-30 01:47

引用:
原帖由 antispy 於 2009-11-29 22:00 發表
但是彈道飛彈的成本和巡曳飛彈完全不同吧,光就把飛彈打到高空去的燃料成本及發動機等級就完全超出亞音速飛行的巡曳飛彈,老共有錢就多做一些準到嚇死人,CEP跌破全球專家眼鏡的的彈道飛彈,相信美國很快就會知趣的退 ...
呵呵!前苏联的好几款超远程反舰导弹是有高空俯冲攻击模式的,专业的术语叫弹道式巡航导弹
运用的技术是前期巡航模式,攻击时采用弹道模式
卫星数据链中继制导.末段雷达自寻。毕竟航母太大了,美国的又是超级航母

本来中远程弹道导弹就属于战略级的武器装备
要用它打航母,也就算到了全面开战的时候了
打击精度到那个时候,还真不是问题

另:潘兴II导弹可不是完全用来对付固定目標的
潘兴II导弹的技术,即使放在现在,也是超前的尖端军工科技
苏联人为了能把潘兴II导弹纳入到《消除两国中程导弹和中短程导弹条约》中来,可是下了大血本的

[ 本帖最後由 13105655 於 2009-11-30 01:51 編輯 ]
作者: vr0908    時間: 2009-11-30 16:43

引用:
原帖由 13105655 於 2009-11-30 01:47 發表
超远程反舰导弹是有高空俯冲攻击模式的,专业的术语叫弹道式巡航导弹
這一點要加以說明:
反艦飛彈終端導引採俯衝攻擊模式,主要是利用高空落下時的慣性作用,加上彈體本身的火箭動力,將飛彈作進一步加速,以增加彈頭的爆炸威力.俯衝高度從幾百公尺到幾千公尺都有,衝刺速度約略在超音速之間.短程彈道飛彈重返大氣層的終端速度少說有7~8倍音速以上,而遠程和洲際彈道飛彈的終端速度甚至高達17倍音速.
所以這2者的飛行速度完全是2碼子事,不能混為一談.

中途指揮導引的問題不大,問題在於終端導引.
目前已知的長程反艦飛彈終端導引,不外乎主動雷達,紅外線或熱影像及幅射源歸向3種導引方式.當彈體超過音速與空氣磨擦產生的熱量,足以使紅外線尋標器失效無法搜尋.而雷達天線及外層的護罩又經不起極音速下的高溫,馬上就會被燒溶.如果無法克服上述問題,要用來對付遠距離的高速機動目標,說穿了也只是射程比較遠的無導引火箭而已.

[ 本帖最後由 vr0908 於 2009-11-30 16:45 編輯 ]
作者: antispy    時間: 2009-11-30 20:14

引用:
『本來中遠程彈道導彈就屬於戰略級的武器裝備
要用它打航母,也就算到了全面開戰的時候了
打擊精度到那個時候,還真不是問題』

該不會又扯到核武去了吧..Orz,有核武的國家真幸福,每次到了坳不下去時,核武這張王牌就可以適時出現,力挽狂瀾,解救蒼生,簡直比玉皇大帝下凡還管用,當然,用說的比較快,那個國家敢真的拿出來大家玉石俱焚?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不然打擊精度是怎麼個不是問題?話說回來,如果是要用核彈頭,那就不用花大筆冤枉前去研發目前還不屬於地球科技的反航母彈道飛彈,當然,在某些憤青的觀念中,科技基礎是建立在嘴砲上,有個廣告說過,比海大的是天,比天大的是想像力,現在還要再加上一句,比想像還大的是嘴砲.....

引用:
『潘興II導彈的技術,即使放在現在,也是超前的尖端軍工科技
蘇聯人為了能把潘興II導彈納入到《消除兩國中程導彈和中短程導彈條約》中來,可是下了大血本的』
潘興II是超前的尖端軍工科技,您說的,他可以拿來打航母嗎?貴國真強耶,竟然研發出比邪惡帝國還神準的彈道飛彈,真令人刮目相看,就如必下在網路上見過的姦10VSF22的神奇文章,一樣讓人差點從椅子上跌下來,真的令人拍案叫絕。
不減速無法尋標,也難以改變彈道讓他瞄準已經跑離原發射預設目標老遠的航母,邪惡帝國的尖端科技都作不到,貴國做的到嗎?
作者: 13105655    時間: 2009-11-30 20:17

引用:
原帖由 vr0908 於 2009-11-30 16:43 發表

這一點要加以說明:
反艦飛彈終端導引採俯衝攻擊模式,主要是利用高空落下時的慣性作用,加上彈體本身的火箭動力,將飛彈作進一步加速,以增加彈頭的爆炸威力.俯衝高度從幾百公尺到幾千公尺都有,衝刺速度約略在超音速之 ...
您说的是突破热障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在苏联“花岗岩”SS-N-19导弹就已经解决了
花岗岩导弹射程为550千米,巡航速度2.5马赫。
最大飞行速度能达到3.5马赫,基于“大且重”的设计理念,主要靠增大导弹几何尺寸和发射重量提高打击能力
花岗岩导弹的独特攻击模式,它能以高、低两种弹道攻击目标,可以单枚发射,也可以多枚齐射。
虽然花岗岩导弹已经服役20年了,但它的具体情况一直处于保密状态。
直到“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巴伦支海失事后。
“花岗岩”SS-N-19导弹的技术指标才逐渐解密

另:潘兴II导弹的弹头就已经安装了用于末段制导的雷达
作者: vr0908    時間: 2009-12-1 00:21

一般的超音速飛彈終端導引的問題不大,很多超音速飛彈進入終端導引時的速度都有3~4倍音速,用雷達導引及利用空氣力學控制的方向舵都還能作動,所以終端歸向的問題不大.我再重覆一次:一般反艦飛彈就算是從高空俯衝的衝刺速度約略在超音速之間.短程彈道飛彈重返大氣層的終端速度少說有7~8倍音速以上,而遠程和洲際彈道飛彈的終端速度甚至高達17倍音速.
所以這2者的飛行速度完全是2碼子事,不能混為一談
.

前面有提到已經裁撤的潘興二型彈道飛彈,它的確裝有終端導引用的主動雷達,可是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
先借用一下前面的圖片

潘興二型飛彈在重返大氣層到命中目標這個階段是採螺旋下降,用來減緩彈體的衝刺速度至3倍音速以下,以便雷達導引及彈體方向舵能正常作用,進而精確命中目標.

為什麼潘興二型彈道飛彈需要減緩落下的速度才能精確命中?

彈道飛彈重返大氣層時的會產生所謂的"黑視"問題,飛彈在極音速飛行時,會有一層電離層.造成導引段無法運作.
彈道飛彈打活動目標的主要問題在於:
第一,彈道導彈有固定的彈道,要打活動目標除非有終端機動能力.
第二,彈道飛彈重返大氣層的導引問題如何解決.如何準確的找到目標,並抓住.這就有兩個難點,一是飛彈速度太快,給的導引的時間有限(就算是50公里的高空落下到命中也只是短短幾秒鐘時間).二電離層屏蔽如何消除.提高導引系統的運算速度,減小反應時間可以解決一部分問題.電離層的屏蔽才是問題的關鍵.


電漿是高速運動物體傳遞給空氣的動能加熱氣體造成,摩擦與高熱兩者合一就會產生電漿,這是基本的物理定律.電漿的分佈是隨著震波一起包覆在物體周遭,電漿層的電波缺口能找的都已經找過了,但是現在美國的太空梭重返大氣層時還是無法通信,這是目前的科技無法解決的物理現象.

所以用彈道飛彈來攻擊移動目標的結論有二點,第一,電離現象是無法消除的,因此是無法導引的.第二,超過5倍音速的飛行中,彈體的控制翼面無效,只能用向量火箭噴嘴來修正,這種方式對彈體機動效率是很有疑問的,而且穩定性是很難控制的,你的飛彈就像石頭一樣直挺挺的撞向它的抛物綫終點而無法作任何有效的運動(雖然愛國者PAC-3飛彈採用彈體側邊的小型火箭噴嘴來修正方向,但最大速度也侷限在5倍音速以下).

如果像潘興二型彈道飛彈一樣先行減速再進行終端導引及控制飛行,這樣一來就失去彈道飛彈高速突穿的威力了,跟一般超音速反艦飛彈的效能差不多,頂多是射程比較遠罷了.

[ 本帖最後由 vr0908 於 2009-12-1 18:30 編輯 ]
作者: 13105655    時間: 2009-12-1 23:30

引用:
原帖由 antispy 於 2009-11-30 20:14 發表
引用:
『本來中遠程彈道導彈就屬於戰略級的武器裝備
要用它打航母,也就算到了全面開戰的時候了
打擊精度到那個時候,還真不是問題』

該不會又扯到核武去了吧..Orz,有核武的國家真幸福,每次到了坳不下去時, ...
首先,我个人有点反感你这样的回复方式
大家都是爱好军武方面知识的网友,就事论事,大家的观点可以不同,
就算是政治立场不同,但也请不要发表带有情绪政治性的回复
我是大陆的普通一员,因为自己平时生意上的往来,已经到过台湾不下10次,就今年到台湾的台中县丰原市就有2次
台湾的各阶层的朋友,无论是台湾本地还是在大陆的台商,我也认识一些,我们平时相处也很融洽
就算依照民国宪法,大陆也是民国政府的一部分,我爷爷也曾经是国军“远征军”中的一位下层军官
也为那面“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帜流过血和泪,并且在战争期间留下的伤痛依然还在折磨着他86岁的身体
所以我请你收回“贵国”两个字,你可以称我们为大陆或者中共,甚至与伪中国政权等,我想大部分大陆朋友都不会介意

回归主题:
我前面已经说过,像大陆与美国的直接的战争对抗,基本上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是不可能发生的
现在世界已经变的很小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打你十分,自伤七分,没人愿意做可能亏本的买卖
要打也只可能打伊拉克或者阿富汗这样的没有大靠山的小国,君不见,俄罗斯去年出兵打格鲁吉亚,美国的实际反映!?
如果象大陆与美国这样的大国,发生直接的面对面的战争,并且到了非要干掉美国航母的地步
那不是两国的全面战争是什么!?真的到了全面战争的地步,战争的手段也基本上不会受到什么大的制约
美国与前苏联在冷战中对抗了近45年,就算在高峰期,也是使用的代理人战争的模式,
没直接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这就很说明问题
作者: 13105655    時間: 2009-12-2 00:04

引用:
原帖由 vr0908 於 2009-12-1 00:21 發表
一般的超音速飛彈終端導引的問題不大,很多超音速飛彈進入終端導引時的速度都有3~4倍音速,用雷達導引及利用空氣力學控制的方向舵都還能作動,所以終端歸向的問題不大.我再重覆一次:一般反艦飛彈就算是從高空俯衝的衝刺 ...
说大陆发展弹道导弹打航母,一直以来就是美国的官方或者部分媒体搞出来的
大陆的军方或者有关军工科技部门从来没有出面承认或者否认过,
所以到现在为止,大陆的军友们也分为两派
一派支持,一派反对,到底谁对谁错,没有结果
我可以算是大陆的一个军盲,菜鸟级的,我个人是算是支持的一方
原因很简单,大陆去年使用中程弹道导弹打掉了太空中的卫星就说明了问题
难道卫星比航母大,运动速度比航母慢!!?
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看法,理性讨论,也算是各述己见

这是大陆的一位网友在一个大陆军事论坛中关于弹道导弹打航母的帖子的回复,提供给大家参考

弹道导弹打航母是个很热的话题,我是持支持态度的
在下面我把一些很流行的反对的意见在这里反驳。

其一:最流行的说法“弹道导弹是像炮弹一样沿着弹道的抛物线,无法攻击机动的航母”
说这些话的人基本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脑子。弹道学,最初就是从火炮炮弹的飞行轨迹研究开始的,没有比炮弹更遵守弹道的。而在六十年代中期苏联就开始开发出炮射导弹打坦克。抛物线,没什么武器比飞机投下的航弹更适合“抛物线”这三个字,航弹就是从飞机上抛下的。而联合制导弹药(JDAM)可以不遵守抛物线去攻击目标。无论是航弹、弹道导弹、炮弹,只是武力投送方式不一样,仅仅是以不同的方式使战斗部到达目标位置,跟战斗部是否具备制导能力根本就没关系,只是难度不同而已。弹道导弹的再入机动八十年代部署的美国潘兴Ⅱ早就验证过可行了。航母是机动目标,有多大机动性呢?以最大航速32节(接近60公里/小时)移动时需要20秒才能移动一个身位的距离——约330米。99式坦克最大越野速度也是60公里/小时,移动一个身位(7.6米)仅需要0.5秒。也就是说,99式坦克只要0.5秒就完全脱离原来的位置了,而航母经过10秒都还有一半的舰体处于原位。哪个好打,哪个的提前量容易计算?


其二:导弹末端制导不能使用雷达,再入后黑(热)障,只能在十公里(又有人说二十公里)以下开机;光学的也不行,没有镜头能经受住气动加热的温度。
黑(热)障其实就是气动加热产生的一层等离子体,不同性质的等离子体只对某些波长范围的电磁波有影响,或吸收或反射。要解决很简单,换个波长就可以轻易穿透,神六神七返回仓的全程视频传送就很轻易说明了这个问题。使用光学制导也不是没有可能,受气动加热严重的只有弹头,在弹头拉起的激波保护下,弹体的温度低得多。例如航天飞机的隔热瓦只能经受住最高1260度,25马赫的航天飞机理论上气动加热高达一万多度,可是航天飞机上的舷窗就不覆盖隔热瓦,方石英晶结构的石英玻璃可以耐住1700度,用在最大速度仅10-12马赫的中程导弹上作为光学制导镜头的保护窗口根本是绰绰有余,钇铝石榴石可耐住1900度,如果使用氧化铝制作的宝石窗口,更可耐受2000度的高温。
弹道导弹如何克服“热障”以后再对目标锁定攻击。网友们争论的焦点就是:由于航空母舰在大洋中不是总走直线,所以你无法预测在导弹飞行的7分多钟将要落地前准确判断出航母编队到达的准确位置,所以,大陆“二炮”部队只能在导弹发射前,给导弹安装一个落地的大致地点,这个地点很可能距离航母编队有10公里远,在弹道导弹穿过“热障”后,还要依靠小型、高智能化的导弹识别导引头控制弹上计算机改变导弹的落地轨道,使导弹能够对航母进行精确攻击,这是弹道导弹攻击航母的第一关键所在。第二个关键所在就是当导弹穿过“热障”时(通常飞行器再入大气层时“热障”出现在距地面100至40公里高度),如何在抛掉隔热罩的一瞬间,迅速捕捉到航母编队的踪迹,并迅速将导弹的再入体对准航母进行机动飞行,大陆现阶段有这个技术吗?“神五”、“神六”“神七”的顺利返回时,飞船能同步给航天控制中心传送视频等电子信号,就已经证明了大陆已经成熟地掌握了这一技术。将这一技术运用于打航母,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没有什么好说的。

其三:航母抗打击能力很强,靠常规武器那几百公斤的战斗部不能把航母怎么样。
我十分不解,他们究竟是想说航母耐打还是想说航母不行?居然想直接靠导弹就把航母打沉了!!尼米兹级航母2000多个隔仓,炸沉要使三分之一进水,谈何容易?请爆破公司炸都要好几天!更有传闻说曾经发生过500公斤的航弹在甲板上滚落爆炸的事故,半小时后就恢复正常了。居然想仅靠导弹就把航母炸沉!这些鼓噪着反对弹道导弹打航母的比导弹打航母的支持者还狂!
常见的提出弹道导弹打航母的攻击方式都是攻击航母上层设备——阻拦索、弹射器、升降机和护卫舰队上宙斯盾系统的雷达、导弹发射器等。把这些毁掉,航母战斗群就是被拔了牙的蛇,再靠飞机给其打击


大陆带尾翼战斗部的弹道导弹,尾翼主要用于末段的机动攻击,能末段机动攻击意味着什么?






这是大陆官方电视台播出的大陆“二炮”部队的记录片,这是关于DF-21的部分的截屏,注意DF-21的诱饵弹头的数量,就可以基本预料它的突防能力






[ 本帖最後由 13105655 於 2009-12-2 00:47 編輯 ]
作者: 13105655    時間: 2009-12-2 00:14

再给大家补两篇相关的文章,大家可以看看支持和反对的争议点有什么不同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4月1日引用“中国军力报告”的内容称,“中国为获得反介入能力而寻求静音潜艇、反舰巡航导弹、线导和尾流自导鱼雷,以及能威胁美国航母和大中型水面舰艇的反舰弹道导弹”。据介绍,目前世界主要的反舰导弹大都采用巡航模式,贴近水面进行攻击,而弹道导弹的攻击模式却是从高空飞到目标上空后近乎垂直地冲向目标,它在中继制导、寻找目标等方面远比巡航导弹困难。不过3月30日美国海军学院网站的博客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却引起广泛关注,不仅美国海军学院网站3月31日专门刊文讨论,美国《防务新闻》也开设专题,回顾了过去有关中国反航母弹道导弹的报道。

  该博客的文章宣称,中国基于DF-21固体燃料弹道导弹研制成功一种反舰弹道导弹,射程近3000千米,覆盖范围超出第二岛链,足以击沉美国航母和其他大型水面舰艇,因此被视为专门对付航母的反航母弹道导弹。这种“航母杀手”装备了机动式弹头和复杂的制导装置,因此可以在飞行末端精确锁定航行中的航母。同时为给这种导弹提供目标数据,中国正在发展包括海洋侦察卫星、无线电测向侦察装备、地基天波超视距雷达以及大型长航时无人机等一系列装备,它们将在几千公里外发现并定位美国海军水面舰艇编队。“战时美军战舰一旦进入第二岛链内就可能遭到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的攻击”。

  该文认为,面对中国反航母弹道导弹可能带来的威胁,美海军必须要把航母的防护范围扩展到2000千米以外,必要时应该攻击中国为导弹提供情报支援的卫星。该文认为要尽量多地使用攻击型核潜艇和巡航导弹核潜艇完成航母等水面舰艇的任务,甚至发展具有潜航能力的水面战舰。

  “反航母导弹”引美军热议

  美国海军学院是美国海军唯一培养初中级指挥军官的院校,在海军的地位如同西点军校在陆军的地位,在美国军界拥有很大的影响。这篇议论中国反航母弹道导弹的博客文章在美国海军学院网站获得大量的点击和回复。有军方背景的网友回复认为,这种导弹的关键在于由卫星、雷达和无人航空器构成的侦察和定位网络,该系统如果已存在,则标志着第一种用于攻击水面战舰的弹道导弹被发展成功,目前美海军舰艇还没有针对弹道导弹攻击的防御措施。还有回复称,因为这种导弹装备了复杂的制导装置,具有低雷达信号特征和高机动性,这让它的飞行轨迹变化莫测,进而可以躲避雷达的跟踪。

  它能以10倍音速飞行,飞完2000公里只需要12分钟。美海军学院网站也单独刊文讨论这种弹道导弹,称“经过多年猜测后,中国这种撒手锏武器终于露出细节……它的尺寸足以携带一枚对大型舰船造成致命破坏的重型弹头,这让中国具备在一次攻击中摧毁美国超级航母的能力。”该报道声称,这已成为美国防人士间除中美南海对峙事件外的新讨论热点。美国《防务新闻》3月31日也专门推出专题,认为中国反航母弹道导弹主要针对的就是美国航母,而且是导致美国海军放弃DDG-1000下一代巡洋舰后续建造计划的主要因素,“因为它不具备对付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的能力”。美国航母没有那么脆弱

  美国一直依靠航母优势对外投放兵力,施加军事和政治影响,对反航母弹道导弹的关注进一步表明其对航母的重视。但是,美国超级航母处于严密的立体防护之中,二战后美国航母还从来没有被对方命中过。而且美航母自身的结构也非常坚固,二战后美国航母发生过包括弹药连锁爆炸等严重事故事件,但这些航母都在维修后重返作战序列。

  同时美航母护航编队内的“提康德罗佳”级巡洋舰和“伯克”级驱逐舰都具备较强反导能力。美海军还打算将“爱国者PAC-3”防空导弹整合到现有宙斯盾舰中,进一步加强航母对付来袭弹道导弹的能力。在海军学院网站博客的回复中,一名网友就谈到,“我们的标准-3导弹能够击落卫星,也能拦截朝鲜的运载火箭,当然也能对付中程弹道导弹,完全没有必要对此有过多顾虑

[ 本帖最後由 13105655 於 2009-12-2 00:38 編輯 ]
作者: 13105655    時間: 2009-12-2 00:16

这是另外的一篇报道:

东方网9月16日消息

       美国华盛顿时报日前在其军事专栏“五角圈内”刊发报道,称美军即将发表一份有关解放军反航母导弹最新研制进展的报告。该报告认为解放军反航母导弹研发进展快速,已经开始准备进行试射,新导弹能够轻易穿透美军现有防御系统。报告还透露,中国正在研发一种混合动力式导弹,可以在划过大气层后转而成为空气喷气式巡航导弹,继而集中目标。

  美军报告内容曝光时机敏感

  华盛顿时报的文章称,这份报告的撰写人是美国空军退役军官、五角大楼中国问题专家石明凯。石明凯是美国智库2049项目的管理人,在随后几天将发布名为《中国发展中的常规战略打击能力》的报告。报告部分内容提前曝光的时间十分巧妙,正好选在中国官方的《环球时报》透露中国将在国庆大阅兵上展示新型导弹之后。环球时报的报道称,中国将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首次展示5种新型导弹,包括核洲际弹道导弹、常规巡航导弹、中程和短程常规导弹。

  报告认为,中国正在研发反航母弹道导弹,这可能是中国战略导弹计划的第一步。报告提供了中国军事动向的新细节,称中国军队要将DF-21中程弹道导弹改装为反航母武器,五角大楼认为这一作战武器是北京发展不对称战略的重要内容。

  报告认为,诸多中国军事和科技著作都表明中国研发的反舰弹道导弹很先进。报告称中国可能已开始准备进行一次飞行测试,或许会安排在台湾选举之际。中国北部的大连港口曾进行过反舰导弹试验。过去几年,美国的情报机构一进密切监视这一港口,监视其是否会进行新式舰导弹的首飞试验。如果新式弹道导弹试验成功,则可能会与2007年1月的反卫星导弹试验引发一样的震动。

  称新导弹可突破美现有防空系统

  石明凯的报告称,反舰导弹的使用“将改变亚太及周围地区的战略格局”。中国的DF-21导弹射程约为1500英里,如果五角大楼动用航母攻击群保护台湾,DF-21就足以对航母编队发动攻击,也可以阻止美军卷入亚洲的其他冲突。新型反舰导弹研制成功将能够在高层大气或近地空间飞行,很容易突破美军现有的防空系统。

  报告还称,中国发展导弹打击海上舰船仅是其发展全球常规远程攻击能力战略的第一步。美军也在发展类似的打击能力,即“迅速全球打击能力”,使部队在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内攻击世界任何角落的目标。五角大楼还在进行远程反舰导弹的研究。

  报告称,中国军事著作表明反舰弹道导弹是“解放军到2025年发展常规全球打击能力分阶段计划”的一部分。这些阶段计划还包括在2015年将精确制导常规弹头的远程锁定距离从2010年的1240公里提升至1860公里,继而在2020年提升至5000公里;2025年时使用超音速巡航导弹实现全球锁定能力。

  相应导弹项目包括开发装有先进传感器的机动再入飞行器和弹头,以能够精确打击海上以35节速度航行的舰船。在锁定和追踪方面,中国正在开发一套基于太空、地面和海上的雷达以及传感器的综合系统,其中还包括可部署在大多数地对空导弹打击范围之外的“近地太空”飞行器。

  除了在可能爆发的台海战争中使用该导弹,一旦南中国海上发生冲突或中国海上石油运输线受到威胁,中国可能将使用远程导弹。石明凯认为,“中国在使用区域和全球精确打击能力方面获得了成功,一旦战争局势紧张,这些导弹的威胁将扩大至夏威夷的军事设施,甚至会威胁到美国本土与太空相关的以及其他军事设施。”美国在亚洲的盟国依赖于配备战机和远程巡航导弹的航空攻击舰队来确保安全。报告称,中国的反航母导弹可以将航母阻挡在距中国1500公里的海域外。

  该报告还提到中国正在研发的一款新型导弹。该导弹使用混合动力系统,可以在划过大气层后转而成为空气喷气式巡航导弹,继而集中目标。

  美国国际评估战略中心中国军事研究专家理查德·费舍尔表示,中国正在为其远程导弹快速发展太空侦察和导航系统。费舍尔说,“如果这种威胁确实存在的话,那值得美国认真去对待,因为它将迫使美国建造新的导弹防御系统。”新美国基金会战略分析家杰弗里·刘易斯说,中国军事似乎对常规武装弹道导弹颇感兴趣,“我认为,是中国军队在很大程度上希望提升军队形象和自主性的原因。” (编译:春风)

[ 本帖最後由 13105655 於 2009-12-2 00:44 編輯 ]
作者: Tomchiang    時間: 2009-12-2 00:51

也許這是美國人刻意的威脅論強化,
以獲得國內民意對軍力軍費的支持。
作者: vr0908    時間: 2009-12-2 02:13

反艦彈道飛彈的彈頭有控制尾翼代表它有終端運動能力, 這也代表必需受到物理定律的限制. 也就是導引段必需減速至控制尾翼可作用的速度內(5倍音速以下).

極音速下所產生的電離層屏蔽會妨礙無線電波的傳遞, 並不是改變頻率就可以解決的.
大氣中電離層的溫度甚至還比SR-71的蒙皮還低, 但是如此, 還是有許多波端會被電離層所反射或是吸收. 電漿不是不能穿透, 但是極音速下產生的包覆在彈頭外面的『高溫』電漿就是穿不透,大陸的神舟火箭重返大氣層時是否真是即時視訊傳播或延遲播放我不知道, 也無從求證. 彈道飛彈終端有自行導引能力不是什麼新科技, 如前面回文中有提到, 在美蘇冷戰時期就有相關技術並實地部署, 但終端導引速度都侷限在4倍音速以下. 如果大陸的彈道飛彈重返大氣層時不採用任何減速手段, 在極音速下可以突破電離層屏蔽進行搜尋導引(姑且不談雷達護罩要用什麼材質能讓雷達波穿透, 又能抵抗數千度的表面高溫衝擊波, 在幾千度高溫下的環境, 連紅外線熱影像導引都能想像出來, 真令人大開眼界), 彈道飛行還能作機動修正, 坦白說, 那可真是跨世紀的發明. 說不定還能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 真的, 我沒有誇張嘲諷的意思.

原則上以現在的科技要達到用彈道飛彈當載具, 搭載終端減速後可以自行搜索導引的彈頭的確有這可能性. 冷戰時期美蘇雙方都有類似性能的武器部暑. 當彈道飛彈要進行末端導向, 則就必須進行減速, 通常必須減到四馬赫以下, 雷達/IR尋標器才能正常運作. 而在飛彈從高速(6~10馬赫)減到低速(3~4馬赫)的時候彈道處於快速變動狀態, 這時它確實是一個非常不好攔截的目標. 但是當他速度降低, 穩定在3~4馬赫之間, 開啟終端尋標器進行搜尋的階段(一般而言此時它距離目標要在40~60km之間, 高度約為20~30km--以潘興二為例), 以及其後的鎖定歸向階段(到命中目標約需40~60秒), 這枚飛彈就只是一個單純的高速空中目標, 這和80年代的俄式超大型超音速俯衝ASM沒有多少差別. 不要說較新型的長程飛彈如SM-2/愛國者, 就連鷹式改良型都可以輕易擊落這種目標.

[ 本帖最後由 vr0908 於 2009-12-2 03:57 編輯 ]
作者: vr0908    時間: 2009-12-2 13:31

引用:
原帖由 13105655 於 2009-12-2 00:16 發表
原因很简单,大陆去年使用中程弹道导弹打掉了太空中的卫星就说明了问题
难道卫星比航母大,运动速度比航母慢!!?
很多人舉這個例子來當論點, 其實答案很簡單, 衛星所在環境是太空, 自然沒有大氣層極音速下電離層屏蔽問題,也沒有如何控制彈體機動運動的問題. 衛星運行的軌道是固定的, 具有可預測性, 太空環境比大氣層內單純多了, 沒有電磁干擾及屏蔽的問題, 周遭的相對溫度低, 不管是雷達導引或紅外線歸向都是極佳的工作環境. 在極高速狀態下, 連爆炸性彈頭都可以免了, 因為相對速度使彈體本身就是一個超大型炸彈.
作者: 13105655    時間: 2009-12-2 21:15

引用:
原帖由 vr0908 於 2009-12-2 13:31 發表

很多人舉這個例子來當論點, 其實答案很簡單, 衛星所在環境是太空, 自然沒有大氣層極音速下電離層屏蔽問題,也沒有如何控制彈體機動運動的問題. 衛星運行的軌道是固定的, 具有可預測性, 太空環境比大氣層內單純多了, ...
两个问题
1:在太空中,各种天体向外辐射电磁波,许多天体还向外辐射高能粒子,形成宇宙射线。如太阳有太阳电磁辐射,太阳宇宙线辐射和太阳风,太阳宇宙线辐射是太阳在发生耀斑爆发时向外发射的高能粒子,而太阳风则是由日冕吹出的高能等离子体流。许多天体都有磁场,磁场俘获上述高能带电粒子,形成辐射很强的辐射带,如在地球的上空,就有内外两个辐射带。由此可见,太空还是一个强辐射环境。太空是低温的,极低的温度,约为 -273摄氏度。已非常接近极限低温了。但同时又有极端温度环境。举例来说,航天器在太阳系太空的真空中飞行,由于没有空气传热和散热,受阳光直接照射的一面,可产生高达100℃以上的高温。而背阴的一面,温度则可低至 -100℃~ -200℃。所以把太空的环境想象的很安详,是个错误的观点,可以说太空的环境表现的很极端

2:大陆在2007年初发射了1枚高空弹道导弹击落的是1枚早期研制已经报废"脱轨"的风云-1C气象卫星(即淘汰或者无法使用卫星),这颗卫星的运行姿态很不稳定。在摧毁这颗卫星的过程中,弹道导弹进行了几次变轨机动,才达到摧毁卫星的能力。其实在这次试验中,弹道导弹的“变轨机动”用于实战才是最大的看点,这意味着大陆的弹道导弹的突防能力有了真正“质”的提升。

其实弹道导弹打航母只是一种可行的手段,而不能把它当成唯一的目的。对于可能发生战争起冲突的双方而言,多一种手段总是好的,没有哪一样武器技术是万能而无敌的,都有自己的使用和作用的局限性。

[ 本帖最後由 13105655 於 2009-12-2 21:16 編輯 ]
作者: antispy    時間: 2009-12-3 23:34

扯來扯去就是扯不出如何在重回大氣層又不減速的情況向讓尋標器發揮作用精準定位及如何改變航道精準導引至攻擊目標,這一點無法達成,就別想打航母。

[ 本帖最後由 antispy 於 2009-12-3 23:41 編輯 ]
作者: 13105655    時間: 2009-12-4 00:47

引用:
原帖由 antispy 於 2009-12-3 23:34 發表
扯來扯去就是扯不出如何在重回大氣層又不減速的情況向讓尋標器發揮作用精準定位及如何改變航道精準導引至攻擊目標,這一點無法達成,就別想打航母。
我不知道您是否真正有兴趣把这些“空气动力学”的论文看完,这还是我能找到的最浅显的弹道导弹“空气动力学”文章。


带控制舵飞行器机动特性研究
第四页里面提到,机动飞行距离可达200km,也就是说弹道导弹的再入点可以在航母前方两百km范围内。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本帖最後由 13105655 於 2009-12-4 11:25 編輯 ]
作者: 13105655    時間: 2009-12-4 00:51

引用:
原帖由 antispy 於 2009-12-3 23:34 發表
扯來扯去就是扯不出如何在重回大氣層又不減速的情況向讓尋標器發揮作用精準定位及如何改變航道精準導引至攻擊目標,這一點無法達成,就別想打航母。
具有内点状态约束的机动再入弹道优化设计
看看末段制导方面的机动控制的实现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本帖最後由 13105655 於 2009-12-4 01:04 編輯 ]
作者: 13105655    時間: 2009-12-4 00:57

反航母作战对海射精确制导弹道导弹的技战术需求
看看美军评估的反航母作战的现实的可能性



第1页

[IMG]http://i645.photobucket.com/albums/uu175/131056555/1-16.jpg[/IMG]

第2页

[IMG]http://i645.photobucket.com/albums/uu175/131056555/2-12.jpg[/IMG]

第3页

[IMG]http://i645.photobucket.com/albums/uu175/131056555/3-10.jpg[/IMG]

第4页

[IMG]http://i645.photobucket.com/albums/uu175/131056555/4-9.jpg[/IMG]

第5页

[IMG]http://i645.photobucket.com/albums/uu175/131056555/5-7.jpg[/IMG]

第6页

[IMG]http://i645.photobucket.com/albums/uu175/131056555/6-4.jpg[/IMG]

未完待续

[ 本帖最後由 13105655 於 2009-12-4 01:03 編輯 ]
作者: 13105655    時間: 2009-12-4 01:06

再增加一点相关的资料论文
海射精確制導彈道導彈引發未來海戰的深刻革命


第1页

[IMG]http://i645.photobucket.com/albums/uu175/131056555/01-1.jpg[/IMG]

第2页

[IMG]http://i645.photobucket.com/albums/uu175/131056555/02.jpg[/IMG]

第3页

[IMG]http://i645.photobucket.com/albums/uu175/131056555/03.jpg[/IMG]

第4页

[IMG]http://i645.photobucket.com/albums/uu175/131056555/04.jpg[/IMG]

[ 本帖最後由 13105655 於 2009-12-4 01:10 編輯 ]
作者: 13105655    時間: 2009-12-4 01:16

第1页
[IMG]http://i645.photobucket.com/albums/uu175/131056555/1-17.jpg[/IMG]

第2页
[IMG]http://i645.photobucket.com/albums/uu175/131056555/2-13.jpg[/IMG]

第3页
[IMG]http://i645.photobucket.com/albums/uu175/131056555/3-11.jpg[/IMG]

第4页
[IMG]http://i645.photobucket.com/albums/uu175/131056555/4-10.jpg[/IMG]

第5页
[IMG]http://i645.photobucket.com/albums/uu175/131056555/5-8.jpg[/IMG]

第6页
[IMG]http://i645.photobucket.com/albums/uu175/131056555/6-5.jpg[/IMG]

第7页
[IMG]http://i645.photobucket.com/albums/uu175/131056555/03.jpg[/IMG]

第8页
[IMG]http://i645.photobucket.com/albums/uu175/131056555/04.jpg[/IMG]
作者: antispy    時間: 2009-12-4 21:32

樓上的貼好多東西,字又小,我比較有興趣的是,字裡行間有許多的『可能』,有空的話,我『可能』會再來慢慢看......
彈道飛彈是有『可能』發展成攻擊移動目標的功能,甚至『可能』發展出制空型彈道飛彈,專門攻擊匿蹤戰機、UAV、預警機、空軍一號....等,也『可能』發展出對地型,專門打擊上層防禦薄弱的戰車,甚麼都有『可能』,但是重點是,他只是『可能』,敵人也『可能』發展出更有效率的防禦之道,至少現今看來,此防禦之道已進行中,並不是『可能』般的不確定性,或是也許哪一天『可能』發現有更好更簡單更有效率的攻擊方式,化繁為簡,這些用飛彈大費周章的打到外太空再掉回來的『可能』攻擊模式,也『可能』被束之高閣,成為軍武科技發展史上的一個插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 ... mp;mdate=1120115056
上面這個連結似乎比較淺顯易懂....
作者: 13105655    時間: 2009-12-4 23:02

引用:
原帖由 antispy 於 2009-12-4 21:32 發表
樓上的貼好多東西,字又小,我比較有興趣的是,字裡行間有許多的『可能』,有空的話,我『可能』會再來慢慢看......
彈道飛彈是有『可能』發展成攻擊移動目標的功能,甚至『可能』發展出制空型彈道飛彈,專門攻擊匿 ...
这些大陆航空航天工业部门的专业技术论文,我只能说每个人的解读可能都不一样吧。
作者: vr0908    時間: 2009-12-5 01:36

網友有沒有注意到前面所提供的資料(姑且不談幾千公里遠的動態目標, 如何早期預警搜尋目標,如何提供即時資訊供中途導引修正), 重點在於重返大氣層極音速衝刺時的階段, 結論有2點.

1. 重返大氣層極音速產生的電離層屏蔽, 會導致所有無線電波無法穿透, 這種物理現象是現今科技無法解決的(怎麼會有改變電波頻率就可以輕易解決這種天真想法, 這跟大氣層中的電離層現象是2回事).

2. 超過5倍音速所有空氣力學的氣動力控制無效, 所有資料都是針對4~5倍音速以下的速度控制彈頭終端機動力.

我認為用彈道飛彈當載具, 搭載終端減速後可以自行搜索導引的彈頭的可能性很大. 這可以將超音速反艦飛彈的射程大幅提升至數千公里的程度. 先不談命中精度及突穿神盾戰艦保護圈的成功率高低, 光是這個射程就足以使怕死的美國人提心吊膽考慮再三. 除非爆發全面性戰爭, 否則只要有威脅到航艦戰鬥群的可能, 美軍不會甘冒風險的輕易靠近.

[ 本帖最後由 vr0908 於 2009-12-5 01:55 編輯 ]




歡迎光臨 PLUS28 (http://plus28.com/) Powered by Discuz! 6.1.0